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習宣傳貫徹《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精神,系統領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務,推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是當前教育系統的重大政治任務。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精銳科研力量,圍繞《綱要》核心內容,在紙媒、電視、網絡等平臺開展闡釋研究,助力《綱要》落地生根,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現摘取部分優秀成果,陸續推出,以饗讀者。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先后對優化教師管理和資源配置作出決策部署。“縣管校聘”改革具有制度賦能與機制創新的雙重使命,對打好管理服務要素“組合拳”,盤活師資管理“一盤棋”,以改革動能破除體制壁壘,以創新機制激活教師隊伍潛能等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師資優質均衡發展的“良策”。
近年來,各地探索出多種形式的競爭上崗與統籌調劑相結合的教師管理和配置模式,如通過交流輪崗、職稱評審、崗位晉升、評先表優、績效工資傾斜等激勵措施,促成了“以5%激活100%”的生動局面,激活了教師隊伍發展的“內驅力”。但從調研情況看,全國范圍內的“縣管校聘”改革仍處于發展不均衡階段,需要用發展的辦法智慧地化解深層次矛盾。
我們發現,在實踐過程中“縣管”時常遭遇管理權限分散的局面,難以形成合力。“縣管校聘”改革的核心目標是由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教師管理事權,但在政策執行上面臨政府部門間事權的實際分割。部門之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且改革舉措與不同類型的制度之間缺乏合理的嵌套設計。相關制度安排如編制調配、職稱評聘、崗位設置、工資結構和分配等權力分散于編辦、財政、人社及教育等多部門,政策執行過程中隨時面臨多個職能部門間復雜的利益協調及溝通成本。
另外,“校聘”也常常無法充分行使基于業務管理需求的用人自主權。“縣管校聘”改革的另一個核心目標是將基于業務發展需要的教師管理事權部分讓渡學校,但受制于長期以來編制、工資制度帶來的穩定性制度依賴,多數學校很難真正發揮評聘主體的功能。學校現有激勵保障舉措,無法有效實施績效工資管理、教師評價考核等,不易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面對改革過程中的阻力,“縣管校聘”改革需要充分依靠制度優勢,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以精準切實的“良方”促進教師資源配置與學齡人口變化、教育高質量發展相契合,教師專業發展更加暢通,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更加健全,教師隊伍治理能力水平顯著提升,教師隊伍規模、結構、素質充分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想要達成以上目標,筆者以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凝聚改革的政治勢能。在“縣管校聘”改革進程中,應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引領作用,通過構建“黨委統籌—部門聯動—學校落實”的協同機制,破除傳統管理體制壁壘。區縣層面需強化黨委總攬全局的制度優勢,依托深改委、常委會等決策平臺建立跨部門領導小組,統籌調配教育資源,明確教育、人社、財政等職能部門的權責邊界,形成破除編制管理、職稱評聘、績效分配等改革堵點的攻堅合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對接地方黨委和政府改革部署,將政策勢能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新型教育治理體系。
二是理順治理體系,放大政策組合的疊加效應。強化縣域統籌功能,充分利用現有政策環境,如綜合利用《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調整配齊中小學副校級以上領導干部,增強校內治理水平的體系支撐韌性。把“縣管校聘”改革與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改革等協同配套、聯動實施,進一步落實中小學校辦學自主權。
三是深化試點地區督查評估,充分釋放政策效能。科學評估試點地區政策效果,對已公布的兩批次49個示范地區和已經全面推進改革的地區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讓“試點”成為“經驗”。對已證明可以激活教師動能、促進均衡發展等共性經驗,如“編辦管理總量、教育按需分配”“財政考核總量、教育考核獎懲”“區管人事調配、學校按崗聘用”等進行總結推廣。不斷激發區縣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改革熱情,變“觀望”“被動”為“主動創新”,調動地方政府獻計獻策參與創新改革方案的積極性。同時,建設問責有力的督導機制,將改革進展納入政府履職督導評價體系,對相互推諉、拒不履行職責、工作進展緩慢、任務落實不力的進行約談、通報。
四是切實保障教師權益,重塑教師教書育人主責主業的教育生態。抓住“關鍵人群”,最大限度爭取校長的支持并使之成為改革的參與者,關注教師心理變化,通過政策說明、教代會等方式逐步消除教師對前途的焦慮。多維度保障教師權益,以制度支撐構建教師職業保障體系,激發教育工作者以專業自覺踐行改革使命。最重要的是聚焦教師發展,進一步探索跨校組建教研共同體、集團學區內組團式輪崗等舉措,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管理經驗及教研文化整合并共享,從根本上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2025年06月11日
作者 | 劉卓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