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沙漠里,藍板成海的景象越來越常見。
光伏板不是裝飾,能發電、治沙、養牛羊,用處大著呢。黃河“幾字彎”曾年年輸沙,如今綠帶環繞,沙子進不去水安住。庫布其、烏蘭布和等地,正從“沙窩子”變身“電力谷”。
一塊光伏板,能擋風、攏水,還讓老百姓掙上錢,沙漠不再荒。2023年,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開建“光伏長城”,場面熱鬧。近5萬畝工地,數百臺推土機晝夜作業,沙丘被推平,工程不一般。
這是全國首個新能源反哺傳統能源示范基地,意義重大。
項目西起準格爾旗東到杭錦旗,覆蓋黃河“幾字彎”核心沙化帶。光伏板下修滴灌系統,種沙柳、黃芪等耐旱作物,布局有門道。
“月亮湖”人工蓄水池容量大,用煤礦回用水,解決灌溉難題。達拉特旗“駿馬電站”年發電能力強,減碳節約效果顯著。
當地采用“光伏+壓沙+板下林草”模式,治沙效率大幅提高。光伏項目收益反哺治沙,治沙又促進產業升級,一舉兩得。
企業設立專項基金,社會資本進入,治沙資金流動起來?!肮夥L城”不只是發電,更像沙漠治理的“超級封條”,作用關鍵。
黃河“幾字彎”曾是輸沙重災區,多地是阻沙入黃“門檻”。
2024年,磴口縣光伏項目治沙面積廣,發電營收雙豐收。項目選在“劉拐沙頭”,過去沙灌黃河,如今輸沙量大減。
項目預留植物生長空間,三層防護體系把沙丘牢牢釘住。“草方格+滴灌+地膜覆蓋”組合模式,治沙機械效率高。工程延展至黃河兩岸林草帶,形成環形防線,黃河有了“綠屏風”。
NASA對比圖顯示庫布其變化大,國際都點贊,成果亮眼。
光伏企業按沙化等級設計,預設農業通道,生態成“主角”。2024年內蒙古治理沙地面積廣,“幾字彎”生態質量提升。2017年村民轉包土地,如今獲崗位工資,不再靠天吃飯。
2024年試點“梭梭+肉蓯蓉+光伏養殖”,預期畝均產值可觀。
“光伏+”帶動新崗位,農牧民從觀望者變參與者,身份轉變。
政府引導入股、設立合作社,“以工代賑”讓農民有保障。2024年底相關項目產值破千億,增長持續,經濟拉動強。
沙漠邊緣通了光水電,村莊搬遷少,青年返鄉,變化看得見。內蒙古計劃到2030年,完成新能源裝機和沙地治理,目標明確。
光伏治沙不只是治自然,更是治窮,暖了百姓家底。
我個人認為,這模式給沙漠治理和經濟發展蹚出了新路子。
未來還有更多可能,值得持續關注其中的新變化。老鄉們,有興趣的可關注后續進展,說不定能找到新機遇。
記住,這樣的治沙好模式,既護生態又增收入,真是一舉兩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