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愛惜自己作為HIFI評測者的羽毛的話,我應該不會寫這篇文章,但在手里玩了一年多以后,我決定還是寫點什么。
M1是一臺有著諸多不合理之處的機器,作為一個國產品牌,它居然敢把巴掌大的桌面一體機賣到一萬大幾?號稱推力多么多么大,怎么輸出電平最高才5Vrms,即便在32歐下滿打滿算達到4Vrms的實際功率,那不也才500mW嗎,推力大個屁?都說是大推力機器了,怎么沒有配個6.35和卡農口?你們國產品牌不是愛追新、卷配置嗎,怎么輸入也沒給個HDMI/IIS?其實我原本也是帶著這些疑問去試聽M1的,而且謝工放在我這里的這臺機器,對我沒有任何的撰文要求、也對國內的銷售不抱任何預期,所以目前中文評測領域里,除了我和才子大佬偶然聊過它幾句以外,幾乎沒有什么評測痕跡,那既然如此,我來幫M1在互聯網上留下點痕跡。
M1真的就是一個“巴掌大”的樣子,小到體積還沒C92/EA4這種便攜耳放大,甚至我出差多帶一臺它都比我多帶支鏡頭還輕便,620g的重量,在很多人眼里,它給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一個玩具版的存在。接口方面,正面有一個3.5口、一個4.4口,增益撥桿以及音量旋鈕,背面則是一組RCA輸出、一組COAX輸入、一組USB輸入,除此之外就是開關機和DC電源輸入,在電源口旁邊的這個接口并不是用來接外置時鐘的BNC,而是一個藍牙天線安裝口,M1能夠支持到LDAC、aptX-HD、aptX-LL等高清藍牙協議,而且德森瑞目前對藍牙部分的數字信號優化已經頗有心得、且實際效果極佳,直接閹割掉USB輸入功能的SG1就是最好的證明。
背面連體的三個切換撥桿,分別代表著耳塞模式/大耳模式切換,UAC模式切換,和Direct/Reference Mode聲音切換,但在實際聆聽的過程中并不需要嚴格遵守這類設計,尤其是我個人對于Direct與Reference二者的定義并不太能摸得透,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的聽感近乎是一致的,出場默認的設置是Reference,有時候我覺得Reference模式下的聲音會更有層次、結像更清晰一點,但這個甚至是我開腦放后的結果,我并不覺得大家在聽的時候需要多么在意這一點,因為不論何種模式下,M1都是一臺聽感至上的機器。而在耳塞模式下,如果是遇到低阻高敏的塞子還是難免會有底噪,底噪程度其實也可以基本參考DTR1系列,這個放在目前的行業里來說必然是一個槽點,但聲音同樣是非常令人驚喜的,包括這個模式下,也依然可以驅動相當多的頭戴式耳機,尤其是一些低阻抗的耳機,在耳塞模式與低增益下,很可能會獲得更好的安定感、控制力,但又不會損失細節與動態。
M1的推力大概是個什么水平?能不能具體到對標的型號?
這問題我曾經被私信問過幾次,但即便是我給到了我自認為客觀的評價,他們中貌似也沒有人被我安利后下單,是的,此刻寫文的我也依然不夠自信讓我的讀者相信我的結論。那我在這里引用一下一位油管博主的結論:即便是使用飛傲K19與奧萊爾S7Pro這樣的分體式組合去對比M1,只能說縮小了K19和M1的差距、但仍不能相提并論,K19+S17可以帶來更好的聲場、更好的分離度,當然也會有非常好的解析力等,但M1是更高層次的存在、它超越了一個界限,不論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何處(樂器、定位、聲場等)始終聽起來都會更真實一點。這里我也給到一個我的結論、更匹配對比形態的一個結論,那就是在驅動力層面,我并不能夠聽出M1和高登序曲Pro、鈺龍DA1之間的差距,甚至是M1的控制力會更好,尤其是在驅動平板類低敏耳機時更加的從容、并兼顧爆發力。我拿這兩個設備舉例子也是因為我個人真的很喜歡這兩個設備、而且出于私交的話,我也得罪得起龍哥、金波老師,有些得罪不起的品牌我就不作答了、大家也盡量別問,只是我也能理解,不論你過去曾經有多么信任我的評測,這都是一個反常識的結論。
M1的聲音審美其實和DTR1系列屬于有高度傳承的關系,如果拿德森瑞自家的產品去做對比的話,我認為DTR1、SG1算是一派,H1、單簧管算是一派,前者的聲音非常的老派、厚重、模擬,尤其是它在高頻部分的聲音衰減頗有現場感,在嚴肅古典的回放中可以做到極致精準的結像、和無解的縱深表現,而H1、單簧管,則更加側重于大眾市場的調音、素質感給的更足,人聲的韻味稍弱、音色更直白一點,高頻會有著更充足的釋放。而M1如果是在大耳模式和高增益下,可以非常從容地驅動我的Audeze LCD5、Abyss Dianna TC、包括年初的當紅炸子雞金平面GLC3000,密度甚至比我手里所有的萬元級一體機都要高,但它的聲場橫向規模和分離度確實不如序曲Pro,但會更強調密度和高頻器樂的圓滑感,如果是在推動圈的話,則差距縮小、M1的聲場劣勢更明顯一些。所以這里就涉及到一個M1的矛盾點——它非常能夠去推好那些低敏的、吃搭配的潛力怪,推力與控制力兼備,但是手持這類耳機的人則很難信任小型化設備,就像在他們眼里,LCD5至少得和DA1/序曲Pro一桌吃飯吧,哪怕TEAC 701這種低功率的大型解碼耳放都信不過,什么時候輪得到HUGO2這種體積的設備說話了?你丫連個卡農口都沒給。
如果要說調音層面的劣勢,那就是如果你平時拿流行樂試音為主,會發現M1的中頻是偏肥的、聲場會有些集中(開到Reference有所改善、但改的有限),但縱深又非常好(然而很多流行樂的縱深在錄制層面就是不夠的),這一點當時和聲力的老郭在拿來搭配巴洛克的工程機時也發現過,很多人對這套搭配的印象都是糊、黏、低頻太多,但如果把音源切換到古典曲目,一切都會豁然開朗、層次分明,所以M1其實是有兩幅面孔的。在聽流行的時候,M1非常適合一些聲線醇厚、有磁性的聲線,包括一些老港臺、爵士,以及像Adele這樣的歐美女嗓,人聲的氣息表達非常自然、有吞吐感又不糊臉,非常接近一個傳統甲類大電流耳放的聲音,而從德森瑞官方界面中為數不多的硬件介紹里,也確實是提到了12路獨立模擬供電和8路的獨立數字供電的字眼。而在音樂性的表達上,M1依然像DTR1系列那樣注重聲音的流暢感、結像的活生感,聲音的形體感是非常凝實、充滿厚度與具象化的表達,而非勾勒輪廓、甚至是拉銳度的方式,而且信息量的層次極佳、強弱音交代自然,能夠捕捉到一些平時可能注意不到的聲音細節。事實上很多解碼設備的信息量不存在誰比誰多的道理,而是誰能更自然地呈現出來,讓弱音更容易捕捉、讓強音的響度夠大還不刺激,減弱和減強的能量衰減與爬升都更順暢,才是真正的優秀解析力表達,本質上也和動態、瞬態、群延時等硬性指標是掛鉤的。
M1除了推力以外的其他素質表現也足夠強勢,比如極低頻的延展、聲音的密度和信息量前文也都提過了,如果你聽的歌曲里本身是純器樂、或者說是類似于歌劇形式的人聲,那M1的縱深延展度比你想象的還要強,但在聽傳統泛流行樂的時候就是會顯得中頻比較突出、聲場是偏“填充”的,而非放射狀向外擴散的,這一點其實在試聽環節非常吃虧,所以如果你聽的流行是偏現代的、包括聽金屬類搖滾/二次元ACG/電音類的用戶,我承認你說M1糊是有道理的,但我作為一個HUFI佬、愛聽老港臺的用戶,M1也屬于一個妥妥的人聲毒物。
直到2025年的5月份,德森瑞才發布了一個謝工親自出鏡的、介紹M1的視頻,其中對聲音和硬件的部分講述也頗少,我甚至認為謝工選用4499EX+4191的這個DAC也是有營銷的成分在,但誰讓4490也成絕版貨了呢(現在能買到的只有新版的AK4490REQ ),但謝工強調的一點在于,“其實市面上大部分的耳機根本不需要那么大的推力,只需要保留它有效的極小一部分即可”。關于輸出功率和推力的關系、以及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輸出功率是否冗余,如果在這里展開的話可能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我列出一組數據大家可能會更有數。美國ZMF耳機官方曾經給出過一個保護聽力健康的數據表格,以300歐、99dB/mW的耳機為例,當聲壓級達到95dB的時候,建議聆聽時間不超過30分鐘,而超過100dB的時候,不超過15分鐘,那這兩個聲壓級下的輸入功率分別是多少呢?分別是0.399mW和2.512mW。注意,這里說的是實際工作功率,而不是播放器設備的整機工作功率,所以我之前說過飛傲KA15的那個功率表是有些誤導性的,原因就在這里。這里我也很欣慰的在于,樂圖的王琳先生一直在線上線下各種渠道普及過耳機的正常工作功率可能不足1mW,所以不必過于看重輸出功率,這是正確的HIFI觀念,但也是普及起來頗有難度的數據,甚至功率早就成為了絕大部分廠商的營銷手段和用戶的參考標準,當然,我這個當KOL的很多時候也并不能免俗會去介紹這類數據,但如果每次寫文章都反反復復強調功率不重要的話,又實在是有一些杠精的意味。
要說缺點的話,其實能說的還不少,比如謝工老愛更新固件算不算?我這個人比較懶,但謝工又更新的很勤快,而且更新后聲音確實能更好。此外,只有3.5和4.4的耳機孔,讓我在聽一些卡農口的耳機時需要轉接,轉接后就會造成耳機插頭容易觸碰到鍵盤,有時候需要把機器斜過來。此外,M1的底部沒有底座,包裝內給到了一些配件可以自己去貼,但我后面選擇了直接放三個避震腳釘,畢竟讓我貼我是包貼不整齊的。設計上的美丑雖然見仁見智,但M1的表面材料很容易留下汗漬和污垢,我這個硫酸手表示很難受。此外,既然是DC電源口,我覺得是應該折騰下線電,據說德森瑞有這個計劃、但還是在鴿子中。
M1究竟適合哪些人呢,我覺得其實定義起來真的挺細分、甚至挺勸退的,畢竟北上廣深的房子再貴,大部分人的房間里也有一個地方放上一臺大型耳放設備,但如果你真的追求解碼耳放設備極致的小、又想要它盡可能推開所有的耳機,并且還得兼顧耳塞的控制力、大耳的驅動上限、還得要一定的可玩性和流媒體功能(藍牙),最好再順帶玩玩箱子、用上它那極為細膩的前級,那M1可能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一臺解碼耳放沒有之一。你要說它貴嗎,以聲論價的話它當然是有些貴的,但如果兩臺設備具備相近的聲音水準,A只有B體積的十分之一大,是不是A更具價值、含金量更高、設計難度/生產難度更大呢?所以,如果你愿意為技術、聲音、便捷性的極致綜合體買單的話,那M1甚至是一個有性價比的設備,畢竟別說通勤上下班了,哪怕遠途出差帶著一臺M1都完全不算累贅。最后也順道恭喜M1被Headfonia授予2024最佳高端DAC/AMP設備,至于它在國內的銷量,過去的一年如果沒什么起色的話,我這篇文章也不會有什么用的,但既然寫還是寫的透徹一點、主觀一點,也算是拿我這張老臉支持一下謝工。
沒想到吧,時隔一年半,我的這篇文章依然是M1的全球首篇中文評測。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