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王一鳴在CMF2025年中期論壇(總第69期)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4089字
閱讀時間:10分鐘
一、在應對困難挑戰中顯現韌性
2025年上半年,面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和國內困難較多的復雜形勢,特別是在美國實施“對等關稅”重創全球經濟和貿易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頂住壓力,顯現出強勁韌性。一季度GDP增長5.4%,根據一些研究機構預測,上半年GDP有望實現略高于5%的增長。
經濟運行總體上呈現“供給強于需求”的特征。在供給端,前5個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支持下,裝備制造業增長比較強勁。一些企業抓住90天窗口期“搶出口”,帶動了工業生產回升。1-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9%,比去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在需求端,消費需求有所改善,前5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但投資増勢仍然偏弱。
當前,外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地緣政治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美國發起新一輪關稅戰對我施壓。我國經濟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傳統產業増勢減弱,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新興產業加快成長但尚不足以有效接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增長,表明中國經濟韌性持續增強。
二、經濟運行仍面臨壓力
下半年經濟運行仍面臨外部沖擊、內需不足和房地產市場調整等方面壓力。
1、外部沖擊壓力
外需仍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點。中美日內瓦貿易談判達成暫停關稅措施90天后,有利于我國外貿出口維持穩定,“搶出口”效應甚至可能在6-7月驅動外貿出口有所回升。但窗口期結束后,美國關稅政策仍存變數。加之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確定性增大美國經濟下行風險,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美國經濟預測下調0.9個百分點至1.8%。美國經濟減速帶來外部需求下降,與加征關稅形成疊加效應,對我國出口將產生更大影響。2024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3%,今年一季度更是達到38.9%,是多年來同期新高,這意味著外需變化對我國經濟運行影響增大。
2、內需不足壓力
今年以來,消費呈回升態勢,特別是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4%,是2024年以來月度最高水平。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對消費回升起到重要拉動作用,消費增長的內生動力仍顯不足。隨著政策邊際效應遞減,且耐用消費品具有較長更新周期,后續仍存在壓力。投資增速放緩,基建投資、制造業投資的增速均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房地產投資降幅擴大。若內需不足與外部沖擊形成疊加效應,將增大經濟下行壓力。
3、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
房地產市場尚未完全止跌回穩。1-5月,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額下降3.8%,降幅比1-4月擴大0.6個百分點。樓市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形成需求收縮效應。2021年房地產市場峰值時,商品房銷售額高達18.2萬億元,2024年銷售額僅為9.6萬億元,形成近8.6萬億元的總需求收縮。若考慮對家電、家具、家裝等關聯產業的影響,實際需求收縮規模更大。當前GDP平減指數持續下行,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是重要因素。
在上述壓力作用之下,物價水平持續走低。5月份,CPI同比下降0.1%,連續4個月為負;PPI同比下降3.3%,已連續32個月負增長。GDP平減指數連續8個季度負增長。價格持續走低,意味著有效需求不足尚未根本緩解,反過來又影響市場主體的體感和預期,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并形成負向反饋循環。
三、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突出問題
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層原因,需要將其放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中去觀察。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最突出的特征是增速換擋,由兩位數增長降至個位數,人們也更多從供給側定義新常態,聚焦潛在增長水平的下降。事實上,2012年后,隨著勞動力絕對數量減少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需求側同樣在發生變化,也就是在供給側擴張速度放緩的同時,需求側擴張也在減速,需求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約束條件。2020年的世紀疫情對供需兩側都造成巨大沖擊,但對需求側沖擊更大,加之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集中暴露,如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帶來需求收縮效應,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受損制約消費需求,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抑制投資需求擴張等,需求側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擴張速度都明顯放緩。
當前,中國仍然存在供需失衡導致的產出缺口,供給大于需求的“剩余”部分,往往要通過擴大出口釋放。隨著我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超過30%,擴大出口面臨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不僅發達國家對我實行反補貼反傾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為保護本國產業,也更多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今后一個時期,全球經濟處在低增長時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至2030年,全球經濟增速大體維持在3%左右的水平,相較于疫情前的2000?2019年3.8%的年均增速,明顯下了一個臺階。近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4和0.5個百分點至2.3%和2.8%。與此同時,全球債務風險仍在上升,疫情后主要經濟體政府債務規模擴張明顯,而通脹率難以降到2%以下,利率水平將維持在較高水平,債務成本持續高企。低增長和高債務并存,將抑制全球需求擴張并增大經濟金融風險,而特朗普發起新一輪關稅戰將進一步沖擊全球經濟和貿易。若外部需求收縮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疊加,我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把擴大國內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擴大內需要更加注重補上消費短板
國內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費需求不足,擴大內需的重點在提振消費。過去一個時期,在面臨外部沖擊時,往往通過發債上項目,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但隨著基礎設施投資空間收窄、積累的地方債務壓力增大,投資的邊際效率下降,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突出表現為投資和消費不平衡。同樣,長期以來在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擴大投資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工具,但在促進和提振消費方面,手段和政策工具較為有限,實施效果也不甚明顯。
消費是最終需求,擴大國內需求要更加注重補上消費短板,核心是擴大居民消費。我國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2010年此后大體在35%?40%的區間波動,2023年居民消費率為39.6%,不僅大幅低于美國68%和歐盟52%的水平,也顯著低于日本55%和韓國48%的水平。如果說在高速增長期,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有其合理性,那么,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居民消費率偏離國際水平如此之大,顯然有不盡合理之處。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解決我國居民消費率與國際水平的“結構性偏差”,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從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轉向消費和創新拉動增長,從注重物的投資轉向更加注重人的投資,形成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和有效制度安排,同時政策重心由擴大投資轉向提振消費,更多依靠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1、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
收入是消費之源,要通過增加勞動報酬提高居民收入,通過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升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能力,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立生育和育幼補貼制度,有效釋放年輕群體的消費潛力。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部分過去按慣例用于投資的資金轉用于增加公共服務和民生支出,提高財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
2、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我國商品消費相對飽和,服務消費潛力巨大。2024年,居民服務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46.1%,中心城市比重更高。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對服務消費的品質、質量和消費體驗有更高要求,增加多樣化差異化服務供給日益迫切。要放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旅游、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準入限制,通過理順服務價格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在更多細分領域開發優質服務產品,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多樣化差異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3、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
消費和投資兩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通常而言,消費是慢變量,消費增長取決于當期收入和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大幅增長。投資是快變量,通過動員可在短期內實現較快增長。當前,在居民消費偏弱和社會投資內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通過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投資,釋放新型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潛能。加強民生等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補短板,持續增加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適配的領域投資,形成擴大投資與創造就業、提高人力資本和提振消費的良性互動。
五、以深化改革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
擴大國內需求,宏觀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但僅僅依靠短期政策調節,難以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必須把短期政策和中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形成釋放內需潛力的可持續動力。
1、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在生產環節和生產地征收消費稅,消費地政府難以從中受益,對促進本地消費動力不足。要加快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定下劃地方”的改革舉措,激勵地方政府推動擴大消費的積極性,改變地方政府“重投資、輕消費”的行為模式。
2、推進價格和工資聯動改革
推進醫療、交通運輸、教育、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價格改革,通過理順價格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增加高品質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新增財政赤字拿出一部分用于提高工資水平,確保職工生活不因價格改革而降低,提價增加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對低收入家庭困難補助,確保這部分居民生活不因價格改革而受影響。通過放開和理順價格,推動價格回升至合理區間,改善市場預期,提振社會信心,有效擴大國內需求。
3、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研究表明,如果農業轉移人口按照城市居民消費方式消費,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人均消費支出將增加30%左右,這將釋放農業轉移人口的巨大消費潛力。要加快落實“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鼓勵常住地政府推進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提高常住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積極性,釋放農業轉移人口的巨大消費潛能。
總之,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應對困難和挑戰中成長和發展的。回顧過去,1998年有效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在2010年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效應對新一輪外部沖擊,將會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必將穩舵遠航。
文章僅作為學術交流,不代表CMF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