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川新高考落地的第一年,將首次以“院校+專業組”為基本單位進行志愿填報和投檔錄取。這種方式與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若考生投檔后需進行專業調劑,只會在專業組中的專業間調劑,而不是在全校所有專業中調劑。
不少考生家長在志愿填報時就很糾結一點,那就是應該選熱門專業嗎?
如果填報熱門專業,又會不會被“高分低錄”——被迫選擇檔次更低的學校,或者被調劑到不相關或不喜歡的專業?
“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是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認為,熱門專業可能因報考人數過多、人才過剩而變得冷門,選擇專業時要重點考量個人興趣和適合性等因素。
在成都理工大學,近日,一場考生家長進實驗室、探學院、游校園的校園開放日活動,讓不少考生家長發現了一些看似冷門,實則與國家戰略布局高度契合、深度融入新興產業賽道的專業,這些專業可謂是“寶藏專業”。
更難得的是,成都理工大學設置的專業組具有“強關聯”“小而美”等特點,不僅各專業的學科性質相近、關聯性強,而且每個專業組中專業數量少、實力強,可以讓考生毫無顧慮地“報己所愛、錄己所選”。
地學類專業:
曾經“下山背石頭”
現在是“上天入地”的國家戰略剛需
在很多家長看來,地學類專業的工作特點是“又臟又累”“荒無人煙”,“上山抬設備、下山背石頭”。但其實,這都是傳統地質工作的“老黃歷”,現在情況已大為改觀。
“我們的地質工作大部分的時間在室內,只有小部分的時間在野外調查。”成都理工大學招生負責人表示,隨著新技術、新裝備對地學的賦能,地學相關專業已逐步走向現代化,現在借助航測無人機、天空地井探測技術等,可以遠距離完成地質調查和數據采集,在室內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完成地質數據處理、智能成礦預測等地質研究工作。“我們的專業不限男女,女生也可以學地學相關專業。”
目前,資源勘探、碳中和、地質災害預警等國家戰略正急需大量人才。地質、石油、資源、核技術、環境等成都理工大學的優勢學科契合國家戰略布局,就業前景廣闊,可以從事石油、礦產、環保、科研、工程等領域工作,大量成都理工人在這些領域的關鍵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1年至2020年,我國啟動了找礦突破行動。
在這一輪找礦突破行動中,唐菊興貢獻了75%以上的新增銅礦資源量,潛在經濟價值超3萬億元。唐菊興的本科、碩士和博士,都是在成都理工大學(原為“成都地質學院”)完成的,他已經在2023年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也是成都理工大學的客座教授。
這只是地學類專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案例之一。據介紹,傳統地質工作主要是開展區域地質調查和找礦勘探,現在已逐步拓展至智慧礦山、農業地質、資源綜合利用、礦物材料、考古、地學旅游等領域。從川藏高速雅康段等國家重大項目的地質勘察,到“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考古勘探等工作,都能看到成都理工人的身影。
不僅如此。地學類專業可以研究地球系統的演化過程及成礦、成災效應,也可以研究地外星體比如月球、火星等。成都理工大學還深度融入國家系列深空探測任務,主持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項目。
2023年3月,祝融號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的團隊帶頭人之一張金海,就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024年6月,成都理工大學獲批3件嫦娥五號月球返回樣品用于科學研究;此前,成都理工大學行星中心還兩次獲批嫦娥五號月壤樣品……
成都理工大學副研究員龐潤連(右)在北京領取第七批嫦娥五號月球樣品
既可上天,也能入地。
2024年6月,成都理工大學參與完成的“渤海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深部油氣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發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成果歷經10余年產-學-研一體化攻關,攻克了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深部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技術這一世界級難題,實現渤海深部原油勘探重大戰略突破,發現了以渤中26-6為代表的7個億噸級油田,支撐建成了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
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成都理工大學畢業生近3年主要就業單位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業排在榜單前列。比如,在2024年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頁巖氣現代產業學院)的畢業生中,超60%的已就業畢業生進入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具體到今年的志愿填報中,成都理工大學招生負責人建議,考生家長不妨關注以下三個專業組。
土木工程與“生化環材”:
圍繞國家戰略、響應國家需求
“冷門”專業更有“性價比”
學土木工程相關專業很難就業嗎?學“生化環材”沒前途嗎?這是不少考生家長在成都理工大學校園開放日活動中提出的問題。
出乎大多數考生家長意料的是,這兩類看似“冷門”的專業,卻在近年來逆勢走強。
2024年,成都理工大學無論是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多個土木工程相關專業,還是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等“生化環材”類專業,錄取位次都較2023年普遍上升。
“圍繞國家需求、國家戰略的專業會比較火熱。”許強認為,目前,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都是國家高度關注的,因此,土木工程、生化環材等專業雖然不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火熱,但也并非完全冷門。他建議,進入大學后要拓寬知識面,甚至不僅限于所學專業,可以考慮修讀多個專業或跨專業考研,以提高個人競爭力和適應性。
據了解,成都理工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設置在該校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下。與部分高校的純土木工程專業相比,成都理工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更側重于解決與工程建設相關的地質問題,如勘察、評價和治理,同時考慮地震、活動斷裂等宏觀地質因素。
三峽工程、白鶴灘水電站、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成都地鐵1號線……目前,成都理工大學累計參與了200多項重大工程建設,其中包括水電站、公路、鐵路、機場等。“從20世紀60年代的龔嘴水電站開始,我校參與了包括三峽在內的我國幾乎所有大中型水電工程建設。”
2017年8月,一場突如其來的7.0級地震重創九寨溝,火花海等景觀和當地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危受命,直面海拔較高、環保要求嚴格等諸多挑戰,在不能采用鋼筋混凝土等限制下,創造性地研制出糯米灰漿-鈣華土生態加固材料,實現了自然遺產景觀與生態系統的雙重修復。該案例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遺產地可持續旅游“十佳案例”。
成都理工大學招生負責人介紹,環境類專業涵蓋環境工程、環境生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宜賓校區)等方向,就業領域包括環保技術研發、環境規劃、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碳中和管理、環境咨詢等,許多崗位屬于高附加值的技術型或管理型工作。
“絕非‘天坑’,而是新生!”他表示,隨著“雙碳”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推進,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環境監測、碳排放管理等領域人才需求大,有較大的人才缺口。
與環境類專業類似的還有化學類、材料類專業。
在新能源汽車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飛速發展的當下,成都理工大學正在發力材化類“鋰電”特色人才培養。成都理工大學充分發揮化學、化工、材料等學科優勢,聯合上游鋰資源選冶、中游鋰電關鍵材料、下游鋰離子電池和鋰電回收利用等產業鏈領軍企業,實現優勢專業群與產業鏈各環節精準匹配。通過嚴格標準從4個專業遴選“鋰資源與鋰電產業班”學生,開展鋰電類人才專業融通定制化培養,致力于培養大批鋰資源與鋰電產業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人才。
“沒有一成不變的‘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要辯證地看待專業的‘冷’與‘熱’。”成都理工大學招生負責人表示,土木工程、“生化環材”等專業從一定程度上對考生是一種機會。一方面,這些專業的競爭并不像“熱門專業”那樣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這些專業有較強底蘊和實力,無論是深造還是就業都有較好的資源加持。因此,這些專業組相對有較高的“性價比”,考生填報時可結合自身情況加以考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