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木匠、篾匠、剃頭匠、廚子、裁縫等民間傳統手工藝人,是千百年來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些民間傳統手工藝生存空間逐步被擠壓,市場需求逐步在萎縮,但仍有一部分人守護著“慢工出細活”的手藝,讓傳統絕技絕活在新時代放射出新的光芒。嵩明縣融媒體中心特別推出“傳統‘守’藝人”系列報道,走近剃頭修面、刺繡編織、木匠裁縫等行業領域手藝人,記錄他們傳承非遺技藝、守護傳統手工藝的故事。
今天,推出第六期《石匠楊學詩:50年錘鏨為伴 132幅石壁畫鐫刻時光》
在楊橋街道龍街社區下龍舊村的尋常巷陌里,68歲的老石匠楊學詩用50年光陰與石頭對話,132幅手工石雕壁畫在院墻靜靜鋪展,訴說著一位匠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的期盼。
踏入楊學詩家的小院,仿佛踏入了一座石藝的微型博物館。院墻由一塊塊青石嚴絲合縫地堆砌而成,堅實而厚重,仿佛在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歲月。抬眼望去,院墻石壁上一幅幅山水花鳥圖,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深深淺淺的鑿印,宛如創作者用耐心繪就的細膩筆觸,每一道線條都蘊含著生命的靈動與藝術的溫度。
楊學詩老人今年68歲,大約在15、16歲的青春年少時,便踏上了石匠之路。那時的他,或許未曾想到,這一干就是50多年。初入行時,他參與修建水庫、整修防洪溝,在打石頭支砌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學習,逐漸掌握了石匠的技藝。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慢慢學會了打碑,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日子也過得安穩起來。
在楊學詩的石匠生涯里,工具十分簡單,一個錘、幾支鏨子,便是他全部的“武器”。然而,就是靠著這些看似簡陋的工具,他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作品。打碑剩下的破爛石頭,在他眼中并非廢棄之物,而是充滿潛力的藝術材料。他巧妙地利用這些石頭,精心打造出了132幅石壁畫,并將其留在家中,作為創作收藏。這些石壁畫,每一幅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是他對生活、對歷史的獨特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楊學詩始終堅持手工雕刻。在那個沒有機器輔助的年代,他憑借著一雙手,一錘一鏨,在石頭上一點點地雕琢出精美的圖案和文字。即便后來科技發展,機器雕刻逐漸普及,他依然堅守著傳統的手工技藝。他說:“我的石雕作品從來沒用過機器,都是用手工一錘一鏨刻出來的。”這份對傳統技藝的執著和熱愛,令人動容。
除了石壁畫,他還發揮創意,用石頭打造了兩張獨特的桌子。一張刻著展翅欲飛的鳳凰,那靈動的姿態仿佛要沖破石桌的束縛,翱翔天際;另一張則雕琢出八仙過海的奇幻場景,八位仙人各顯神通,踏浪前行,充滿了神話色彩。曾經,楊學詩懷揣著一個宏偉的夢想——連房屋帶院子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石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石雕市場漸漸沒落,老人無奈地放棄了自己打造“石屋”的心愿。但他對石藝的熱愛與執著,卻永遠不會改變。
“手藝吃盡千般苦,無錢要留千年古。”這是楊學詩的人生信條,也是他石匠生涯的真實寫照。他深知手藝活的艱辛,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凝聚著無數的汗水和努力。但他更明白,手藝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更是為了傳承,為了給后人留下點什么。他希望自己的這些石壁畫,能夠成為歷史的見證,讓后人了解過去的生活和文化。因此,他熱情地邀請大家:“手藝活要留點給后人,做個歷史記載,大家不嫌棄的話,來我家看一看。”
在楊學詩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老石匠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執著。他經常向村里的年輕人講述自己的石藝故事,展示自己的作品,希望能夠激發他們對石藝的興趣,讓自己的手藝能夠得到傳承。
如今,楊學詩老人依然生活在他那充滿石藝氣息的小院里,撫摸著那些自己親手雕刻的作品,那些深深淺淺的鑿印,不僅記錄了他的石藝人生,更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記者:王順|編輯:李艷娜
審核:雷霞|監制:朱忠元
發布:嵩明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