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制作。
陶瓷釉下彩繪——先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繪制紋飾,然后罩以透明釉或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燒成。燒成后圖案封閉在透明釉膜之下,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紋飾經久不褪。
扎染:是我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染色工藝,它是織物在染色時,將部分結扎起來,使結扎的部分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以繩結之,而后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除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工藝分為扎花和浸染兩部分,主要有三種方法,夾染法、捆扎法、針縫法,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
徽雕糕——可以吃的徽州雕塑
“每個人都有一間小食鋪,販售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食物,
有些人開在巷子里,有些人開在內心深處。”思念一座城市,總是從一屜蟹黃小籠包、一碗熱干面、一鍋紅湯麻辣火鍋開始。
思念徽州的味道從一枚徽雕糕說起!
甜點
茶點,徽雕糕?
回味徽州
對,是撒滿芝麻粉末的醇香+清甜的玉米+酥松微甜的花生,輕輕一咬在口中化作酥松香溢的米粉。
古代徽州的壓縮餅干,可以吃的徽州石雕。它的名字叫“徽雕糕”,又名漁亭糕。
徽雕糕是徽州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特色傳統食品。
其做工精致、配料考究,入口香酥松脆、口感細膩、食用時以黃山綠茶相佐,齒頰留香。漁亭美食,名馳遐邇。到了今天,“徽雕糕制作技藝”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保護與傳承了。
以徽州
文化之名烙印
有人將它譽作“徽商商旅上的高級干糧”,那是因為當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徽商出門三大件的“雨傘、包袱和干糧”中的干糧,大多就是這不易變質、便于攜帶、口感上乘、食用方便、營養耐餓的“徽雕糕”;有人將它譽作“能吃的徽雕”,那是因為徽雕糕的脫胎于精致的徽州木雕糕模,活脫脫一件件玲瓏剔透的徽州木雕工藝品的翻版。
一般用上等的桃木、榆木等雕刻而成,雕刻的圖案也就是漁亭糕的藝術造型,都以徽派建筑木雕中的吉祥圖案為造型,有玉如意、暗八仙、聚寶盆、麒麟、瑞獅、十二生肖、福祿壽三星等等,具有濃郁的徽州地方特色。
徽雕糕主要以黑色和灰白色為主,與徽州粉墻黛瓦的建筑色調頗為一致,其外觀的圖案又與徽州三雕圖案相同。吃著這樣的糕點,是不是也順便品味了一下徽州歷史了呢!
有一種幸福與貧富無關,
它是一種味道,一份鄉情,一份思念溫暖整個漫長的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