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以色列是近代中東地區的一個變量,如果不是當初英國在一戰后放任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二戰后美蘇兩國堅定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那么就不會有以色列這個國家。沒有以色列這個國家,那么中東就能走向和平。
那么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難道近代中東,只有以色列這一個變量嗎?沒有以色列的中東,究竟還暗藏著哪些矛盾呢?
列強盯上中東,這是逃不掉的事情
中東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16世紀開始,奧斯曼土耳其稱霸中東后,成為了東西方陸上貿易往來的必經之地,因此他們吸收了大量東西方文明的先進技術,也得到了若干好處,因而強盛一時。
所以說,在石油出現之前,中東地區就已經非常重要了。
19世紀開始,西方列強逐漸盯上了這塊地盤。不過那時候奧斯曼土耳其還在,英法等列強,也只能撬走一點邊角料地區。諸如1853年英國逼迫巴林簽訂城下之盟,1870年,阿曼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9年,科威特酋長與英國簽約,自此科威特也成了英國的勢力范圍。
法國在19世紀初拿破侖時代,就曾控制過埃及。從1876年開始,埃及阿里王朝的財政大權,歸英法兩國共同控制。當然了,名義上埃及還是奧斯曼土耳其的一部分。
那時候英法殖民者,主要是把中東當成了他們新開辟的殖民地。畢竟這地方距離近,只要搞定了土耳其人,這里的殖民地,說不定比海外其他殖民地的價值更高。
結果到了1908年,英國人的勘探隊,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了第一口中東油井后,列強們都興奮了起來,原來中東有巨量的石油!
這更加篤定了英法列強向中東伸出殖民之手的決心。所以說,一戰的導火索雖然是巴爾干半島的薩拉熱窩事件,但其背后的利益糾葛是非常復雜的。如果不爆發一戰,奧斯曼土耳其怎么崩盤?奧斯曼土耳其不崩盤,英法等國又怎么去掠奪中東,將這里變成自家的殖民地?
于是,趁著一戰的東風,英法果斷資助中東的阿拉伯人站起來,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阿拉伯大起義由此拉開序幕。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外有英法等強敵,內有阿拉伯人起義,奧斯曼土耳其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伴隨著中東的石油、天然氣逐步被開采,越來越多的列強盯上了這里。除了英法以外,美俄德等列強,全都把手伸向了中東。所以說,就算沒有以色列,中東依舊是列強們的盤中餐。
中東各大勢力之間的斗爭
普遍來看,以色列是美國安插在中東的一枚棋子。不過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美國和以色列的合作,其實是偶然事件,并非兩家早有預謀。
因為,當初幫助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的國家,其實是英國。一戰的時候,英國還是世界霸主,他們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奧斯曼土耳其崩了以后,中東絕大多數地盤,都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區,是英國直接托管的,所以他們想讓誰來這里定居都行。當地的阿拉伯人,反抗不了土耳其人的統治,更加反抗不了英國人的統治。
換句話說,土耳其人統治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沒意見也不敢有意見,英國人統治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沒意見同樣不敢有意見。但是猶太人想在巴勒斯坦分一杯羹,想都不要想!
到了二戰結束以后,英國成了破落戶,美蘇兩國又盯上了猶太人。尤其是蘇聯,因為他們國內有大量的猶太人,是斯大林松口以后,才讓俄國境內的大量猶太人,回到了巴勒斯坦。否則他們還在遠東種土豆呢。
聯合國181號決議,蘇聯是堅決支持的,因為他們想要將以色列扶持為一個蘇聯在中東的盟友。為此,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時候,正是蘇聯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武器,才打敗了阿拉伯聯軍。
只不過從1952年以后,以色列逐步親美,雙方才鬧掰了。到了這時候,美國才和以色列搭上邊,成為了真正的盟友。由此可見,美以聯盟,純粹是偶發事件。
同樣的情況還有沙特、伊朗等。原本沙特是英國一手扶持起來的,后來他們用放棄統一阿拉伯半島為條件,從英國人手里換取了真正獨立的資格。隨后他們才和老美合作,一起開發石油,從而成為了盟友。
伊朗在二戰期間,被蘇聯和英國所占。到了二戰結束后,英美撤軍了,蘇聯遲遲不肯撤軍。最終蘇聯在英美的逼迫下,勉強撤軍。不過,撤軍之前,蘇聯甚至還在伊朗北部扶持起了一支親蘇的力量,與伊朗巴列維王朝斗爭。所以冷戰期間,當把巴列維解決了內部矛盾后,果斷走上了親美路線。
一戰以后,阿拉伯內部的貴族,主要分成兩大分支,一部分是漢志王國的哈希姆家族,另一部分則是內志王國的沙特家族。
其中哈希姆家族曾打算統一阿拉伯世界,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等地,曾一度都是他們的勢力范圍。不過這一前提是,他們背后有英國人支持。結果是,沙特家族吞并了哈希姆家族的漢志王國,法國人占了敘利亞以后,也趕走了哈希姆家族的人,伊拉克的哈希姆家族,則在1958年被推翻。現如今哈希姆家族只有約旦這一塊地盤了。
所以說,除了列強扶持以色列在中東立國以外,其實阿拉伯貴族們之間的斗爭,根本也沒消停過。
遜尼派和什葉派,千年以來一直在斗
伊教是7世紀建立的一個信仰,起源于猶太教和基督教,不過他們有一套自己獨立的系統,算得上是亞伯拉罕系信仰的3.0版本。
伊教剛成立的時候,可沒那么多分支,只不過伴隨著后來爭權奪利的情況越來越多,分支也就越來越多了。沒辦法,誰都自命不凡,誰都想當老大,尤其是念經比較出眾的那幫人,自詡天選之子。
不過總體來說,伊教的主要分支,便是遜尼派和什葉派這兩大部分。為什么會這么劃分呢?這同樣是爭權奪利下的結果。
先知走后,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大哈里發時代。其中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暗害以后,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被奧斯曼的侄子、當時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指認為兇手。伊教開始走向分裂。
阿里是先知的養子、女婿以及堂弟,他娶了先知的女兒法蒂瑪以后,被不少人認為是先知最合適的繼承人。支持阿里和法蒂瑪的后人作為正統的這部分人,在日后被稱為什葉派。支持選舉出來的哈里發為正統的,后來被稱為遜尼派。
當然了,其實當穆阿維葉建立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時候,反倒成了世襲為主的力量。而什葉派雖然堅持阿里和法蒂瑪的后人為正統,不過伴隨著歷史變遷,但凡與阿里和法蒂瑪沾點邊的人,只要念經比較厲害,都有可能成為話事人。
比如說,沙特是遜尼派,但他們是世襲制。伊朗是什葉派,但他們的最高精神領袖,其實也是長老們選出來的。這是現實選擇,與他們當初的教義其實背道而馳了。
這兩派在歷史上,互相斗爭了一千多年,誰也不服誰。而且他們之間是生死之爭,并非小打小鬧,每一方都想要把另一方徹底消滅,以此表明自身的正統性。
相對而言,遜尼派占上風的情況多一些,堅持什葉派的地方比較少,如今主要在伊朗。歷史上埃及也建立過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不過后來被大名鼎鼎的薩拉丁給滅了。
有了以色列,伊教徒真的可以一致對外嗎
不管遜尼派和什葉派怎么斗,說到底他們都是伊教的一部分。這或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想來也應該是這樣,畢竟以色列人的信仰和他們完全不同,根本過不到一塊兒去,自然要一致對外。
不過現實情況卻截然不同,他們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只有先解決了內部矛盾,才有可能一致對外。如果內部矛盾都沒解決,也就是沒有在內部分出個大小王來,他們才懶得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就是目前以及歷史上中東伊教國家的真實寫照。
比如說11世紀的時候,什葉派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就曾經和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合伙對付遜尼派的塞爾柱帝國。雖說雙方沒有結盟,但客觀上的確是什葉派聯合外部力量,對付同屬伊教國家的塞爾柱帝國。這就是現實,憑什么你來當老大?哪怕聯合外人對付你,也不能讓你稱心如意。
到了20世紀初,阿拉伯各部同樣聯合英法等西方列強,合伙葬送了土耳其人當家作主的奧斯曼帝國。當然了,如今這被定性為推翻奴隸統治。不過從客觀上來說,這同樣是聯合異教徒對付伊教國家。
20世紀中葉,阿拉伯聯軍對付以色列的時候,沙特、伊朗包括土耳其這些伊教大國,全都選擇沉默。因為帶頭大哥是埃及,他們不服,憑什么讓你埃及當大哥?1979年以后,伊朗又開始與以色列較勁,沙特、埃及、土耳其等伊教大國再次沉默,道理是一樣的。
PS:有部分朋友認為關鍵詞中間點逗號影響觀感,其實主要是因為涉及到了部分信仰詞匯,防止審核不過的無奈之舉,希望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