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診室里,賀家炳醫生經常面對被焦慮困擾的患者,他們描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個無法掙脫的思維迷宮——越焦慮越胡思亂想,越胡思亂想越焦慮。這種惡性循環讓許多患者感到絕望,但賀醫生指出,認知行為療法(CBT)恰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夠切斷這種自我強化的焦慮鏈條。
賀醫生解釋,焦慮循環的形成往往始于一個被夸大的威脅感知。當大腦將某個普通情境誤判為危險時,就會觸發一系列身心反應:心跳加速、肌肉緊張、注意力狹窄。這些不適感又反過來強化了最初的錯誤判斷,形成"越害怕-越敏感-越害怕"的閉環。
在治療過程中,賀醫生采用認知行為矯正的"三步破解法"。首先是認知重構,幫助患者識別那些自動產生的災難化思維,比如"如果演講卡殼就完蛋了"。通過證據檢驗,患者學會用更現實的評估替代這些夸大預期。其次是行為實驗,鼓勵患者在安全環境中驗證自己的恐懼是否成立。例如,讓害怕當眾出丑的人故意在小組討論中犯個小錯誤,結果往往發現后果遠沒有想象的嚴重。
賀醫生特別強調暴露療法的重要性。他指導患者建立"焦慮階梯",從最容易引發焦慮的情境開始,循序漸進地面對恐懼。在這個過程中,患者不再依賴逃避或安全行為(如總帶著藥片才敢出門),而是學習耐受焦慮,直到它自然消退。這種體驗能從根本上改變大腦對威脅的反應模式。
在鄭州科大醫院的臨床實踐中,賀醫生見證了許多患者通過8-12周的系統訓練重獲心靈自由。一位曾經因焦慮不敢乘坐電梯的職員,經過治療后不僅能夠自如應對日常工作,還主動報名參加了演講比賽。賀醫生說:"焦慮循環就像黑暗房間里的怪獸,當你打開認知的燈光,就會發現它不過是個影子。認知行為矯正的價值,就是教會患者如何自己打開這盞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