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作為社會主義波蘭的一名新聞記者,25歲的卡普希欽斯基第一次“出國”前往印度。自此,他踏上了長達四十余年的全球之旅。無論是在硝煙彌漫的前線,還是人跡罕至的叢林,卡普帶著孩童般的好奇以及不知疲倦的探索欲,像旅行家一樣去了解參差的世界,并力求客觀地記錄他所經歷的一切。 2025年,距離卡普第一次來到北京已經過去了68年。這一年,他的系列叢書在理想國出版。5月底的一個夜晚,在naive理想國北京郎園店的長桌旁,自媒體人王逅逅、寫作者孫中倫和大家共讀了卡普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這次naive讀書夜,我們還特別邀請了這本書的特約策劃、特約編輯雷韻,為大家帶來了許多書籍出版背后的故事。 “為什么要和希羅多德一起旅行?”當晚,有朋友坦言,自己看到書名時不禁在心中發出了這個疑問。 卡普其實早已給出了答案,“四十年來,我實際上同時踏上了兩段旅程:第一段是我作為記者報道新聞時的旅行,第二段是跟著《歷史》作者的遠行”。而《歷史》的作者,正是希羅多德。 作為寫作者,孫中倫認為卡普在第一段旅行中,始終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從而避免成為時間和空間上的地方主義者。而在跟隨希羅多德的旅行中,卡普則展現出了一個純真的人類學家的模樣,由純粹的好奇帶領,駛過海洋,穿越草原,冒險地進入沙漠,像一個旅行家一樣去了解世界。 王逅逅是一位自媒體人,大學起便在國外讀書的她,有一顆看向世界的心。她分享了《希羅多德的發現》里的一段“人們記住的是他們想記的事,而不是實際發生的事?!蓖蹂隋苏J為,我們如今看到的世界,不僅依靠他人的講述而完成,而是靠著像希羅多德這樣的人,不斷地求證,誠實地記錄,才創造了如同偉大戲劇般的今天、昨天和遙遠時代的歷史。 雷韻作為這本書的特約編輯,分享了她從起心動念一直到書籍最終出版,長達十幾年的故事。雷韻回憶,早在2012年她便通過郵件的方式聯系卡普在波蘭的版權方,但每次溝通都以石沉大海告終。直到一次的偶然機會,雷韻聯系到了卡普的女兒勒內并取得了版權,使書得以出版。 如此漫長的出版過程有時會讓人沮喪。正因如此,信心才顯得那樣珍貴。“卡普是一個經歷過黑暗的人,本應該比大多數作者更加悲觀。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依然懷抱著明亮的熱情,樂觀地想象一個新的世界?!痹诶醉嵖磥?,卡普“黑暗中仍看到光明”的信心是非常感染人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