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的故事,每每讀起,都讓人心碎。
莫奈的立繪,每每回味,都讓人流淚。
這張照片中出現的建筑,是法國巴黎的橘園博物館,它位于塞納河左岸,與盧浮宮和杜伊勒里花園,隔河相望,很多人都會慕名前來,觀賞莫奈的巨型油畫【睡蓮】。
可惜,這并不是他最深情的杰作。
相信對于很多人,即使對藝術知之甚少,也應該聽過莫奈的大名。以及,他最為知名的代表作《日出》和《睡蓮》。
我所理解的“印象主義”,大概就是捕捉景致的某一瞬間,通過【著色】來【勾勒】出【光與影】,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印象派的畫作風格,往往更注重感覺而非現實,這樣的“意境至上”,與咱的中國畫好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位圣痕左下角的第一幅畫,就是莫奈,和一群印象派畫家的“印象主義”奠基之作——《日出·印象》。
這幅畫,創作于1872年,描繪的是莫奈的故鄉勒阿弗爾(Le Havre)。1857年,17歲的莫小奈就在這里結識了風景畫家歐仁·布丹。
很多年后,莫奈還回憶道:“我會成為一個畫家,都是因為布丹!”
這話倒也不過分,畢竟,莫奈那“雕琢光與影”的技巧,都是師承于他。
從此,莫奈的一生都在“雕琢光與影”——中位圣痕名稱叫做【光影】,或許就來自這里。
同時,“用色彩去記錄和表達,所看到的東西,給予畫家的直觀感受”,這樣的“印象派”理念,實際上,也是受到了布丹這位大佬的影響。
3年后,20歲的莫奈被布丹介紹去巴黎求學,隨后結識了雷諾阿、馬奈、巴齊耶等人。
那會兒,浮世繪已經開始傳入法國,莫奈對日式文化充滿了好奇,對浮世繪的技法更是心向往之。沒錯,法(第4聲)國人莫奈就是在這時候成為一個狂熱的“哈日迷”的!
莫奈的《圣安德雷斯的花園》,其實就是按著江戶時代著名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五百羅漢寺》畫的!
這段日子里,莫奈的畫作很多都是海景、花園和浴場,共同的特點嘛,就是“亮”!實在是太亮了!
接著,1872年,時年32歲的莫奈在一個明媚的清晨,創作了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油畫。
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1874年4月,莫奈與好友塞尚、德加、雷諾阿等人在巴黎舉辦了一次展覽。
極具創新的《日出》,理所當然的,被當時的藝壇權威——官方沙龍“點名批評”。
而那些年輕氣盛的小桿子,則不以為然,干脆把“印象派”這個當時極為刺耳的諷刺,當成了自己的“logo”!流傳至今。
《日出》后面的那幅油畫叫《撐陽傘的女人》,畫面正中的女主角,就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爾,左邊則是莫奈的大兒子。
1865年,18歲的小家碧玉卡米爾,邂逅了25歲的莫奈,成為了當時又窮又悶騷又愛顯擺但就是沒啥名氣的莫奈的專屬麻豆,此后的14年間,卡米爾以不同的造型頻繁出現在莫奈的畫里,她的身份也由模特、女友最后變成莫奈夫人。
在以卡米爾為模特的早期繪畫中,最成功也最為著名的,是這幅《綠衣女子》,上位圣痕原畫的莫奈以綠色為主色調,應該就是致敬這幅畫。
莫奈與卡米爾的感情很深,可惜,似乎老天爺總是看不慣纏纏綿綿的深情,1879年,因為肺結核,卡米爾在一個清冷的秋日上午凄涼離世,年僅32歲。
當時的莫奈,因為給妻子治病和畫作的銷路問題,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以致于顏料都買不起。
莫奈以愛妻為模特的最后1幅畫叫《臨終的卡米爾》。面對彌留之際的愛人,畫家唯一想到要做的,是努力把妻子最后的樣子留下來,盡可能把心愛之人存于世間的最后一點點光留下來——或許是因為“我以為留住了光,就可以永遠留住你”。
在這幅畫的右下角,莫奈在落款處簽下了一生中唯一的桃心——用這樣最深情的方式,刻下了永恒。
(附注)那年他妻子卡米耶病重逝世,他已經窮到連暖色調顏料(當時更昂貴)都買不起了。
關于莫奈,每每提到這顆愛心的故事,總是讓人覺得愁腸百結。
其實我們可能都是平凡無奇的小螞蟻,對于整個浩瀚宇宙更是微不足道,但就是有這樣的深情往事,讓我們會唏噓,會珍惜身邊人。
好的愛情是什么呢?也許是旋轉木馬,也許是世間繁華,但歸根到底,還是【陪伴】。小時候讀到一句“少年夫妻老來伴”,時過境遷,才發現是這個道理。
可能就是兩個人安靜地坐在,即使什么都不說,也能感覺到安定。偶然抬起眼,看到對方的臉龐會微笑,在那一瞬間,最純凈的溫暖已然是彼此最在乎的表達。
希望你的身邊有個人,值得你很柔聲地說:等你好久,一起回家。
每時每刻,總會有兩個人在并不合適的時空交匯,發生一段離愁別恨,然后再也不見——莫奈的愛情與友情,大概就是如此。
1886年,四十六歲的莫奈終于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點,由于畫作在美國備受追捧,莫奈不僅開始有錢了,而且,也開始真正有名了,1888年,他創造了著名的干草垛聯畫,接著是楊樹林,和魯昂大教堂等系列。
19世紀90年代,莫奈在據巴黎以西70公里的吉維尼小鎮,建起了那傳奇的莫奈花園,設置了日式拱橋和睡蓮池,然后不斷描繪這一切。在這座日式花園,莫奈完成了他晚期的著名作品《日本橋》系列和《睡蓮》系列。
2件套名稱和下位圣痕原畫,所對應的,正是【睡蓮】。
在睡蓮池中作畫的莫奈,看上去楚楚動人,她披散頭發,呈現出一種凌亂美。她身邊圍繞著的幾只藍鳥,也叫知更鳥,在西方世界中,有幸福、美好的意思。
同時,“藍鳥”和“日出”也都是睡蓮的品種名,如果你有幸前往這座宛若世外桃源的“莫奈花園”,就能在他的池塘中,看到很多“藍鳥”和“日出”。
嚴格說起來,莫奈的一生其實挺坎坷,的確,50歲之后的他享受了一段名利雙收的幸福歲月,但人生的前半段,一直在很多城市間顛沛流離,這背后有畫作銷量不盡人意引發的經濟困難,也有尋找畫作靈感、躲避戰爭(普法戰爭)等許多原因。
知曉了這些,可能你就能明白,為何滿星圣痕背景中的箱子,既像畫具箱,又像旅行箱。因為莫奈,曾經真的是邊走邊畫,邊畫邊走。目標,永遠都是未知的遠方。
同時,1912年開始,70多歲的莫奈視力開始下滑,嚴重的眼疾,已經影響到他清楚地觀察和感知色彩,最后,他只能靠顏料管上的標注,來辨別色彩。
下位立繪中的莫奈,兩眼失去了曾經的光,正是晚年身體狀態的真實寫照。
不僅如此,第二任妻子和大兒子先后去世,對于莫奈,也是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位老人就是如此苛刻的條件下,耗時7年,完成了畢生最后的傳奇巨作,大睡蓮壁畫。
1926年,86歲的莫奈悄然離世。對比同時代的梵高、雷諾阿等人,這位印象派大師,無疑是幸運的,雖然他早年遭受了太多的貧窮與冷遇,但沉淀的歲月,讓這位堅守自己信仰的藝術家,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他親眼目睹,這個曾經無比嫌棄他的世界,把自己供上神壇,尊為大師,萬千榮寵,芬芳無瑕。
就我個人而言,莫奈的作品,簡單又復雜,更適合你站遠一點兒,用眼睛去捕捉畫中的光影對比,再用心去研磨顏料背后的美好與真誠,沉靜與安詳,或許,“傾聽美麗心靈,感動如影隨形”,是對這位藝術家的一生和作品,最文藝的詮釋吧!
如果現在的你,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信仰,但愿莫奈的傳奇能讓你疲憊的心有一絲慰藉。
也許有一天回顧一生的時候,會慨嘆曾經就像莫奈的調色盤一樣混亂,但只有畫家知道,每一抹都是存在的證明,都是過往的色調。
讀了很多年的書,看了很多人的事,不免也在世故圓滑中好奇,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是簡單而直白的“老婆孩子熱炕頭”,還是“弄潮時代不枉此生”?
文字的魅力是無窮大的,而有時也是蒼白無力的,碼字兒的人也和藝術家一樣,可能很長有點日子都要默默無聞,忍受各種喧囂的打擾,在落寂中沉淪很久。
文字可以讓人走向覆滅,也可以讓人成長!這里又想到這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如果本期內容讓你有所收獲,
不妨點個關注,
您的小小支持,能幫助我更從容地持續創作優質內容!
如果覺得還不夠過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