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14:00,主題為“AI時代的調查研究:新方法,新節奏”的講座在傳播學院212室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IT業著名意見領袖熊節主講,傳播學院呂新雨教授主持,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師生參與講座。熊節曾任曾任軟件設計企業ThoughtWorks總監咨詢師,譯著有《重構》、《實現模式》、《控制論革命者》等。
熊節首先以自己在貴州榕江基層一線的調研經歷為例,指出利用大語言模型從原始信息中提煉重點和深度整合,能夠避免傳統人文社科研究處理信息過程中的內容損耗、細節出錯等痛點,提高整理效率。熊節認為,所接收信息量不足的前提下,AI產品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和深度,瑣碎的對話框交流則可能使AI在循環往復的調適中出現“遺忘前文”的問題。因而使用AI完成復雜任務時,提供詳細和充分的提示詞指令至關重要。打磨提示詞文件時,首先需明確問題導向,向AI描述清楚任務目標;其次應盡可能提供充足的信息儲備,確定理論方法和研究范式,讓AI在處理信息和分析內容時有方向可依;同時還需警惕“AI幻覺”,把握生成內容的意識形態安全邊界,并基于人的審美判斷和策略考量決定生成內容的表現形式,這一系列過程最終都將服務于人自身的觀點和洞察。
隨后,熊節以某企業海外輿情問題的內參報告撰寫過程為演示對象,現場展示如何通過不斷迭代提示詞文件來逐步優化AI生成的報告質量。通過引入文體學分析方法論,熊節訓練大語言模型先行學習樣本文稿的語音模式、書寫表現、句法結構和語義內涵等七大層次要素,深入模仿其寫作風格,從而達到契合特定應用寫作風格的文本輸出。此外,AI生成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結合人對研究對象的具體情境的洞察引導其寫作方向。
熊節表示,以“知識工程”為核心的AI協作過程不僅能夠提升研究效率,亦能鍛煉和提升人類自身的結構化思考能力,讓人們將相對重復和模式化的信息處理等任務交由AI輔助完成,從而把更多精力聚焦于“觀點洞察”這一最能體現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核心環節,發揮人的核心價值。
在場師生圍繞利用大語言模型有效管理調研材料及建立個人寫作資料庫,創建AI提示詞開源項目賦能人文社科研究,警惕AI應用的幻覺風險及現存挑戰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呂新雨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利于減少知識生產中的重復勞動,實現更公平的知識公開共享與迭代發展,也將為人文社科領域帶來新的潛在影響與機遇。
此次講座詳細展示了從原始信息處理到結構化輸出的完整工作流和關鍵技巧,系統講解通過長提示詞工程有效使用大語言模型以大幅提升學術研究效率,啟發師生思考如何將傳統研究方法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革新信息處理流程和分析范式,并在重新定位人與AI的協作關系中強調人類自身批判性思維和洞察力的不可替代性,為促進跨學科協作和知識積累與學術資源共享提供新思路。
圖文 | 鄭于晗
編輯 | 陳佳琪
審核 | 杜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