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60歲的李阿姨(化名)來說,那幾天像一場噩夢。 與乳腺癌抗爭了兩年,經歷了數(shù)個周期的化療和25次放療,她本以為自己正走在康復的康莊大道上。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比化療帶來的不適更讓她感到恐懼和無助。
這一切,都要從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說起——用一根牙簽,挑破了嘴里的一個血泡。
一、一個血泡引發(fā)的“大火”
“那天就是覺得嘴里有個血泡,大概半厘米大,有點礙事,就隨手拿了根牙簽給捅破了。”李阿姨后來回憶道。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在72小時后,點燃了一場全身的“大火”。
那天,李阿姨先是感覺一陣難以抑制的寒戰(zhàn),牙齒都在打架,持續(xù)了將近一個小時。 緊接著,體溫就像坐了火箭一樣,一度飆升到40.7℃! 8 隨之而來的是深入骨髓的疲憊感,短短3天,她的身體狀態(tài)急轉直下,連自己穿衣、吃飯這些基本活動都無法完成。 9胃口也變得極差,飯量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4天內體重就掉了4斤多。
家人見狀,火速將她送往了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紹興市中醫(yī)院的急診。 入院時,李阿姨體溫38.7℃,心跳每分鐘高達121次。 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她口腔兩側的黏膜上,有大片的潰瘍,甚至能看到暴露的血管。
是感冒?是肺炎?還是癌癥復發(fā)?
醫(yī)生們不敢怠慢。考慮到李阿姨剛剛經歷過放化療,免疫力低下,任何感染都可能是致命的。 一系列檢查迅速展開:抽血、胸部CT……
CT結果顯示,雙肺紋理清晰,沒有感染跡象,排除了肺炎的可能。 但血液檢查的結果卻讓人揪心:淋巴細胞、紅細胞數(shù)量下降 ;而一系列與感染相關的指標,如超敏C反應蛋白、血清淀粉樣蛋白A、降鈣素原和白細胞介素-6(IL-6)等,則急劇升高。 這明確指向了一件事——李阿姨體內正發(fā)生著嚴重的感染。
醫(yī)生立即為她用上了強效的經驗性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莫西沙星,這是為了覆蓋那些最常見、最兇險的細菌。 同時,也開始了抗病毒治療。 然而,李阿姨的高燒依舊持續(xù)。
常規(guī)武器似乎“失靈”了。那個隱藏在幕后的真正“兇手”,到底是誰?
二、揪出元兇:一個不該出現(xiàn)在人體的“稀客”
解開謎團的關鍵,在于入院時就已送檢的血液樣本。
檢驗科的醫(yī)生們將李阿姨的血液樣本接種在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并放置在模擬人體的環(huán)境中(35℃,含5%二氧化碳)進行培養(yǎng)。 很快,培養(yǎng)皿上長出了灰白色、α-溶血的菌落。 顯微鏡下,這些不速之客呈現(xiàn)為紫色的球狀,成雙或成鏈狀排列,是典型的革蘭氏陽性球菌。
血培養(yǎng)三次,結果均為陽性! 這證實了李阿姨患上的是“血流感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菌血癥”,細菌已經侵入血液,并在全身循環(huán)。
但這個細菌到底是誰?常規(guī)的鑒定方法遇到了困難,兩種可能性各占50%。 要想精準打擊,就必須揭開它的“終極身份”。 此時,一項強大的技術——全基因組測序(WGS)分析,被用來“驗明正身”。
測序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元兇是一種名為“停乳鏈球菌停乳亞種”(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sp. dysgalactiae),簡稱SDSD的細菌。
這個名字或許聽起來很陌生,因為它確實是一個“稀客”。SDSD通常被認為是動物身上的病原體,尤其以引起奶牛的乳腺炎(俗稱牛乳房炎)而“聞名”。 它是導致這種常見且代價高昂的牛類疾病的重要元兇之一。 簡單來說,它更像是一個“獸醫(yī)”領域的常客,而非“人類醫(yī)生”需要面對的敵人。
雖然有零星的報道稱SDSD可以感染人類,比如引起關節(jié)感染、心內膜炎,甚至導致死亡,但在接受放化療的乳腺癌患者中引起血流感染,這還是極為罕見的,幾乎沒有文獻報道過。
三、一場“預謀已久”的入侵
一個主要在牛身上搞破壞的細菌,是如何跨越物種的屏障,跑到李阿姨的血液里“興風作浪”的呢?
這并非偶然,而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都齊全的入侵。
“天時”——被削弱的免疫防線
乳腺癌的治療,尤其是放療和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造成沉重打擊。 它們會導致免疫細胞數(shù)量下降,黏膜屏障受損,讓身體處于一種“城門大開”的狀態(tài)。 李阿姨的血液檢查結果顯示淋巴細胞計數(shù)偏低,正印證了她免疫功能受損的事實。 對于一個免疫功能健全的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的細菌,對于此時的她,卻可能是致命的。
“地利”——被牙簽打開的“入侵通道”
口腔黏膜是人體抵御外部病菌的第一道防線。放化療本身就容易引起口腔黏膜炎、潰瘍等副作用。 李阿姨用牙簽挑破血泡,這個動作相當于在已經不那么牢固的“城墻”上,親手開了一個“豁口”。 這個破口,為口腔中可能存在的細菌提供了一條直通血液的“高速公路”。
“人和”——伺機而動的細菌
SDSD雖然罕見,但它確實有感染人類的“賊心”。研究表明,SDSD能夠黏附并侵入人類的呼吸道細胞,證明了它具備在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宿主中引發(fā)感染的潛力。 更有趣的是,近年來“腸道-乳腺軸”的概念被提出,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腸道中的菌群失調,可能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tǒng)影響到乳腺的微環(huán)境。 而乳腺腫瘤獨特的微環(huán)境,比如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可能為一些特定細菌的“定居”提供了便利。
這場感染,就像是一部策劃周密的電影:一個虛弱的宿主(免疫力低下的李阿姨),一個絕佳的入侵點(牙簽造成的傷口),加上一個伺機而動的“反派”(SDSD細菌),最終導致了這場危及生命的血流感染。
四、精準出擊,化險為夷
在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鎖定了元兇SDSD后,治療策略立刻變得清晰起來。
測序不僅確定了細菌的種類,還分析了它的“武器庫”——耐藥基因和毒力基因。 結果顯示,李阿姨體內的這株SDSD,攜帶了對四環(huán)素類和紅霉素類抗生素的耐藥基因 ,這解釋了為何最初的經驗性用藥效果不佳。但好消息是,藥敏試驗表明,它對青霉素、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等多種抗生素是敏感的。
醫(yī)生團隊迅速調整方案,換上了“精準武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lián)合莫西沙星。
這一次,治療立竿見影。
換藥后的第二天,李阿姨的體溫就恢復了正常。 幾天后復查,血液中的細菌已經消失,各項炎癥指標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口腔潰瘍明顯好轉,精神和食欲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住院治療6天后,李阿姨順利出院。 出院時,醫(yī)生囑咐她繼續(xù)口服抗生素10天以鞏固療效,并定期復查。 三個月后隨訪,李阿姨身體狀況良好,感染沒有復發(fā)。
五、給所有抗癌勇士的提醒
李阿姨的這段經歷,雖然驚險,但結局是幸運的。她的故事,對于每一位正在或即將接受腫瘤治療的患者及家屬,都是一次深刻的提醒:
守好“口腔”這道門:對于接受放化療的患者來說,口腔衛(wèi)生至關重要。 治療期間要加強口腔護理,使用軟毛牙刷,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果出現(xiàn)口腔潰瘍、血泡等問題,千萬不要自行處理,尤其是不要用牙簽等尖銳物品去挑破,應及時咨詢醫(yī)生。
警惕“發(fā)燒”這個信號:對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發(fā)燒絕非小事。一旦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發(fā)熱、寒戰(zhàn),一定要第一時間就醫(yī),因為這可能是嚴重感染的預警信號。
相信科學,精準診斷是關鍵:李阿姨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及時的血液培養(yǎng)和先進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 這啟示我們,在面對復雜、罕見的感染時,精準的病原學診斷是制定有效治療方案的基石。
抗癌之路漫長且艱辛,除了要對抗腫瘤本身,更要防范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 正如李阿姨所說,這場突如其來的感染,因其未知而帶來的恐懼,甚至超過了化療本身。 希望她的故事,能幫助更多人認識到這些潛在的風險,提高警惕,保護好自己,更平穩(wěn)、更安全地走過這段特殊的生命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