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級下學期文言文考試篇目,加粗部分為重點復習篇目。在復習七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文言文時,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有完整電子版復習資料。
七年級:《孫權勸學》《木蘭詩》《賣油翁》《陋室銘》《愛蓮說》《活板》
八年級:《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雖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馬說》
一、文言文基礎知識
1. 字詞積累
重點實詞:文言文的實詞是理解文章的關鍵。要對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進行系統梳理,包括一詞多義的詞語。例如,“走”在古漢語中有“跑”的意思,像《木蘭詩》中的“雙兔傍地走”中的“走”就不能理解為現代漢語的“行走”。
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要記住課文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和意思。比如《賣油翁》中的“但手熟爾”中的“爾”通“耳”,意思是“罷了”。
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例如《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中的“亂”“勞”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分別解釋為“使……受到擾亂”“使……勞累”。
虛詞用法:文言虛詞雖然意義比較抽象,但也是理解句子的重要部分。像“之”“而”“以”“于”等虛詞,要掌握它們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例如“之”可以作代詞、助詞、動詞等,如“何陋之有”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2. 特殊句式
判斷句:文言文的判斷句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例如《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判斷句的標志。
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如《馬說》中的“馬之千里者”是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千里之馬者”。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語、賓語等成分。例如《桃花源記》中的“便要還家”省略了賓語“漁人”,應為“便要(漁人)還家”。
二、課文內容理解
要能夠準確概括每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桃花源記》主要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通過對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的描寫,展現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像《陋室銘》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劉禹錫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對于有明確人物形象的文言文,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賣油翁》中的賣油翁,通過他精湛的倒油技術以及對陳堯咨的評價,可以看出他是個身懷絕技、謙虛沉穩的人。
注意人物言行舉止所體現的精神品質。如《木蘭詩》中的木蘭,她替父從軍,英勇善戰,歸來后又拒絕高官厚祿,體現出她的孝順、勇敢、不慕名利等優秀品質。
三、復習方法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可以培養語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律。 把每篇文言文的重點字詞、句式、內容理解等整理成筆記。可以按照課文順序制作一個復習手冊,方便查閱和記憶。對于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來,例如把一詞多義的詞語用紅色筆標注,把通假字用藍色筆標注等。
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來鞏固復習成果。練習題可以包括字詞解釋、句子翻譯、內容理解等類型。做完練習題后,要認真分析錯題原因。如果是字詞理解錯誤,要重新復習該字詞;如果是對文章內容理解有偏差,要回到原文仔細閱讀,找出問題所在。
(一)(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有仙則名( )(2)有龍則靈( )
(3)談笑有鴻儒( )(4)往來無白丁( )
22.下列句子的語氣與“何陋之有”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B.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C.沿河求之,不亦顛乎?(《河中石獸》)
D.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杞人憂天》)
23.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4.這篇銘文主要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把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凸顯出來,請結合文章內容作分析說明。
21.出名,有名。神異。大。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22.A
23.(1)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24.文章結尾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陋室,說明陋室可與古代明賢的陋室媲美,進一步強調陋室不陋,進而以明賢自況,表現詩人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意對即可)
【解析】21.本題考查實詞解釋。
(1)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有名。
(2)句意:有了龍就顯得有了神異。靈: 神異。
(3)句意: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鴻:同“洪”,大。
(4)句意: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功名的人。
22.本題考查語氣分析。
“何陋之有”意思是:這有什么簡陋的呢?是反問語氣。
A.句意: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是疑問語氣;
B.句意: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帷兔呢?是反問語氣;
C.句意: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了嗎?是反問語氣;
D.句意:天果真是聚積的氣體,但時太陽、月亮和星辰難道就不會墜落下來嗎?是反問語氣
故選A。
2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能力。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1)句重點詞語有:斯,這。德馨,德行美好。
(2)句重點詞語有: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亂耳,擾亂雙耳。案牘,官府的公文,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2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神異。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此處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表現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點;“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意思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的呢?”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楊雄的屋舍來對比自己的陋室,以古代名賢自比,說明自己也有與他們一樣的高尚德操與安貧樂道的情趣。
(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可愛者甚蕃( )(2)香遠益清( )
(3)陶后鮮有聞( )(4)宜乎眾矣( )
2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7.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氣質品格三方面寫出蓮花的“君子”性。
B.文章以“君子”喻蓮,表明作者對高潔道德情操的追求。
C.題目中的“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
D.文章借景抒情,直接表達情意。
28.結合選文,聯系現實,寫出你對當今時代應做怎樣的“君子”的看法。
25.很 更加 少 多
26.(1)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到泥的污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
(2)(蓮的莖)里面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
27.D
28.提示:圍繞現時代“君子”標準,與選文有關,合理即可。
(二)(八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
小石潭記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⑤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學家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格外)B.其境過清(凄清)
C.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D.悄愴幽邃(深)
8.用自己的話說說“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意思,力求表述準確。
9.作者“坐潭上”感覺“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0.《小石潭記》是山水游記的典范之作,文章在語言使用、寫景技巧、表情達意等方面都表現出相當高的藝術成就。請你以第②節為例,自選角度,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6.柳宗元
7.C
8.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9.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10.示例1:第②節作者運用了側面描寫,以魚的“空游無所依”來寫出水的清澈。
示例2:第②節作者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用“佁然不動”“俶爾遠逝”一靜一動來描寫譚中的魚。
【解析】6.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
7.C.句意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故選C。
8.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
9.本題考查文意理解。“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意思是“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分析可知作者“坐潭上”感覺“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原因是: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10.本題考查文言文描寫手法的角度賞析,賞析角度不唯一。
示例一:側面描寫。第②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直接寫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側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
示例二:動靜結合。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魚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由此轉為寫動。動靜結合的運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之清、魚之樂。
(八年級統考期末)閱讀《雖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5.用“/”對下列句子畫出句讀。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16.解釋詞語。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
17.翻譯句子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學習由哪兩個關鍵環節組成,這兩個環節各有什么作用?
19.課文最后引用《兌命》的一段話是否多余?
15.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16.味美 困惑
17.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18.學習由教和學兩個環節組成。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9.不多余,引用《兌命》中的言論,是對本文觀點的補充說明,進一步論證“教學相長”的道理,增強文章說服力。
(關注公眾號:一儒語文,文末點擊小紅心和大拇指,留言或分享學習群后私信我領取文言文完整電子版)
辛苦幫忙點個→“贊”、????→“推薦”,留言,領取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