恩施林海(文本圖片均由恩施州林業局提供)
恩施州等地以市場機制實現森林資源變資產,初步探索了山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5月19日,“硒都林碳”小程序正式上線。胡禮杰參與了小程序的全程開發。
胡禮杰是恩施硒資源國際交易中心總經理。該中心開發的“硒都林碳”小程序,是恩施州林業碳票指定交易的國資平臺。
此前的4月11日,恩施州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咸豐縣國有坪壩營林場與恩施州硒資源國際交易中心簽訂“鄂西林碳”森林碳票委托平臺交易協議,23.8萬噸森林碳匯正式進入市場化交易。當地兩家旅游景區自掏腰包,花費15萬元認購碳票,可減排量合計約3000噸,可抵消兩家景區1個月人為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景區當月實現“零碳”運營。
作為全省首個市域林業碳票創新試點,恩施州于2024年10月發布《“鄂西林碳”森林碳票管理辦法(試行)》,今年1月完成首批碳匯量核定認證。此次引入具有國際交易資質的硒資源交易平臺,創新“碳匯+硒產品+旅游服務”復合交易模式,解決生態產品“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問題。
這是湖北省第一個實現碳票交易和生態產品捆綁銷售的地方實踐。支點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多地正在探索“林票+碳票”林業碳匯發展模式,旨在將生態資源變資產,將“碳庫”變“錢庫”,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目前林業碳匯發展態勢如何?面臨哪些挑戰?近日,支點財經記者進行了采訪。
林業碳票
讓生態資源變資金
什么是林業碳匯?
林業碳匯是指通過市場化手段參與林業資源交易,從而產生額外的經濟價值,包括森林經營性碳匯和造林碳匯兩個方面。
林業碳票相當于碳匯權益的“身份證”,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經濟價值轉化,具有交易、應用、融資等權能。
目前,各地方政府開發的林業碳票項目,主要針對權屬清晰的林地、綠地,通過人工造林、森林經營等措施,以增加森林碳匯量或減少森林碳排放為主要目的,根據工作流程開發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
湖北第一張林業碳票誕生在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去年初,宜昌市選定長陽作為林業碳票試點縣之一,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適用林業碳匯。當年11月,長陽縣在2萬余畝的土地嶺林場中畫了個圈,近5600畝的特殊區域開發出全省首張林業碳票。經測算,在5年監測期內,這片林場的二氧化碳減排量近3萬噸。
目前,宜昌市率先建立森林碳匯監測體系,篩選出柳杉、杉木等十大高固碳樹種,測算全市森林碳儲量將超過4300萬噸。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與誠通碳匯合作的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造林碳匯項目預計總減排量超過37萬噸。同時興山縣開發的VCS(國際自愿碳標準)碳匯項目首個監測期4萬噸減排量已完成核查認定。
恩施州也在同時期開發了林業碳票項目。目前該州已明確恩施市前山林場、大山頂林場、咸豐縣坪壩營林場為首批“硒都林碳”森林碳票項目開發試點單位。
恩施州林業局副局長雷天兵向支點財經記者介紹,恩施州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地總面積超過2700萬畝。把這張“糧票”用好,可以進一步推進全州生態價值轉化,實現點綠成金。
“如果說CCER是全國糧票,那么鄂西林碳就相當于地方糧票。”雷天兵說。
如何用好這張地方“糧票”?該局產業科科長謝海珍介紹,經初步測算,恩施市試點的前山、大山頂林場開發區域內5年期碳匯量約7萬噸,按當前碳配額交易均價(約38元/噸),預計恩施州內森林碳票試點項目的碳匯量經濟價值超1000萬元。
在政策研究、異地調研考察后,恩施州林業局結合實際,創新開發適用于州域內的地方碳票——“硒都林碳”,謀劃“碳票+旅游”“碳票+餐飲”“碳票+酒店(民宿)”“碳票+公共機構節能減排”“碳票+生態司法”等應用和消納場景,吸引市場主體、公共機構和公眾參與。游客憑碳匯認購憑證可享受景區門票、餐飲住宿折扣及硒產品優惠,形成“吸碳——固碳——售碳——惠客”的生態價值閉環。
上述碳票市場人士表示,碳票消納關鍵在場景。有了消納場景,就有了碳匯的流通。
今年1月,恩施州發放全州首批23.8萬噸的“鄂西林碳”森林碳票,總價值約900萬元,碳減排量23.8萬噸。
“依托‘硒都林碳’小程序,我們正打造全國首個‘碳匯超市’。”恩施州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線上認購平臺已上線,支持企業和個人“按需認購、按克交易”。平臺創新設置“碳足跡中和”計算器,方便消費者測算碳排放量。目前大宗交易按湖北碳市場前一日收盤價定價,個人認購按“一元碳匯”標準(每10千克1元)執行。
恩施硒資源國際交易中心交易部經理向桂君告訴支點記者,目前碳匯認購為自愿購買。記者登入“硒都林碳”小程序,首頁“碳中和計算”欄目下設生活碳中和計算、活動碳中和計算。點擊打開生活碳中和計算,用戶只需輸入衣、食、住、行、用五個方面日常生活所用物品,就能算出碳排放量。
“這類欄目的設置,意在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向桂君說,用戶自愿認購碳匯量后,在有效期內可享受訂房、訂餐、訂票等相關折扣,實現商家引流、用戶享惠、產業增收、地方降碳的多贏良性循環。
恩施利川騰龍風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參與“硒都碳票”市場交易,意在展示景區的環保擔當,吸引更多生態旅游愛好者前來游玩。同時,森林碳票讓景區更加重視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提升生態服務質量。對游客而言,自愿購買碳票不僅可抵消個人碳排放,還可以在“硒都林碳”小程序上預訂客房,價格較攜程網等平臺便宜20至30元不等。
中國林科院專家朱建華博士表示,恩施州創新的“政府定規則、第三方核數據、平臺做交易、市場促循環”機制,為山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可復制樣本。
森林碳票碳匯自愿認購協議簽訂儀式現場
借力外省經驗
一元碳匯延伸多個消納場景
從全國看,浙江、福建等省市的林業碳匯開發已走在全國前列。
浙江省西南部的麗水市,是浙江最大的林區和全國南方重點林區市。近年來,該市在林業碳匯價值轉換上蹚出一條新路子。
去年,麗水市開發“浙林碳匯”項目近8萬畝,產生項目減排量超過14萬噸,居浙江省第一。這組數據背后的支撐力,是麗水市的“綠氣”。
據了解,麗水市森林植被碳儲量從2020年的5724萬噸增長至2024年的6589萬噸,碳匯能力居浙江全省第一。去年該市完成綠化造林超過3萬畝,完成碳匯林建設超過54萬畝。
如何釋放這巨大的“碳潛能”,創新是關鍵。麗水市林業局成立工作專班,創新打造大型活動(會議)碳中和、零碳機構、零碳金融網點、生態司法損害賠償、“山海協作”碳匯生態橫向補償機制5大林業碳匯應用場景。
“這些應用場景的打造對我們有較大的借鑒意義。”恩施州林業局相關人員曾前往麗水市調研林業碳匯的發展,當地打造的零碳會議等場景,給予恩施開發零碳景區不少啟示。
在麗水市,“一起碳中和”小程序能為用戶提供從碳排放測算到一鍵購買林業碳匯、實時實現碳中和的全流程服務,配套浙江(麗水)林業碳匯交易平臺,實現林業碳匯交易超1000余筆,交易量超過4萬噸,交易金額超過300萬元。
目前,麗水市已舉辦了超過50場零碳會議活動。這些應用場景致力于拓寬林業碳匯市場的需求端,提升了林業碳匯全民參與的活躍度。
同時,麗水的林業碳匯為當地林農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按照碳匯開發商和林農簽訂的協議,碳匯交易每賣出100元碳匯,林農便可獲得約58元的收益。
在福建省,2022年,龍巖市、南平市、三明市等3個設區市成功入選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市(縣),福建成為全國試點個數最多、面積最大、試點類型最全的省份之一。其中,南平市已完成固碳增匯經營模式試驗林建設5.4萬畝,首創的“一元碳匯”運營平臺,已有超過2400人次參與認購,累計交易量超過7000噸。
數據顯示,福建省累計完成福建林業碳匯交易與再交易超410萬噸、6400萬元,成交量、成交金額均居全國前列。
借鑒福建南平、順昌等地“一元碳匯”小程序,恩施州于5月19日上線了“硒都林碳”森林碳票線上認購平臺。
5月23日,恩施硒資源國際交易中心總經理胡禮杰告訴支點財經記者,游客只需花1元購買10千克的碳匯量,就可成為會員。會員購買小程序里上線的酒店,較攜程網等平臺便宜30元左右。同時,該小程序正在上線當地更多的餐票、景區等,“全州大部分的酒店、景區等將會上線,方便游客訂購”。
恩施州林業局看好碳票線上認購平臺。近年來,恩施州旅游市場持續火爆,未來“硒都林碳”森林碳票認購將在全國率先與“低碳出行”“低碳景區”等應用場景深度合作。
湖北省林業局相關人士介紹,湖北森林資源廣袤,全省森林植被年碳匯量3500多萬噸。今年起,湖北在恩施、宜昌和黃岡等地開展林業碳票試點。
恩施林海
勿盲目跟風
警惕成為資本逐利工具
林業碳匯是碳交易市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多地在摸索的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
恩施州一份關于林業碳匯發展現狀的報告顯示,現行的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其中經濟林、公益林以及非林地上造林均不能開發林業碳匯。
恩施州林業局相關人士坦言,根據恩施州造林綠化適宜性評估數據來看,恩施州可實施人工造林的空間并不多。
另一方面,林業碳匯審核流程也制約了行業的發展。目前CCER核證和登記共需經歷項目設計、審定、備案、實施、監測、核證、減排量簽發等7個審核環節。
數據顯示,從當前CCER項目公示結果來看,全國暫無林業碳匯審核通過的成功案例。截至去年底,全國共公示54個CCER項目,涉及造林碳匯項目21個,已公示結束的19個林業碳匯項目均未申請登記。其中湖北省僅有五峰縣造林碳匯項目,也處于未申請登記狀態。
在業界人士看來,雖然目前全國各地均在積極推進林業碳匯項目,在扎堆的合作項目中已出現法律風險的案例。
以恩施州建始縣為例,該縣于2019年簽訂的林業碳匯開發合同,因資源方高估開發價值,開發方又無法準確評估項目的開發潛力,導致雙方至今無實質進展,最終解約了事。
上述接受支點記者采訪的人士指出,盲目跟風簽訂林業碳匯開發合同,極有可能出現約束自己手腳或資源賤賣的情況,須高度警惕。
發展林業碳匯的未來路徑是什么?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主任何可告訴支點財經記者,在技術層面,應推動遙感技術、人工智能建模與區塊鏈溯源的深度融合,建立可動態更新的碳匯數據庫,通過第三方交叉驗證提升數據可信度。在制度設計上,需完善碳匯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將生物多樣性指數、水土保持能力等生態指標納入考核體系,避免碳匯開發異化為單一的交易指標。在利益分配機制中,應建立基于社區共管的共享模式,確保當地居民深度參與碳匯資產運營與收益分配。在國際層面也需加快制定統一的碳匯計量標準與跨境交易規則,防范碳信用套利引發的市場扭曲。
需要注意的是,何可認為過度依賴市場機制可能催生碳匯金融化傾向,必須設置開發強度上限并建立生態紅線預警系統,使林業碳匯真正服務于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而非成為資本逐利工具。
林業碳匯正從政策概念蛻變為千億級市場,但其健康發展需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益。正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法研究所所長周訓芳所言:“唯有制度護航、科技賦能、市場理性,方能將‘綠色銀行’轉化為永續財富。”
從資源到資產,從“碳庫”到“錢庫”,林業碳匯已在全國鋪開,這場“點碳成金”的變革,將重塑中國綠色經濟版圖。
(支點財經記者 袁陽平 通訊員 向燁)
編輯丨胡馨月
編審丨劉定文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