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書以專題的形式詳細考證和深入分析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嶺南近代詩史問題,諸如“嶺南詩派”、廣州“漢軍商氏”四家、香港繡詩樓和滄海樓,碩果詩社在香港和澳門等,對嶺南詩史有拾遺補闕之功。
二、本書以香港詩詞為主體對象,挖掘出少被關注的嶺南近代詩人詞人及其作品,牽涉一些穗港的文化交往,以其之詩文交際,牽聯出詩人詞人背后隱逸的近代詩壇網絡,從中可見近代中國詩壇不為人知的交際。
三、近代江山零落,粵港澳近代詩人詞人譜寫時代悲歌,何去何從?本書記錄了嶺海舊文人在新舊時代交替間和中西文化沖突間的群體心態,呈現出嶺南近代文人在時代動蕩下的流動與交流關系。
四、本書引用內地罕見的香港詩詞文學材料,記錄零碎且有時代印記的現象,保留一些在香港清末民初花果飄零的時代來港文人個體的作品和理念,呈現嶺南近代文學的不同面相,展現其離開母體后在香港的發展過程。
五、清末遺民在港愴念時艱,孤臣孽子,蟬鳴鵑泣。本書呈現了一個香港遺民詩人的避難世界。一批清末遺民詩人在港生活艱虞,其詩詞作品寫出了時代的憂患,反映了社會的脈動,本書通過解讀這些遺民詩人的作品,呈現清末傳統詩人群體在面對近代山河破碎、顛沛流離時的詩詞寄托。
六、作者黃坤堯曾為香港詩詞學會首席顧問,多年來在香港與粵地之間架設古典詩詞創作、交流的橋梁,是嶺南詩詞學的權威專家,多年創辦組織香港詩詞創作比賽,多次擔任粵港詩詞大賽的評委。
七、本書硬皮精裝,裝幀用紙精美,內容充實有分量,值得相關研究者和感興趣的讀者深度閱讀和收藏。
一、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詩人陳永正先生,以及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生導師鐘東先生作序推薦。
二、本書以專題形式對嶺南近代詩史重要問題進行詳細考證與深入分析,填補了嶺南詩史研究的空白。
三、本書用詩之語言、詩人之心,評述粵地、香港、澳門等地近代詩人詞人的作品和活動,此類內容在國內圖書中較為罕見。
四、作者黃坤堯曾為香港詩詞學會首席顧問,曾多次擔任粵港詩詞大賽的評委,并在香港主辦過十余次詩詞大賽。長期從事嶺南詩詞研究,是嶺南詩詞學的權威專家。
內容簡介:近代中國,世局交替、動蕩不已,卻是嶺南詩壇最輝煌燦爛的時期。粵人,領近代革命的風氣之先,進步詩人發出“詩界革命”的呼聲,影響遍及全國。近代香港,是遺民的逋逃地。五四運動后,香港傳統文人抱殘守闕,未肯放棄文言書寫,傳統文體不絕如縷,香港乃成維系墜緒之地。毗鄰省港的澳門,與省港互相呼應,詩詞創作亦呈一時興盛。本書從粵省、香港、澳門三個角度,以專題的形式,對嶺南近代詩詞史上的一些重要詩人詞人的作品專集、創作背景、藝術特色、詩學理論、詩社群體、交游軌跡以及“嶺南詩派”等方面進行考證和分析,以探討嶺南近代詩人詞人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感慨興亡,抒發懷抱的精神世界和人情交際。
作者簡介:黃坤堯,澳門出生,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畢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資深書院導師、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專業顧問、廣東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主要研究聲韻訓詁、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及詩詞文的寫作。著有詩集《清懷詩詞稿》、《沙田集》、《清懷詞稿.和蘇樂府》等,散文集《舟人旅歌》、《清懷集》等,文學探索《溫庭筠》、《詩歌之審美與結構》、《香港詩詞論稿》等,學術著作《新校索引經典釋文》、《經典釋文動詞異讀新探》、《音義闡微》等,編纂《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合編)、《余事集——中華當代教授詩詞選》(合編)等,整理輯佚《劉伯端滄海樓集》、《番禺劉氏三世詩鈔》、《繡詩樓集》。
多年來致力推廣詩詞寫作活動,擔任“全港詩詞創作比賽”、“全港學界律詩創作比賽”、“全港學界對聯創作比賽”評判。籌辦“穗港澳大學生詩詞大賽”、“粵港澳臺大學生詩詞大賽”、“中華大學生詩詞大賽”,并擔任評判。
名家推薦: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詩人陳永正:
本書是一部當代的詩話,一部詮釋嶺南近代詩詞的著作。黃坤堯先生是一位大灣區的嶺南人,對鄉邦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所寫的文字自然更親切有味。先生又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對詩歌體制源流了然胸中,掌握作詩的法度,熟悉各種技巧,知道詩人是如何去寄寓自己的感情,其解詩當別有會心之處。先生更是一位學者、詩評家,博聞多識,貫通古今,有深厚扎實的學問功底,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總體的認識。先生的本職是教師,幾十年間,在課堂上不懈地教詩、解詩、研究詩,本書也是先生長期詩教經驗的總結。詩是美文,而以美辭釋之,這是本書一大特色,也是有別于一些同類著作之處。書中還收錄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文獻資料,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方便。雅學雙臻,堪稱佳作。
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生導師鐘東:
本書是以“嶺南”為地緣,以詩詞傳承為學緣,以文人活動為事緣,以時運交移為時緣,對嶺南近代詩詞文學與社會人事的關系,作了多維度多向度的研究。黃先生是詩詞、散文寫作的名家高手,作為有天賦的作家,他以豐富的、優秀的創作實踐經驗,來分析嶺南近代的詩詞歷史和作家個案,也就能入木三分,而絕沒有隔靴搔癢,誠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些,又是黃先生學殖深厚,一般人難于望其項背之處。黃先生這本專著,研究涵蓋了近代嶺南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維新運動、民主革命、抗日戰爭不同時期的文學。嶺南文學自古有“雄直”之氣,我愿以嶺北人的欽佩之心,推薦給天下有志于文學的人,讀讀此書,得雄直氣。
目錄:
序一(陳永正)1
序二(鐘東)4
緒論1
第一編 粵省詩詞學論述
“嶺南詩派”相對論
——述論粵詩范疇及其發展
廣州“漢軍商氏”四家學述
——清末民初政治佚聞及詩書學術之側影
廖恩燾“廣東俗話七律詩”與詩律探索
廣州詞人張叔儔生平考述及其詞初探
黃詠雩《天蠁詞》的“事與流花去”
——《嶺雅》的時代記錄與粵港詞壇的盛世
詹安泰的詞學體系
第二編 香港詩詞綜覽
《全粵詩》與近代香港
——近代香港對粵詩發展的影響
香港近代詩詞的人文景觀
——綜述香港近代詩詞發展和詩壇面貌
漂移的時空
——辛亥革命時期的香港詩壇
陳步墀繡詩樓所藏名家墨寶及其交游網絡
——清末民初香港文壇交往錄
陳步墀《繡詩樓叢書》與晚清文學在香港的發展
陳步墀《繡詩樓詩》與時代畫卷
陳步墀繡詩樓詞與香港清末詞壇
劉景堂《滄海樓詞》綜述
——香港近代詞壇的異軍突起
香港番禺劉氏四家詩說
碩果社與20世紀初中期香港的詩詞江湖
悱惻芳馨的鄧芬詩詞藝術
王韜《眉珠盦詞》及其詞說
——香港文學鼻祖的江南鄉土懷夢
第三編 嶺南詩人與澳門
《澳門記略》中的盧亭人
——屈大均詩對澳門的異域遐想
澳門鄭家大屋與鄭觀應詩評說
黃節澳門詩研究
——黃節辭穗赴澳門的失意憂深
碩果社詩人群的澳門描述
書摘:
黃詠雩跟《嶺雅》的關系也很密切。1948年,張北海任《廣東日報》社長,開辟《嶺雅》專欄,該專欄發表大量詩詞作品。而黎國廉、葉恭綽亦擬結詞社,提倡嶺南詞風。五月四日,葉恭綽《與劉伯端書》云:“愚在省時,本擬標一社名,以資維系。嗣意見不一中止。”
1948年8月14日,黎國廉、胡熊鍔(伯孝,1880—1960)、張叔儔(1897—1969?)、馮平(秋雪,1892—1969)、黃詠雩、陳寂、朱庸齋等在葉恭綽的東園住所聚會,倡結詞社,振起嶺南詞風。葉恭綽《瑣窗寒》即訂為首期社課。七月中旬,黎國廉《與劉伯端書·其二》亦云:“十日前葉裕甫邀同叔儔、伯孝、寂園、庸齋、詠雩、秋雪,在伊寓茗談,擬結詞社,并力囑弟首唱。”案葉恭綽《瑣窗寒》序云:“歸里經年,杜門未出。初秋黎四丈偕伯孝、叔儔、秋雪、庸齋、詠雩、寂園諸君見訪東園,讀畫烹茶,亦云雅集。漫成此解,佇俟應聲。”又詞末注云:“此詞和者數家,惜已失去。”其實此詞和作俱在,計有黎國廉《滿庭芳》“葉齋雅集效東坡用三江韻”、胡伯孝《翠樓吟》“戊子七夕后三日,葉遐翁招集東園,適值日敵投降紀念日感賦”、張叔儔《聲聲慢》“葉遐翁約六禾、伯孝、秋雪、庸齋、詠雩、寂園諸公東園雅集,率成一闋,再疊前韻”、朱庸齋《燭影搖紅》“遐丈寓齋小集各賦”、馮秋雪《八聲甘州》“葉遐翁召集詞社感賦”、黃詠雩《高山流水》“過遐庵論詞曲,因題其仿夏仲昭畫竹”諸闋,珠玉紛投,實為當日省港文化的盛事。
其實在葉齋雅集之前,粵省詞人云集廣州,詞社醞釀初成,略具規模。首唱為詹安泰《醉蓬萊》,詞序云:“戊子四月廿二日,張北海宴同人于廣州之北園。黎六禾季裴、陳颙盦融、胡隋齋毅生諸老宿咸與焉。觥籌交錯,行輩渾忘,莊謔雜宣,昔今在抱,爰賦此曲,以志勝緣。生不百年,清歡能幾,刻此古音,殆不勝江山零落之感矣。”和作有黎國廉、黃詠雩、張叔儔、胡伯孝、張蔭庭、馮秋雪及劉景堂等。其后黎國廉更于《致劉景堂函》中明確訂出首四期社課題目:“此次第三期題雁來紅〔第二次即以前中秋大作為題〕,成績甚優,計張叔儔、馮秋雪〔二人和拙作韻〕、黃詠雩、朱庸齋、詹無盦〔二人尚未抄來〕均用原調,張蔭庭兩首,亦均原調,胡伯孝則三首〔一《蝶戀花》,兩《水調歌頭》〕,連同大作及拙作共十二首,可謂盛矣。昨與詠雩等五人同游漱珠岡訪楊議郎祠,即以為第四期題。”根據黎函及《嶺雅》所載,第二期社課以劉景堂《木蘭花慢》“中秋夕對月歌坡公《水調歌頭》感賦”為首唱,和作有黎國廉《瑤臺第一層》“中秋和伯端”、黃詠雩《瑤臺第一層》“戊子中秋對月和六禾伯端”、張蔭庭《虞美人》“戊子中秋”、張叔儔《百字令》“和伯端兄中秋對月感賦戲效蓉渡詞體卻寄”、黃耀棨(少癡,1909—1976)《月華清》“戊子中秋”;又朱庸齋《三姝媚》“中秋對月和劉伯端兼柬葉遐翁”。第三期社課以黎國廉《霜花腴》“雁來紅”為首唱,和作馮秋雪、黃詠雩、張叔儔、張蔭庭兩闋、詹安泰;其他詞調尚有胡伯孝三闋、劉景堂、朱庸齋、許菊初、區季謀(半園,1896—1988)、鄧圻同(1925—2022)、陳璇珍(1914—1967)、張紉詩等。第四期社課以黎國廉《少年游》“漱珠岡訪楊議郎祠,用姜百石韻”為首唱,和作有胡伯孝、張叔儔、馮秋雪。其他各期社課可考者如下:
黃詠雩《摸魚兒》“和元遺山雁丘詞”,和作有黎國廉、黃耀棨、朱庸齋、馮秋雪、張叔儔、胡伯孝、劉景堂、許菊初。此期詞課由黃詠雩首唱。
黎國廉《古香慢》“偕同社諸子漱珠岡賞桂賦”,和作有胡伯孝、張蔭庭、馮秋雪、張叔儔;又黃詠雩《高陽臺》序云:“與六禾、伯孝、無庵、庸齋漱珠岡看桂花。”案詹安泰《南鄉子》序云:“戊子九月廿七日游漱珠崗,同行者黎丈六禾、胡伯孝、黃詠雩、朱庸齋。”或亦屬同游賞桂之作。
黎國廉《無悶》“寒夕”,和作有馮秋雪、張叔儔、胡伯孝、張紉詩。
張紉詩《鳳凰臺上憶吹簫》“除夕”、胡伯孝《壽星明》“除夕社課”、黎國廉《祝英臺近》“除夕用夢窗均”、張叔儔《應天長》“除夕用夢窗韻”,未標首唱,殆亦屬同題唱和之作。
黎國廉《云仙引》“吊鐘花”,和作有胡伯孝《絳都春》、張叔儔《漢宮春》、廖恩燾《鬲溪梅令》“詠瓶中吊鐘花”。
劉景堂《清平樂》“答友人招隱之章”,和作有胡伯孝、黎國廉。
黎國廉《碧芙蓉》“春陰”,和作有詹安泰、張叔儔、胡伯孝,又劉景堂《壺中天慢》、黃詠雩《南鄉子》。
張瑞京《浪淘沙慢》“別粵中文友”,和作有胡伯孝《臨江仙》“和黃芋園韻送瑞京詞長赴臺灣”、馮秋雪、鄧圻同,又朱庸齋《三姝媚》、黃詠雩《臨江仙》“己丑秋日餞別張瑞京”。
此期《嶺雅》臨近尾聲,1949年9月中旬,張瑞京設宴孔雀酒家,與穗中文友話別,與會者尚有傅靜庵(1914—1997)。后詞社遂廢,而黃詠雩亦以此詞告別了舊時代。詞云:
相見些時還又別,亂中休問行藏。荃魂蘭性一襟香。玉蛆酣醉夢,粉蠹蝕年光。暝色高樓成悵望,關山無限斜陽。云羅哀雁各低昂。人煙黃葉瘁,海氣綠塵涼。
此詞上片反映戰亂頻仍,政治腐敗,但詞人潔身自愛,所謂“荃魂蘭性一襟香”,本質上不會改變,而去留也是各自的選擇了。下片暮色四合,感慨蒼涼,而故人遠行在即,結語的人煙海氣,情景交融,看來前景還是相當暗淡的。
以上《嶺雅》可以反映1948、1949年間粵港詞壇的互動和盛況,人物眾多,藝術水平亦高。當時兩地來往方便,完全沒有簽證或出入境的限制,詹安泰、朱庸齋曾經一度來港尋找工作機會,最后失意而回。黃詠雩集中社課之作亦多,始終參與其事,反映了他對時局的感覺十分敏銳,而詞情厚重,委婉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