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靈
M3 Plus
類型:便攜播放器
售價:¥2398
“三年后,M3 Plus超越了曾經無比努力的自己,接過了M3 Ultra的棒。它沒有選擇劍走偏鋒地在低價位上標新立異,而是在前代小巧強悍,量大管飽的基礎上進行了扎實的升級。精致的設計、依舊流暢夠用的性能、更大更易操作的屏幕都是它的基本盤,而聲音性能和調音的進一步優化使它變得更全面、更耐聽了。”
前言
在新燒友幾乎人手一個小尾巴的2025年,我這個從CD隨身聽時代一路走來的老家伙,反而越發對入門級播放器感興趣了。不是我泥古不化,只是就產品形態而言,小尾巴總會給我額外的續航焦慮,而且手機上諸多的通知消息也對聆聽時有打攪。而入門級播放器一方面擁有獨立進行音樂播放的完整功能,另一方面因其定位,入門級播放器大多不必為追求音質極限而妥協體積重量。所以較之磚頭身材的旗艦機,它們更能喚起我內心深處關于“魚雷”“飛碟”和“香水瓶”的美好記憶。不過遺憾的是,在小尾巴和便攜解碼耳放的輪番夾擊中,入門級播放器的市場變得沉寂了許多,所以每當有新品上市時,我總是會額外多一分關注。
三年前我首發購入了山靈的入門級播放器M3 Ultra,當時這款產品以驍龍665+雙ES9219C DAC的越級配置,將入門級Hi-Fi播放器的流暢度與音質門檻一舉推高。它精致的做工、小巧的機身和超長的續航滿足了我對于隨身聽的全部需求,著實是陪伴了我不短的聆聽時光。所以當我最近得知M3 Ultra的后繼機型M3 Plus終于上市,并且2298的首發價比前代還低了200時,便第一時間不假思索地盲狙了一臺。
外觀設計
從我長期持有M3 Ultra的體驗來說,其4.2寸屏幕和緊湊設計共同造就的便攜性是我頻繁使用它的主因。在廣東炎熱的夏日里,當身上衣物單薄的時候,這臺能放進襯衫口袋的前端是我出街的不二之選。新品M3 Plus機如其名,4.7寸的屏幕比M3 Ultra大出了25%的面積,18mm的機身厚度也有所增加,但它也用一些調整保持了傳統優勢:在基本保持了功能區機身分布的前提下,M3 Plus從前代圓潤的對稱設計轉為了方正的非對稱流線型設計,鋁合金機身兩側收腰最窄處幾乎貼住了屏幕的外邊框;同時其屏幕邊框在M3 Ultra基礎上進一步收窄,屏占比提升相當明顯,觀感上已經很類似于全面屏;最后因為體積變大而重量上升不明顯,實際密度反而更低。所以綜合用下來,它依舊是一臺看起來和拿起來都比較便攜的播放器。
小體積播放器天然具備把玩屬性,這次M3 Plus由于設計變得方正,邊角握在手里稍微有些硌,好在官方附贈了一個清水殼,套上之后能夠有效提升握持感。而且經過這些調整,M3 Plus的外觀變得更加有層次不說,還有許多細節上的提升。以指示燈為例,M3 Ultra的燈位于USB口左側,除了充電時基本不可能被人看到。但M3 Plus就巧妙地把燈隱藏在音量控制旋鈕下方,充電和播放時不同顏色的燈光亮起,無論美觀還是實用都有顯著進步。而且從我長期使用前代的感受來說,新機換用更大的屏幕是很務實的改善。M3 Ultra由于屏幕較小使得UI也等比例縮小,我經常沒辦法一次點準播放按鈕。而在新的4.7寸屏幕上,無論是常用觸控按鈕還是歌曲列表的行寬都增大了不少,對于時常需要出街單手操作的播放器來說大有助益。
硬件配置
一般來說,當一臺播放器時隔三年才更新時,諸如SoC這樣的硬件配置升級一定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但是當主角變為M3 Plus時,這部分就稍顯乏善可陳了——三年前的M3 Ultra的665的SoC給得太超前,M3 Plus只要在保持的前提下稍作優化就相當夠用了。M3 Plus在繼續使用665的前提下,把內存硬盤組合從3+32升級到了4+64,同時把系統從安卓10升級到了安卓13。說實話,由于M3 Ultra已經很流暢了,當兩臺機器放在一起對比時,我很難察覺出新機有什么操作流暢度上的大幅提升。但平心而論,就當前安卓App對系統資源的需求而言,M3 Plus多出的1GB內存一定能讓它流暢運行的時間更久。
因為系統相關的硬件平臺沒有大的變化,所以M3 Plus在作為播放器的基本功能方面,算是維持著前作小鋼炮的基本盤,無論是USB數字輸入輸出還是對于5G WiFi、藍牙5.0的支持,或是最高2TB的Micro SD卡擴展能力都與前代一致。此次主要的硬件提升還是來自音頻相關:不但把M3 Ultra雙ES9219C的DAC配置提升到了四顆CS43198+雙飛秒晶振,提供了如PCM 32Bit 768kHz解碼這類更極致的音頻性能,而且通過獨立供電系統,在不外接電源的基礎上把平衡口的驅動力從前代的最大260mW@32Ω提升到了800mW@32Ω。M3 Plus在這種體積下做出這種推力,不但遠超前代,更是已經逼近了自家M5 Ultra這樣的高階播放器。之前在使用M3 Ultra時,我時常會把它和DITA ES綁定使用,一方面是因為千山翠的配色和ES的墨綠很搭,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推力就是為普通耳塞設計的。但現在手握M3 Plus,我覺得在搭配方面想象空間一下子就大了不少。
當然音頻部分硬件提升的代價就是更吃電,好在M3 Plus的實測續航還算不錯。在增大的機身內,它塞進了一塊3500mAh的電池。當我使用65W PD為它充電時,一小時四十分就可以從空電充到滿盈。而在全程使用4DAC模式,高增益驅動平衡耳機循環播放高碼率音樂的場景下,它可以堅持10小時以上。如果不是測試而是正常日用,一次充電用上兩天問題不大,雖然體感上沒有前代動輒20小時那么逆天,但是仍舊屬于優秀的水準。
風格表現
雖然音頻硬件方案變化很大,但是M3 Plus聲音風格仍與M3 Ultra一樣保持了山靈播放器溫暖的特點,并基于硬件的進步實現了聲音水準的可聞提升。其實M3 Ultra的調音在入門前端中,已經算得上是難得的中正還原,并且擁有優秀的人聲表現力。但若用更嚴苛的標準審視的話,它的音染還是多了一些;而且可能是為了突出素質感,它的高頻調得稍微有些亮。這些因素讓M3 Ultra聽起來處于足夠好,但不夠潤的水準,也比較考驗耳塞搭配。
較之前作,M3 Plus在搭配大多數耳塞時都能夠獲得更佳的橫向聲場表現。雖然比起旗艦級播放器仍難言開闊,但是在音樂鋪陳展開上確實更加從容。以周深的《大魚》為例:這首歌開頭有一段細膩的弦樂與人聲交織的段落,在同樣搭配DITA ES聆聽的情況下,M3 Ultra弦樂和人聲離得比較近,左右兩邊的邊界感非常明顯——聲音雖然清晰但并不足夠舒展。而換上M3 Plus之后,弦樂離人聲的距離拉開了一些,輕柔地向左后方鋪展,樂曲的邊界感也沒有那么強烈了。這種變化并非刻意拉寬聲場帶來的,所以并不會造成聲音的空洞。我認為M3 Plus是在更精準的結像定位和更低的背景噪聲下,呈現出了更完整的樂器泛音和空間殘響,進而實現了這一提升。雖然我在頻繁切換它的2DAC和4DAC模式時并不能聽出太大的分別,但顯然更加極致的硬件堆疊給了M3 Plus聲音表達新的可能性。
在空間感的提升之余,M3 Plus的聲音也變得更加細膩了。M3 Ultra的人聲是比較厚且口型較大的,位置也較為前凸,雖說因此擁有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人聲表現力,但是聽久了難免也稍顯煩膩。此次M3 Plus大致維持了人聲的位置,但是些微消減了一些染色和厚度,也讓歌手演唱的細節更加凸顯了。從實際聽感來說,它的中頻依舊是有感情的,只是表達更加克制和中性。在金玟岐的早期錄音里,不乏《吃掉我》這樣人聲能量感較為凸顯的Demo,對于這樣的曲目來說,M3 Plus的中頻調音雖然沒有前作那么濃郁,但是耐聽度上會有所增加,對于不同唱腔的歌手也會有多一份的包容性。
第二個有關細膩度的調整在高頻:M3 Plus的高頻由前代的張揚明亮變得細膩收斂了,它的高頻仍舊細節豐富,延展良好,但是不再如前作一般強調亮度,泛音也更加豐富。在用它試聽王菲《天空》時,伴奏中的三角鐵和镲片敲擊的細節依然清晰,但金屬邊緣的那種毛刺感卻顯著柔化。我個人比較認可M3 Plus對高頻的進一步打磨,雖然這確實會降低打擊樂器這種常見于古典曲目中元素的表現力,但是對M3 Plus這種風格與定位的前端來說,追求曲目的全面兼容真的不如把流行人聲的優勢進一步鞏固有意義。
和M3 Ultra一樣,M3 Plus依舊是演繹流行音樂的一把好手,它細膩的表達與溫暖的泛音讓歌曲聽來溫柔舒適,在演繹港臺流行、民謠和爵士樂時有令我印象深刻的表現。與此同時,一如既往的豐滿低頻量感也讓這臺設備對電影和游戲原聲有較好的表現力。最近上市的Switch2讓我再次拿起手柄走入《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的世界,在播放《Hateno Village》這首以長笛和豎琴為主的村莊主題曲時,M3 Plus的音色強化了木管樂器的圓潤感,把那份倦鳥歸巢的安寧演繹得淋漓盡致。對于我來說,一臺M3 Plus搭配一條音色溫暖的動圈,聽流行真的可以舒服地循環一個下午。至于古典大編制?還是將這種曲目的還原工作交給那些動態更加凌厲,高頻更加明亮的高階播放器去做吧。
搭配與驅動
從驅動性上講,M3 Plus在搭配方面有著良好的兼容性,驅動大多數耳塞和耳機都比較從容。而基于其風格,我更推薦使用聲音自然寬松,追求整體表達的動圈進行搭配。
在測試M3 Plus時,我大多數時候使用DITA ES搭配聆聽。這是一條我很喜歡的耳塞,它音色中正,聲場規整。與此同時提供了極具參考性的低頻,和中正順滑的中高頻表現。與此同時,ES也是一條極易驅動的高靈敏度耳塞,哪怕是推力并不大的小尾巴也可以將它驅動到有模有樣。M3 Plus將增益由前代的高和低進一步細分為低中高三級,其中放大失真更低的低增益對于ES這樣的耳塞有著更大的意義。從聽感上來講,最低增益下的M3 Plus已經可以將ES驅動到飽滿程度,而在這個增益水準上,聲音的背景顯得更加黑一些,安定感較之M3 Ultra有著可聞的進步。
當然較之低增益,對于大多數如山靈MG800一樣對推力有需求的高階耳塞來說,M3 Plus的中增益在我在實戰中會用得更多。MG800的聲音風格以均衡中正為基底,同時通過半開放式聲學結構和可換導管設計實現了較高的聲音可塑性。在4.4mm+中增益設置下,MG800已經能被驅動到充分發揮的程度,其低頻優秀的彈性展現無余,在M3 Plus加成之下,量感和極低頻彌散感也非常優秀。這組搭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頻風格的適配性:MG800在均衡導管之下的人聲飽滿且位置適中,口型略糊但潤澤度高。這樣的特質在搭配中頻更加中性細膩的M3 Plus時聽感尤其舒適,男女聲兼容性強,是能夠取得1加1大于2的搭配效果的。
M3 Plus更高的極限增益,除了驅動那些非常難搞的耳塞之外,最大的價值在于將這臺前端的搭配拓展到了大耳機領域。最近我沉迷MEZE的耳機,手頭借到一套105 AER,這款耳機音色溫暖自然,中頻表現力強,聲音的包圍感上佳。雖然在MEZE的大耳機中屬于易驅序列,但是105 AER畢竟有著50mm的大尺寸動圈單元,而且這款耳機原配的線材是3.5mm插頭,對于靠著4.4mm勉強伺候大耳的一眾小尾巴來說是很難一親芳澤的,我幾乎也不會用M3 Ultra去搭配使用它。而在M3 Plus的驅動下,105 AER聲音的密度上佳,低頻打擊感十足、下潛充分,也能夠充分發揮其中頻溫暖細膩的優勢,已經從能聽進入了好聽的范疇。如果使用4.4mm平衡驅動的話,我認為連Poet這種旗艦耳機也是可以想一想的。
總結
三年后,M3 Plus超越了曾經無比努力的自己,接過了M3 Ultra的棒。它沒有選擇劍走偏鋒地在低價位上標新立異,而是在前代小巧強悍,量大管飽的基礎上進行了扎實的升級。精致的設計、依舊流暢夠用的性能、更大更易操作的屏幕都是它的基本盤,而聲音性能和調音的進一步優化使它變得更全面、更耐聽了。
開發入門級播放器確實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它們沒有旗艦機型炫目的參數光環,也常被更便攜的小尾巴分流了關注。但正是這份寂寞,給了山靈這樣的品牌慢工出細活的可能性:把有限的成本花在刀刃上,這份對好用和好聽的踏實追求,恰恰是入門燒友最需要的誠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