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1日,參加魯迅文學院東莞作家研修班的36名素人寫作者,接連走進《人民文學》《文藝報》《小說選刊》《中國作家》等文學雜志期刊,與名編輯面對面深入交流座談。
這些名刊與東莞淵源深厚。《人民文學》早年就力推王十月、鄭小瓊等東莞作家,助其走向全國。近年來,《人民文學》創作中心落戶東莞、“人民閱卷”活動在莞舉辦,更是成為“東莞文學現象”的重要推手。《文藝報》最早聚焦東莞新大眾文藝,多篇報道讓東莞“素人寫作”從地方現象躍升為全國關注的熱點。
“今天到這兒,真像鄉下人突然有了城里的親戚!” 《文藝報》的東莞作家交流會上,“石材詩人”曾為民這樣說道。中學歷史班主任易翔分享自己對文學的看法,他視文學為“創可貼”:“它讓我從平淡日常中找到樂趣,撫慰傷痕。”
東莞市作協主席胡磊在交流會上坦言,對于基層寫作者,能來這里,“等于摸到了中國文學殿堂的心臟”——感受文學歷史的縱深厚重,也從編輯指點中汲取養分,重溫初心。
“東莞素人寫作群體規模大、成績亮,實力強勁!”《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贊嘆,“魯迅文學院首次為素人開班,足見作協重視。”他感慨文學奇妙,讓天南地北的東莞作家聚成“素人寫作群”,一同進京學習、交流。“看到大家分享時的真誠笑臉,很感動。文學是與人為善的事業,滋養人心。”
東莞“素人寫作”,是新大眾文藝的生動實踐。這座改革前沿、制造高地,同時也是文學的沃土。魯院首個素人寫作專題班的高規格舉辦,標志著東莞文學現象正從“現象級熱潮”升級為“可持續生態”。
這36位寫作者扎根各行各業:“燒烤詩人”在“炭火安居”,“清潔女工”在“擦亮高樓”,“石材工人”在“聽石寫石”,城管、小販、菜販、送氣工、大廠管理者、小廠鉗工……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從生活中汲取養分,佳作頻出,印證了“人民是文藝創作源頭活水”。
其中,溫雄珍的詩歌《炭火上安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25年度“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王瑛的報告文學《擦亮高樓》入選2025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的“奮進新征程、書寫新史詩”主題專項。
“為何關注基層?為何關注素人寫作?”《文藝報》總編輯劉颋點明關鍵,“他們是托舉中國文學最廣大的力量。有他們支撐,中國文學才能從高原攀向高峰,誕生時代新經典。” 她表示,《文藝報》未來將做好新時代文學“備忘錄”和“書記官”,持續關注東莞基層創作,拿出更多版面報道素人寫作、刊登作品,成為“素人作家”成長的“重要驛站”。“愿與所有東莞寫作者一起,書寫東莞素人寫作的過去現在未來!”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李曉藝 通訊員 莞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