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次有效的咨詢,始于真誠的了解與信任的建立。面對紛繁復雜的心理困擾,找到一位真正“契合”的咨詢師,往往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看簡介中的內容,我想很多朋友還是會感到難以抉擇。因此,我們開啟了咨詢師系列專訪欄目,幫助大家對咨詢師有更多的了解,超越簡歷,遇見真實。
本次專訪邀請咨詢師杜承曙,近期成功入駐深圳咨詢中心,邀請大家跟隨我們的專訪,探尋專業背后的故事。
Q:您之前也有在其他平臺執業,是什么讓您決定想要入駐我們平臺呢?
很早之前就對曾奇峰老師的公眾號有關注了,對直播間里曾奇峰、付麗娟二位老師的風采也是心馳神往。作為國內精神分析領域的標桿,他們不僅僅打造了一個心理咨詢平臺,也打造了一個專業深耕的“學習型社區”。無論是公眾號持續對大眾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分享和科普,還是針對咨詢師的各種培訓課程的輸出,都給我一種專業深耕、專注篤行的感覺。
今年聽說工作室要設立深圳咨詢中心時,我遞交了入駐申請。整個面試和評估流程也加深了我這種感覺——不是簡單的資質審核,而是真正從專業能力、倫理意識和實操技術的全方位考察。這種嚴格篩選,反而讓我更認同這個平臺,因為它體現的正是對心理咨詢這份工作的嚴謹和負責,某種程度也會降低來訪者的考察和試錯成本。
此外,工作室為咨詢師提供的團體督導、同行交流和學習機會也很吸引我。心理咨詢本身是一個需要持續反思和成長的工作,在這里,不僅能得到專業的支持,還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一起前行,這種歸屬感是特別珍貴的。
Q:您曾在外企、國企從事了多年的企業管理工作,卻在年近40歲時選擇了轉行心理咨詢。是什么原因讓您決定轉行,最觸動您做出決定的瞬間是什么?
人們常說"中年危機",聽上去蠻讓人苦惱和猝不及防的。但我更欣賞心理學家榮格將它稱為"中年覺醒"——就像人生走到半途,突然有個聲音問你:"這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嗎?"對我來說,這個覺醒像個禮物一樣,也來到了我身邊。
大學畢業后來到深圳生活、工作了近20年,從外企到國企再到民企,該經歷的職場劇本都經歷了一遍,表面上看好像收獲頗豐的,但過了35歲,我開始頻繁問自己:"然后呢?然后呢……",這一問就是好幾年。就像爬完一座陡峭的山峰,站在山頂望著遠處綿延不斷的群山,突然失去了重復攀爬的興趣。
真正的轉折點是一次家庭變故,那段時間被迫按下暫停鍵,反而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發現過去在職場上追求的很多東西,更像是別人定義的"成功",而不是我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價值。在掙扎糾結后,我決定從山峰上拐下來,去尋找人生下半場不一樣的風景。
轉行做心理咨詢當然不容易,從零開始學習、持續培訓、積累個案,每一步都沒有想象中輕松。但奇妙的是,在這個幫助他人梳理內心的過程中,我反而在心理上成長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新的職業生命"錨點"——那種真實的連接感和意義感。
"人生的后半程不是關于攀登,而是關于尋找。"很慶幸,我在尋找中找到了新的方向,也體驗了屬于“尋找”而不是“獲得”的那些快樂。
Q:從“企業管理者”到“心理咨詢師”,這兩種角色的轉換有哪些不同的體驗呢?
這兩種角色確實帶給我很不一樣的視角和體驗。
作為企業管理者時,我的關注點更多是在"成事"上——如何達成業績目標,如何讓團隊高效運轉。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呈現的更多是社會化的角色,關注的更多是外在表現和結果,很容易忽略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內在需求和情感世界。
而在心理咨詢師的位置上,我的關注點更多是在對面的這個“真實的人”身上。通過深度傾聽和共情理解,以來訪者為中心,來幫助人們探索未知的那些自己,尋找和連接內心曾被壓抑或忽略的渴求與聲音。
在這里我們遇見的是卸下社會面具后的真實靈魂,想要達成的不是越來越完美,反而是越來越接納自己的局限。這些轉變讓我對人性的理解會更加立體、更加真實。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過往在企業的從業經歷確實為現在的咨詢工作也帶來了獨特的優勢。在職場的這么多年,我親身經歷或者目睹過很多職場困境和人生挑戰,這些真實的經歷讓我能更好地理解來訪者講述的故事。
就像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說的,咨詢師自己的人生經歷就是最好的"共情工具"。當來訪者談到職場壓力、人際關系困擾或者中年危機時,我不需要憑空想象,這種"活過"的經驗,有時候比書本上的理論更能幫助我們貼近來訪者的內心世界。
Q:您主要聚焦于哪些咨詢領域?能否分享一下您在這些領域的核心工作理念?
我目前主要專注于成人心理咨詢領域,工作范圍包括:情緒困擾,比如焦慮、抑郁、失眠等;關系議題,比如親密關系、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等;職場心理,比如職業倦怠、價值感危機等。
在咨詢室里,來訪者通常帶著上述議題的各種困擾而來,但漸漸地,我們會發現,這些表面癥狀其實都是人們內心深處那些未被聽見、未被理解的部分在努力表達自己。比如一位總是擔心被拋棄的來訪者,內心深處可能還住著那個曾經經歷過分離創傷的孩子;或者一位在職場中不斷追求完美的人,潛意識里可能仍在重復著"只有優秀才值得被愛"的童年劇本。
我們往往需要先識別那些自動化的反應模式,理解它們的歷史淵源;然后在咨詢中體驗被真正看見和理解的關系經驗;最后為那些未能實現的童年需求進行哀悼,學會在當下用更成熟的方式照顧自己。當你最終能夠區分"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實的我",能夠接納自己的局限而不必苛求完美,能夠建立關系而不必擔心重蹈覆轍時,往往就能發展出更靈活、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咨詢關系往往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當人們在咨詢中體驗到不同于過去的回應——我們的感受被深度共情,痛苦被真正理解,需求被恰當回應時,改變就開始發生。比如,一個習慣討好的人發現咨詢師不需要她"完美"也能接納她;或者一個總是預期被批評的人,在這里體驗到不帶評判的傾聽。這些新的關系體驗,會慢慢矯正過往那些“錯位”的關系認知和感受。
最后,心理咨詢中最獨特的部分也包括去見證人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在資源和能力,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但當你開始真正理解并接納自己的時候,改變就會自然發生。
Q:對于那些猶豫是否要開始心理咨詢的人,或者可能想要走入咨詢室的人,您想對他們說什么嗎?
選擇開始心理咨詢確實需要勇氣。這不同于我們日常的其它活動,它需要你向一位陌生人,包括你自己,敞開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也需要你準備好面對那些可能被擱置已久的情緒。我完全理解這份猶豫——畢竟,這是一件你從未體驗過的事,也充滿著未知和不確定,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把心理咨詢比作一段旅程,我想說這或許不是最輕松的那類旅行。它可能需要你走過一些崎嶇的山路,穿越某些幽暗的隧道。但就像那些藏在深山中的絕美風景一樣,你的內心世界也有著令人驚嘆的豐富景觀,值得去探索和發現。
每個人開始心理咨詢的原因各有不同,也許你需要一個痛苦事件的助緣,也許只需要一次小小的嘗試。不妨先帶著一份好奇心來體驗看看,就像好奇去看一處風景那樣自然。在這個過程中,你始終擁有自己的選擇權——可以選擇和哪位咨詢師開始“內心的旅行”,也可以選擇一起走多遠。
有時候我會想,我們會定期為自己的身體做體檢,也會在感冒時去看醫生,其實心靈同樣需要這樣的關照。心理咨詢不是什么神秘或羞恥的事,它更像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深度相會。在這里,你只需要關注自己,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而最后,你會發現這段旅程可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禮物:也許是更自由的內心,也許是更溫暖的人際聯結,亦或是一種更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無論你最終選擇何時開始,我都由衷為你高興:邁出第一步的你,已經展現出了難得的勇氣和智慧。
如果您也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擾,想要開啟一段探索之旅,點擊圖片即可預約咨詢師,目前還有少量幾個可面詢名額哦~
深圳咨詢中心面詢地址:南山區天利中央商務廣場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