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果粉和科技迷們,注意啦!最近科技圈有個大瓜,說的是咱們熟悉的蘋果,計劃在2027年推出搭載屏下攝像頭技術的iPhone 19系列,這要是真成了,那可就是咱們心心念念的“真·無開孔·全面屏”iPhone了!想想都激動,以后刷劇、玩游戲,屏幕上再也沒有那個小黑點或者“藥丸”了,視覺體驗直接拉滿!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根據爆料和行業分析,蘋果為了這個“終極全面屏”,可是規劃了一條清晰的“三步走”路線圖。第一步是2025年的iPhone 17系列,據說后置鏡頭模組會改成類似安卓旗艦那種橫向大矩陣設計,這不僅僅是外觀變化,更是為了給手機內部空間騰地方,為后續技術升級做鋪墊。緊接著是2026年的iPhone 18系列,正面要跟“靈動島”說拜拜了,改成更簡潔的單挖孔屏,并且會首次用上屏下Face ID技術,但前置攝像頭還是得留個孔。最后,就是萬眾期待的2027年iPhone 19系列,屆時蘋果會把屏下Face ID和前置攝像頭技術整合到一起,真正實現高達99.8%屏占比的全面屏!甚至有消息說,蘋果還在為2026年可能發布的折疊屏iPhone做準備,這款折疊屏的內屏(據說有7.76英寸那么大)就會先用上屏下攝像頭,算是給直板機型“探路”和積累經驗。
當然啦,想實現這個目標,技術上的挑戰可不少。比如Face ID的精度問題,紅外光要穿過屏幕,識別速度和準確性可能會打折扣,蘋果計劃通過調整屏幕子像素或者用上納米級的透光材料來解決。還有咱們最關心的前置攝像頭成像質量,目前安卓陣營的屏下攝像頭透光率大概在70%左右,蘋果的目標是提升到78%以上,盡量減少自拍時的畫質損失。為了這個“完美形態”,iPhone的結構可能也會大改,比如取消實體按鍵,換成壓感虛擬按鍵和超聲波指紋,再配合鈦合金和超瓷晶玻璃,機身厚度甚至可能降到7.1mm,想想都覺得未來感十足!
說實話,每次看到手機屏幕上的那個“小黑點”或者“藥丸”,心里總會有點小小的遺憾,總覺得不夠完美。蘋果這次的爆料,無疑是給我們這些追求極致視覺體驗的用戶畫了個大大的餅。那種沒有任何遮擋,一整塊屏幕全是顯示區域的感覺,光是想象一下就覺得很爽! 當然,咱們也得理性看待,新技術往往伴隨著一些取舍。比如,屏下攝像頭的自拍效果,初期可能真的比不上現在的挖孔方案,這就需要咱們在“完美視覺”和“頂級自拍”之間做個選擇了。還有價格,這種尖端技術,剛開始很可能只會用在Pro系列上,標準版估計還得繼續挖孔,畢竟成本擺在那兒呢。
不過,蘋果一旦入局屏下攝像頭,對整個行業的影響肯定是巨大的。很多人都說蘋果是“技術普及者”,它一出手,相關的供應鏈技術會更快成熟,成本也會慢慢降下來,最終讓更多消費者受益。當然,也有聲音替那些早早就在屏下攝像頭領域耕耘的廠商,比如中興、努比亞這些,覺得有點“委屈”,畢竟人家已經迭代了好幾代技術了(比如努比亞Z70S Ultra已經是第七代屏下技術了),市場聲量卻不大,擔心蘋果最后“摘了桃子”。但我覺得,科技的進步就是這樣,有先行者勇敢探索,有后來者優化普及,最終都是為了給咱們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 就像安卓陣營的華為、小米等大廠,也都盯著2027年這個節點,準備同期推出自己的屏下機型,這無疑會加速整個行業的技術迭代。
那么,咱們普通用戶能從這些爆料中學到點啥呢?首先,屏下攝像頭技術的核心難點在于平衡“顯示效果”和“拍攝效果”。 屏幕區域既要透光給下面的攝像頭,又不能影響自身的顯示質量,比如出現紗窗效應或者局部色差。這需要屏幕材料、像素排列、以及后期算法的共同努力。其次,屏下Face ID比屏下攝像頭更復雜,因為它不僅要透光,還要保證紅外光感應的精度,這對屏幕的要求更高。想想當年iPhone X的Face ID量產都花了3年,2027年這個節點能不能順利實現,也確實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總而言之,蘋果計劃在2027年推出屏下攝像頭iPhone,這絕對是手機形態向“無孔化”邁進的關鍵一步。雖然路上還有不少技術難題要攻克,但這份對“真全面屏”的執著追求,值得我們期待。而對于咱們消費者來說,了解這些技術背后的努力和可能的取舍,也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未來的產品??萍季褪沁@樣,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