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優勢資源打決勝戰役
作者丨瀚星
你最近一次網購30卷紙巾、10支牙膏、5箱啤酒是在什么時候?
囤貨,正成為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古早購物模式。
過去十余年,電商大促培養出“非折扣不買”的消費習慣,不少用戶會刻意延遲剛需采購,等待促銷節點集中囤貨。
但隨著用戶購物習慣的演變,越來越多的即時性消費正在回歸。
知名市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IQ發布的《2024年度網絡購物者調研》顯示,選擇“隨時立刻補貨、不等折扣”的消費者占比達到29%,較上一年增長9%。小型家庭結構的消費者采購模式,由一次性大額采購、囤貨,逐漸轉向按需補貨,即避免浪費、購買適量的小包裝、隨時立刻補貨的模式。
占據即時零售市場最大份額的美團,對消費趨勢的變化有著清晰的認知。
6月23日,美團宣布:將全面拓展即時零售,推動零售新業態的提質升級,主要有四項措施,包括:全面拓展即時零售品牌閃購的品類,加碼自營生鮮食雜配送業務小象超市,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轉型升級,以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這四個動作本質上是一回事:美團要聚焦優勢資源打決勝戰役。
畢竟,相比于外賣的存量競爭,在即時零售上的主動進攻才是決勝局的關鍵。
京東入場,淘寶亮相,美團保持不分心,沒有高調喊口號,也沒有參與內卷。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美團想得很清楚。
就在美團發布公告的同一天,阿里巴巴也宣布將餓了么、飛豬并入中國電商事業群,整合資源,完成“從電商平臺走向大消費平臺的戰略升級”。
那么,巨頭們不約而同地全面聚焦即時零售,還給行業傳達出什么信號?
美團看到了最好的時機
美團閃購和小象超市是此次美團戰略升級的兩大核心業務支點。
2018年,美團成立閃購部門,希望將餐飲即時配送能力應用在更多品類上。經過7年發展,閃購已經搭建起了成熟的供給和履約體系。美團的數字化能力聯合百萬本地實體商家,把消費者購物體驗從“等幾天快遞”變成時效更高的“30分鐘送達”。
截至目前,美團閃購與零售商品牌商已在全國建設了超3萬家閃電倉。
對當下的消費者而言,外賣早已不單單指一頓飯、一杯奶茶,還可以是數碼配件、母嬰用品、服飾、寵物用品、小家電,“外賣點手機”也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1-2026年,即時零售消費電子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68.5%,2026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平臺數據顯示,在今年618期間(5月27日-6月18日),超過1億用戶使用了美團閃購,手機成交額翻倍,智能設備增長超6倍,白酒增長超10倍,另外還有60多個品類的商品成交額增長翻倍,近850個品牌成交額翻倍。
在此次戰略升級中,美團閃購將在品牌升級基礎上,繼續拓展品類,聯合零售商品牌商進一步拓展門店和閃電倉,提供更豐富的3C家電、生鮮食品、酒水飲料和快消日百供給。
美團閃購是對美團本地核心商業業態的升級和補充,小象超市則是走另一條道路:通過自營前置倉的模式,將產地生鮮和日用百貨做到30分鐘送達。
目前,小象超市已在全國20個城市開設了近千個前置倉。據美團數據,小象超市今年農產品銷售額預計將超過200億元。
結合第三方市場數據來看,小象超市的GMV規模和覆蓋城市數,已經超過了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等前置倉主要玩家,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相比于美團閃購的平臺式運營,小象超市的自營模式做得更重,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內大范圍地鋪開。在此次業務升級中,美團重點提及將加碼小象超市,擴大覆蓋區域,未來將逐步拓展到所有的一二線城市。
為輔助小象超市在二線城市的拓展,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將同步進行轉型升級。經過多年投入,美團優選已在全國搭建了較成熟的供應鏈和倉配網絡。將優選和小象的供應鏈打通,可以實現1+1>2的效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團在即時零售上都以“快”著稱,這也是它最深的護城河。但隨著即時性需求的爆發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僅做到快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消費者的全部需求。
下一步,美團要同時做到“多快好省”。
在“好”的角度,各平臺都是標品,線上線下一盤貨,暫時難分高下。因此,“多”和“省”成為制勝關鍵。
美團的計劃,是通過拓展品類、豐富供給實現萬物到家,再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優化履約模式,更高效地運營,提供給消費者更有性價比的商品,從而拿下更多的零售市場份額。
供需邏輯改變,線下實體“逆襲”
即時零售不僅是消費端的需求,同時也是供給端的機會。
十多年的電商發展,讓零售份額大量地向線上傾斜,而這一趨勢在2020年開始發生變化。前一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首次降至20%以下,2020年又進一步下滑至15%以下。傳統電商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
同樣在2020年,即時性需求開始爆發。據艾瑞咨詢,這一年有83%的消費者通過平臺型電商進行即時零售消費,71%使用垂直自營模式即時零售電商,64%選擇傳統商超自營模式,超過60%的訂單被送往住宅區。
即時零售消費者最常購買的品類是水果蔬菜、休閑零食、乳制品等,也恰好是短保易腐、不便長途運輸或消費者想盡快使用的品類。
2020年之后,需求端的熱情不減,即時零售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供給端也在積極擁抱。
不同于傳統電商模式,即時零售是一種對線下商家更友好的線上化方式,商家既能借助平臺的力量實現數字化轉型,又能獲得流量拓寬銷售渠道。
此前,本地實體零售商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全國貨一盤棋”的傳統電商,異地供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本地商家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在零售行業多級經銷商的體系下,本地商家也很難在商品價格上具備競爭力。
但在即時零售領域,供需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例如,在價格差距不是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外賣30分鐘就能把一包紙巾送到家,而傳統電商要等1到2天,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前者,這讓“就近供貨”的本地零售商受益。
本地零售商的核心客群受地理位置限制,一般是方圓1公里內的居民。而即時零售相當于為這些實體門店開辟了一條線上通道,將經營范圍由原本的1公里拓展到5公里。
此外,本地品牌多以鮮食為主,具有需求與供給雙重本地化的特征,即時零售能夠更快地連接起本地的供需雙方,提高配送時效,減輕疊加耗損,保證食物的新鮮度。
從當前的發展來看,商超、連鎖、KA、門店等本地實體零售商,是即時零售發展的主要受益者。
這離不開美團長達7年的即時零售探索,美團一直在探索一種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零售新模式,讓線下實體可以充分參與分享線上的數字紅利。
打破內卷,向外尋求可能性
即時零售不僅僅是美團的機會,也是傳統電商平臺的機遇。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前后,服飾、美妝等對時效性要求不高、可用快遞網絡完成履約的品類,或者家電等商品單價足以覆蓋復雜物流作業的品類,已基本被傳統電商巨頭分割。
2025年年初,電商巨頭們率先在即時零售的戰場上點燃烽火。
2月初,京東大舉進軍外賣,既是對新業務的拓展,同時也寄希望于外賣帶動主站零售業務的增長,從而在即時零售的市場上多分一杯羹。
兩個多月后,淘寶與餓了么聯手殺入即時零售戰場。
近期,據晚點LatePost報道,多多買菜開始在上海等一線城市試驗自建商品倉庫,最快將于8月上線即時配送服務。
同一天,淘寶和美團官宣業務調整、戰略升級。
當多家巨頭踏入同一片戰場,內卷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從去年的電商低價大戰到今年年初的外賣戰火重燃,市場擔心,即時零售是否會再次掀起一場零售行業的內卷。
今年以來,美團多次表態要推動行業理性競爭,并在近期密集推出多項“反內卷”舉措,如公開算法、開啟騎手懇談會改進配送規則、取消“超時扣款”、全面上線騎手“防疲勞機制”、投入10億助力金補貼餐飲商家等。
即時零售本質上是一個與外賣相似的四方市場,美團希望不僅讓消費者、商家和平臺受益,也能讓騎手受益。
此外,消化供給過剩帶來的內卷不僅要有措施,還要合理疏導,“走出去”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美團也在積極探索海外市場。
新一輪調整后,美團還將重點拓展國際市場,向海外輸出“即時零售”這一中國創新模式。小象超市的海外品牌Keemart出海首站定在沙特阿拉伯,覆蓋AI Yasmin和Granada等區域。
Keemart將復用國內前置倉模式,但采用本地合作+前置倉的輕資產運營模式,借力美團外賣業務Keeta的騎手網絡和用戶基礎,通過Keeta已有的基礎降低冷啟動成本,形成生態協同,近期測試完成后,將向其他地區擴展。
在零售行業中,多和快、好和省一直都是兩對反義詞,多就不能快,好就不能省。
美團憑借其在“快”方面的深厚護城河,長期占據優勢,但也因此在品類豐富度和供應鏈深度上受到一定限制,畢竟高效的配送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重”資產運營。
但在即時零售這個新戰場上,美團通過持續的投入、業務模式的調整與創新,正在努力克服這些固有矛盾,尋求一種在“豐富性、速度、品質與成本”之間的最優解。
這不僅標志著美團自身商業模式的進化,更深層地看,也為零售業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即時性、個性化需求,描繪了一幅更為清晰的未來圖景。
封面來源丨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