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澳洲上課去了,后天回來,稍等。”
這可不是玩笑,而是一位中國留學生的真實日常。為了每周僅需一節的課,他竟選擇跨越半個地球“通勤”,月飛12萬公里!
據媒體報道,Xu Guangli的這段經歷曝光后,迅速在社交媒體走紅,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
為了能在墨爾本上課,他每周二都會經歷一場從山東德州到墨爾本的極限往返。
早上7點從德州出發,經過汽車、高鐵、飛機的多次換乘,歷經近30個小時的旅程,才能在墨爾本的校園里出現。
根據博主分享的時間線,他的每次往返流程如下:
早上8:20從山東家中出發,搭乘高鐵前往北京首都機場;
15:00從北京飛往成都,再轉機直達墨爾本;
第二天墨爾本時間17:45抵達學校,完成晚間課程后,21:30即趕往機場;
而課后,他又會立即踏上歸途,再次經歷一場漫長的旅行,于周三晚上回到德州。
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整整三個月,往返了12次左右。
據報道,往返一次需要三天時間,在墨爾本的那一天晚上,他會睡在朋友家的沙發上。
在澳洲學習了八年后,他當時正在完成他的藝術管理碩士學位,而女友已完成學業并搬回中國。
他解釋道,這種“走讀”安排也是基于學業、事業和個人生活的綜合考慮。
首先,這是他研究生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每周只有一節課。
同時,他也想多陪陪家人,彌補這8年留學期間的缺憾,并且他也希望能與女友多相處一些時間。
除此之外,Xu還表示,他希望為畢業后在中國的職業發展做準備。
也有人表示,每周這樣萬里奔波不僅費時費力,也費錢。
對此他解釋,其實算下來,“國際走讀”的花費只比在墨爾本稍微多一點,差距并不大。
每次往返的花費約為6700元(1450澳元),其中包括4700元(1015澳元)的往返機票、出租車費和餐費。
每月往返4次,總成本為24000元。
而若在墨爾本長期租房生活,每月開支也約20000元,兩者相差不大,然而旅途之中的收獲卻無法用金錢衡量。
他表示,自己乘坐不同的航空公司,并通過中途停留去過中國多個城市,甚至包括越南。
他在這段時間里見識了不同的城市和文化,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
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見識和為人處事的能力,還讓他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而如今,他在RMIT的全部課程已經完成,這種“國際走讀”的生活也已經結束。
其實在這位博主大火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留學生,分享自己國際走讀的故事。
這些留學生的走讀距離,相比“墨爾本-德州”,要更近一些。
例如不少韓國留學生,會經常往返中國韓國。
博主@小霍同學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有個標簽是“中韓國際走讀生”,目前在韓國讀博士的他,也常常48小時極限往返中韓。
中韓留學的跨國走讀學生,不在少數。
有人“周六早上9點到韓國之后就馬上去上課,周一上完課晚上就飛回國”。
在韓國留學的重慶學生,“周末一沒事就從韓國回重慶,變成走讀了”。
特別是對于山東的韓國留學生,往返成本并不是很高。
當然,有些留學生選擇國際走讀,也不是為了省錢。
像是往返中韓留學的博主@小霍同學,在視頻中展示了自己在韓國的車房。
也有學生會選擇在中國-日本之間走讀,每周往返上學,有人分享自己東京-上海往返上學的經歷。
這種上學方式雖然小眾,但是并不太燒錢,有人算了個經濟賬。
如果每個月往返5趟,可能比在東京租房生活還便宜。
過去的留學,是“出國”+“定居”+“沉浸式學習”;而今天,有了更多可能性:居住地可以靈活選擇、學業方式可以多樣融合、人生規劃不再只有“走出去”一條路。
如果說“國際走讀”是未來教育的預演,那他們正是這個劇場里最先鋒的演員。他們或許累,也或許瘋,但更可能是,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最清醒的那一批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