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同事家串門,他家上初中的兒子,根本不理人,同事讓他跟我們打招呼,人家孩子直接摔門進屋了!
弄得大家都很尷尬!
我趕緊打圓場:“沒事沒事,青春期的孩子都這樣!”
沒想到一句話捅了馬蜂窩,幾個同事異口同聲:“是啊,我家那個也是,整天懟我!”
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刺,往往先扎向最親的人。
因為他潛意識知道:無論如何家人都不會拋棄他,所以他有恃無恐。
就像我們每天在公司保持微笑,一回家就吼老公一樣……
當然,這種溝通方式是不健康的,但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做?
叛逆是必經之路
腦科學家說:青春期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杏仁核高速發展,所以他們情緒表現會比較劇烈,但控制情緒的大腦前額葉,卻要到22歲才能發展成熟,所以孩子的情緒就像是脫韁野馬,十分無厘頭。
下次看到孩子發脾氣,先別急著吼他,默念:腦子還沒長好呢!不跟他一般見識!
為啥說青春期復雜呢?
因為這段時間,又恰好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他需要通過否定父母的舊價值體系,來建立自己的新價值體系,形成穩固的三觀。
所以他會頻繁反抗父母的指令,在自我覺醒的途中,再帶上隨時會爆發的情緒,看起來就是很棘手的樣子!
講道理OR閉嘴都行不通
這個時候你可別延續小時候的教育方法,動不動就給孩子講道理。
因為這個年紀了,孩子道理都懂,你一講道理,他就覺得你是在挑剔他、威脅他、否定他!
自我防御機制立馬啟動,壞脾氣沖出來了,他自己也攔不住。
既然一說就吵架,那我干脆閉嘴,不管他了?
更糟了!
孩子要么覺得你放棄他了,從此不再信任父母,轉而信任他的新朋友!
由于辨別能力有限,他很有可能交到壞朋友,還不自知。
要么他就會像沒有剎車的跑車,直接上路,前額葉發展的滯后會讓孩子缺乏自控力,進而做出讓整個家庭都后悔的事情。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也不能硬碰硬。
你要學會繞開主戰場,曲線救國!
一、做情緒翻譯器
孩子怒吼:“沒經過我允許別進我房間!東西都被你翻亂了!”
?你可別說:“我好心好意幫你收拾,還錯了嗎!”
??你可以把他當下的情緒翻譯出來:“聽起來你是覺得我侵犯了你的空間,特別不舒服,對嗎?”
孩子甩臉:“說了你也不懂!”
?別指責:“你什么態度!”
??可以說:“嗯,你是覺得媽媽很難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嗎?”
只要有一兩次,你說中了孩子的情緒,他就會感覺到被聽懂、被理解,尖刺自然會軟下來。
二、借力打力
孩子青春期習慣性反駁父母,那你可以找一個孩子信任的其他長輩,請他平時多關心孩子。
比如鼓勵孩子經常去跟舅舅一起打籃球,支持女兒每周跟美院的師姐去寫生,請社團的教練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內心變化。
給孩子找到另一盞明燈,反而能照亮他的青春期之路。
還可以用第三方的故事,來傳遞家長的價值觀。
比如:“我同事的閨女前兩天收到情書了,她既開心又怕孩子耽誤學習,不知道該怎么跟她閨女溝通,就怕說多了招人煩!”
也可以把問題轉變為資源,比如:孩子愛頂嘴,給他看看《奇葩說》合集,鼓勵他加入辯論社;女兒愛買衣服,推薦她學習服裝色彩搭配課程,培養審美。
總之就是不直接硬鋼,轉化思維,借力打力,效果更好。
三、做好青春期啟蒙
別說家長不懂青春期,孩子自己也是懵懵懂懂的,對于他正在經歷什么,孩子心里其實有很多疑問。
這些疑問放在孩子心里,不僅會影響專注力,還會讓他情緒更不穩定。
而且如果家長不給孩子做好啟蒙,他是完全可以自己去網絡上尋找答案的,那找到的是怎樣的答案可就不好說了。
凡事先入為主,我們要抓住青春期初期,也就是孩子11-12歲期間,盡早給孩子做好青春期教育,讓他明白自己馬上要進入怎樣的階段,會發生哪些變化。
青春期不是斷親期,只有你的溫柔理解,才能讓孩子在混亂的青春風暴中,找到前進的路。
一起加油吧!
歡迎關注+點贊+分享,讓更多家長看到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