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風靡全網。它們面對各種復雜提問,能在毫秒間調取海量數據并作出回答;信手拈來的詩歌作品,既有工整的韻律節奏,又不乏細膩的情感表達;下圍棋時精妙的落子布局,讓人類頂尖棋手也感嘆不已。人工智能不斷顛覆著人們對科技能力的想象,對此有人歡欣鼓舞、有人憂心忡忡。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筆者結合自己的觀察與實踐,分享一些思考。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以筆者所在的宣傳文化行業為例,人工智能打破時空之限,聯接人機,貫通虛實,給創作生產、呈現表達、傳播宣介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樣態、新載體、新場景。人工智能逐步深入千行百業,顯著提升生產效率,為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正重構生產生活方式,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動能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比如,由于數據的不可靠性及算法設計的偏差,人工智能會生成看似合理但錯誤的信息,這些經過“精心包裝”的錯誤信息極易誤導公眾;基于用戶偏好推送內容,會制造“信息繭房”,加劇群體間的認知分歧;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會削弱人類認知和學習能力,導致思維的自主性原創性退化;簡單的、重復性的工作可能會被替代,導致部分崗位的消失,沖擊勞動力市場;算法歧視、隱私泄露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一方面,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在智能化潮流席卷而來的今天,數智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發展的必答題。拒絕人工智能,就會錯失發展機遇甚至被淘汰。各行各業應以開放姿態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應用路徑,更好賦能經濟發展、服務美好生活。如制造業可利用人工智能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能;教育領域可依托其開展個性化教學,提升教育質量;醫療行業則可借助其提高診斷精度,優化治療方案。于企業而言,固步自封終將被激烈的市場競爭邊緣化。同樣,對個人來說,不掌握前沿技術也將難以適應未來職場的需求。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擔憂,本質上源于其迅速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感。要消除這種焦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了解它、學習它、善用它。
另一方面,更好駕馭人工智能。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必須及早防范應對。從國家層面,應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從行業層面,應堅持倫理優先,堅持主流價值導向,推動算法向上向善,確保人工智能始終為人類造福。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應保持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合理使用而不過度依賴技術,避免被算法左右、被人工智能異化。
唯有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擁抱技術變革,以審慎理性的智慧駕馭技術發展,做到趨利避害,方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驅動社會進步、增進人類福祉的強勁引擎。
來源:求是網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