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
可我卻覺得:比青春期叛逆更可怕的,是青春期的沉默。
- 孩子臥室的門像一堵墻豎在了你們中間;
- 你開口關心的問一句,他懟回你三句;
- 你多說兩句,他干脆戴上耳機充耳不聞......
無數父母在青春期的風暴中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靠近那個慢慢變得陌生的孩子。
其實,孩子抗拒的從來不是我們的愛,而是我們傳遞愛的方式。
01
青春期溝通
中的常見誤區
為什么你的關心總被孩子當作“嘮叨”?
一句“為你好”,為何換來孩子的摔門而去?
深夜11點,王女士推開兒子房間的門:“還在打游戲?明天要考試不知道嗎?”
“砰!”回應她的是砸在門框上的抱枕。“煩不煩!”15歲的兒子扯下耳機吼道。這樣的場景,在這個家每周上演三次。
王女士不知道,那句“為你好”的提醒,正在成為割裂親子關系的刀。
當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家長的溝通方式卻停留在“命令式育兒”階段,一場無聲的戰爭在無數家庭蔓延……
其實這個時候,不妨先審視一下過往的親子關系中,你是否有太多消極的回應:
●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你是否批評和指責太多——"你就是又懶又笨"
● 當孩子需要尊重時,你是否命令和建議過多——"不許關門、現在就去"
● 當孩子需要安慰時,你是否忽視和敷衍太多——"這又沒啥、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有這些回應,都掐掉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依戀,引發了抵抗、怨恨和敵意。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你的權威視角,去重建信任。去接納他的問題、去回應他的脆弱、不去武斷地評價他。
02
青春期的孩子
有哪些特點
青春期不是叛逆期,而是——“心理斷乳期”。
有科學研究表明,從小學四年級左右開始,孩子進入生理心理劇變階段。
強烈的獨立意識、隱私意識,導致他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閉上嘴巴+關上房門。
因為,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間,是人格獨立的一部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家長再沿用之前的強勢或說教的溝通方式是行不通的,也很容易令親子關系越來越如履薄冰。
那么,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應該如何溝通呢?
03
4個黃金溝通原則
遠勝一萬句大道理
青春期是孩子艱難構筑自我邊界的時刻。
他們渴望被看見,卻恐懼被輕易評判;渴望被理解,卻拒絕被粗暴干涉。
當我們學會收起枯燥的說教和泛濫的情緒,嘗試用尊重與耐心去叩門,那扇門終會悄然打開。
家長牢記這4個溝通原則,遠勝一萬句道理:
01)營造輕松的溝通氛圍,讓對話自然發生
嚴肅的“談話氛圍”會讓孩子提前豎起戒備的高墻。與其在客廳正襟危坐宣布“我們來談談”,不如讓溝通在流動的生活中自然生長。
當關注點不在孩子身上時,往往是他們最愿意傾訴的時刻。
試試在開車送孩子去上學的路上,在廚房準備晚餐的間隙,在傍晚散步的林蔭道上......這些輕松、非正式的場合,沒有咄咄逼人的目光壓力,孩子緊繃的神經更容易松弛下來。
此時,一句看似隨意的“最近在學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嗎?”往往就能開啟孩子的心扉。
02)學會傾聽與共情,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
當孩子終于開口和你交流,哪怕只是零碎的抱怨或模糊的感受,最珍貴的回應不是評價,而是全然的理解和接納。
真正的傾聽始于放下評判的執念。
當孩子抱怨“我們老師真討厭,作業布置這么多!”時,忍住立刻糾正“老師是為你好”的本能。試著說:
“聽起來作業量真的讓你有點喘不過氣了?”
這種簡單的反饋,能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感受被接收、被確認了,這是安全感的基石。
共情不是同意,而是努力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當孩子考試失利后沮喪地說:“我就是笨,怎么學都沒用!”此刻他們需要的不是“你很聰明”或“下次努力”之類的蒼白寬慰。嘗試透過語言,看清孩子話語背后的無力與自我懷疑:
“這次沒考好,讓你對自己有點失望了,甚至有點害怕努力了也沒結果,是嗎?”
這種深度的共情理解,往往能讓孩子瞬間動容,因為他們最隱秘的不安被看見了。
03)用提問代替說教,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
說教如同往封閉的貝殼里灌沙,只能激起更深的抵觸。提問卻是一把精巧的鑰匙,能輕輕叩開孩子獨立思考的大門。
試著將命令句轉化為開放式的探詢。比如,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家長不要直接批評孩子或者沒收手機,而是可以問孩子:
“你覺得長時間玩游戲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你打算怎么平衡玩游戲和學習的時間呢?”
通過賦予孩子自主規劃的權利,激發他們的責任感。這些問題如鏡子,照見孩子已有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提問時,做真誠的求知者,而非設陷阱的考官。避免“為什么不……”這類隱含指責的問法。
真正有力的提問,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而是為了讓孩子發現他們自己可以有多強大。
04)給予尊重與信任,守護成長的邊界
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
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物理邊界“和”心理邊界“。比如進孩子房間前先敲門,不隨意翻動他們的私人物品或查看手機等。
當孩子明確表示“現在不想說”,請鄭重回應:
“好,我明白你現在需要空間。等你想聊的時候,我隨時在?!?
當孩子抱怨作學業壓力大的時候,你可以說:
“我看到了你的困境,但我更相信你有能力從中學習,而我,會在這里支持你重新出發。”
這份克制的尊重,讓孩子確認:我的領地是安全的,我是被信任的。
信任,是把選擇的韁繩逐步交到孩子手中,允許他們在安全范圍內試錯。小到穿衣風格的選擇,大到選修課的決定。
當他們感受到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反而能更勇敢地面向前方的風雨。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青春期總會結束。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他、反駁她、要求他,親子關系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后,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strong>
從某種意義上說,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后調整的機會。衷心祝愿所有父母,都能抓住機會——
用愛和尊重陪伴他平穩度過人生中的重要時期,一起走向更加勇敢、堅定的明天!
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上需要專業幫助,
請私信“學習”或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