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源大橋鎮,一條古道串起千年文明,40處古跡訴說歲月故事。今天,讓我們通過多幅文物和非遺繪畫,觸摸歷史肌理,留住美麗鄉愁。
西京古道(傳說故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始建于東漢的西京古道,是嶺南連接中原的“活化石”,是學子赴京趕考之路,帶來物資的流轉與文化的交融。西京古道如今已成為“中國十大古道”之一。其中保存完好的梯云嶺段梯云亭、猴子嶺段心韓亭、紅云仰止亭及其古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漫步西京古道的青石板,仿佛能聽見千年馬蹄聲與商販吆喝聲交織回響。密密麻麻的馬蹄印仿佛在訴說著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文史傳說,演繹著韓愈“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悠然情懷。
“西京古道傳說故事”是依附于西京古道而產生、較早流傳的民間文學。乳源西京古道作南粵古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段于2019年10月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京古道就像一方肥沃土壤,孕育出無數動人傳說。這些傳說衍生出獨特風俗,古老的文物也伴隨著故事口口相傳。西京古道上素行詩歌創作和采詩之風。李白的“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著名詩句,都因古道而產生。明清至民國,除一些手抄本、族譜、碑文等有零散記載。走在古道上,仿佛能穿越時空,聽到古老傳說在耳邊回蕩,讓后人更了解先輩的生活、智慧與勇氣,對這片土地也多了幾分熱愛與眷戀。
西京古道石階除道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階除道是西京古道沿途村民流傳下來的習俗,《國語·周語》載“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是古代遵月令而授民事的體現。每年九月,村民精心挑選石料,修補古道破損處,清理雜草,讓這條由青石板鋪就的道路暢通無阻。這不僅是對道路的修繕,更是對歷史的敬重、對先輩智慧的傳承。漫步古道,腳下的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仿佛穿越時空,感受歲月的沉淀與文化的厚重。如今,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將石階除道打造成文明實踐項目,結合鄉村振興和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石階除道,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并參與到“石階除道”中,體會眾人修路、眾志成城的力量。
觀瀾書院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建成的觀瀾書院,位于大橋村委新書房村,是西京古道上的“文化燈塔”。四進院落四合院布局,青磚黛瓦,融合嶺南客家與徽派風格,天井鵝卵石鋪地盡顯古樸。風火墻式門樓“拱秀門”、兩邊拱中間圓“紫微門”,“仙鶴靈芝”“靈猴摘桃”“魚躍龍門”“龍鳳麋鹿”“福、祿、壽、全”木雕工藝精湛,寄寓讀書人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到民國初,這里曾培育秀才、舉人、大學生共計150余人,現存旗桿石見證“崇文重教”歷史。2016年修繕后,書院變身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項目“文禮新學堂”的重要場所,繼續傳遞著“耕讀傳家”的薪火。
通濟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通濟橋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位于大橋村委會石墩村,因“橋體高大”被百姓稱為“大橋”,成為“大橋鎮”名字的來源。橋梁與周邊古書院、古涼亭等文物點,共同構成西京古道文化景觀帶,反映古代驛道系統的文化記憶。相傳建橋時村民饒仁舍身護橋,觀音顯靈助其脫險,“通濟”二字便有了“通途濟世”的祈福之意。橋體跨越西京古道,橋旁形成“眾皆悅之”集市“大橋墟”延續至今。二墩三拱石橋橫跨楊溪河水,清代重建時采用傳統“睡木沉基”工藝,至今仍屹立不倒,為今人所用。逆水面的尖形分水嘴,既防洪水沖擊,又顯古人治水智慧。
乳北人民抗征隊會議舊址
(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乳北人民抗征隊會議舊址位于核桃山村委上江村。烘爐書院,又稱筆花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開間二進布局,磚木結構,“金包銀”墻體、懸山頂屋面。清代出37名秀才,其中3名六品官員。烘爐書院不僅是“秀才搖籃”,更是革命陣地。1949年,乳北人民抗征隊在烘爐書院設指揮部,代號“烘爐隊”,就地開展了一系列抗征、反清剿的武裝斗爭。2023年,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對書院啟動了修繕,這里成為書院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教育基地。
饒玉頭圍樓
(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民國時期建成的饒玉頭圍樓,位于大崗村委會長沖村。圍樓共有三層,坐北朝南,石灰石鑲角,青磚夾土板砌筑,西北、東南的泥制炮閣造型美觀。一樓設天井采光,地板由大塊青石鋪砌。沿木梯拾級而上,二樓正中設神龕供奉“子童老爺”。照壁上設楹聯,上聯“立見蛟騰鳳起”,下聯“行看虎臥鯉登”,橫批“魚躍鳶飛”。中間雕刻鯉魚、龍神等形象,楹聯周圍留有仙人灰塑,含吉祥寓意。三樓呈環形,間隔不足一米設設方形、拱形、圓形等形狀各異的窗戶,作瞭望之用。圍樓體現了南遷客家民居的特色,融合了安全防御、冬暖夏涼的生活功能。
三陽仙
(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三陽仙,位于新谷村委牛圍欄山。山中有一個被周圍土皮嶺墩包裹的石灰巖溶洞,洞口朝上。土嶺墩隨饅圓山體形成一道道螺殼旋紋土埂,自然天成,似一只仰放的田螺。洞口深10多米,溶洞生成一平臺,寬敞而平整,平臺后往下深不可測。明正統元年(1436年),村民在洞中平臺上筑廟安神,名曰“三陽仙”,以祀奉南嶺觀音,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信仰場所。農歷初一十五日登山祈福,成為村民的習俗。三陽仙與“契娭生日”民俗緊密相連,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村民聚集在此舉行“契娭生日”慶典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