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春雄
編者按:
在中國快消行業的發展歷程中,經銷商是市場擴張的先鋒,是品牌觸達終端的“毛細血管”。但今天,隨著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這個角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重塑。
過去,經銷商是商品流通鏈條中的“搬運工”和“壓貨池”,以渠道覆蓋和分銷能力為核心競爭力。在那個時代,“誰掌握了渠道,誰就擁有了市場”。
但隨著供需結構的轉變,品牌不再是市場的主導者,「新需求 新供給」正在倒逼整個流通體系進行深層次的轉型。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商業新世界:
- 流量從品牌側遷移至終端側,消費者選擇更加自主化;
- 數字能力成為基礎設施,運營被數據驅動重構;
- 運營價值重于分銷價值,賦能終端生意成為核心競爭力;
- 經銷商正從“賣貨者”轉型為全鏈條運營與服務的提供者。
在這樣的變革背景下,“經銷商”這一傳統稱謂,已難以涵蓋其正在承擔的職責與價值。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區域商貿公司,正在主動完成從“經銷商”到“運營商”的角色躍遷。這不僅是職能的轉變,更是一場認知升級與組織重塑。
基于此,「新經銷」聯合鄭州大學教授、新營銷倡導者、場景營銷研究院副院長 劉春雄推出《商業新世界:經銷商走向運營商》系列內容。
在變量劇增的時代,我們相信,比資源更關鍵的是認知先行。我們希望這個系列,能為所有身處其中、思考未來的參與者,提供一套有價值的觀察視角與行動框架,幫助他們在新的商業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標題是不是危言聳聽?聳聽是肯定的,但不是危言。
近幾年,我曾做過多次預言。
比如,2022年,我與「新經銷」的陳思廷分別寫過《導購不死,商超不活:見證導購員的消亡》和《再見了,百萬導購》。
現在,凡是商超調改店,廠家導購都消失了。導購“干擾”消費者正常購物,已經成為賣場“中國式毒瘤”,當然應該消失。
2023年,我還預言了一線品牌代理權的失勢,寫了《大商正在放棄一線品牌》。最近調研市場,發現除勢能較強的一線品牌外,有些一線品牌在反復換經銷商,甚至出現找不到經銷商的現象。
2024年,我預言渠道客情的弱化,寫了《終端客情的弱化或消失》。客情壓貨正在傷害廠商,客情的價值從正向走向負向。
更早前,我預言了鋪貨率KPI的消亡,提出“鋪準率”的概念。現在臨期品比例這么高,能說與鋪貨率考核沒關系嗎?
預言,不是已經發生,而是即將發生。只要沒發生,就有人說危言聳聽。
我的預言,基本上發生在臨界點前。預言即發生。不是我有先見之明,而是我能觀察到趨勢的苗頭。
趨勢,代表不可逆轉;苗頭,代表開始的第一步。
經銷商已死,運營商上位。已經不是預言,而是已經開始的趨勢,只不過有人不愿承認罷了。再過幾年,目前典型的經銷商形態一定會消亡。
不信的話,等著瞧!
1998年,批發商即將消失時,我經歷過。與此同時,那個年代的推銷員也消失了。隨之崛起的是經銷商和業務員。
批發商與推銷員,經銷商與業務員,這是一組生態。因此,未來消失的不僅有經銷商,還有業務員。
批發商與推銷員,已經證明是時代的過客。經銷商與業務員,也將是時代的過客。
一個渠道物種消失了,但渠道商不會消失。肯定會有新的渠道物種誕生。
難道死了張屠夫,就得吃帶毛豬?
一定會有部分經銷商重生,也會有新商進來。所謂的轉型,往往不是舊商轉型,而是新商崛起。
經銷商的時代使命
1998年之前,批發商是干什么的?借助大批發市場的輻射優勢,向二三四級市場批發輻射。
批發商是坐商。客戶上門,開票裝貨。批發商最大的資源是品牌商代理權,最大的資產是倉庫,最多的人是裝卸工。
1998年之后,我們推動渠道下沉,推動從“坐商”向“行商”轉型。為了讓經銷商裝車送到店,我們花了不少力氣推廣。直到后來配送成為經銷商的標配,大家才以為配送是正常的。
有一年的“開年大課”,我講到經銷商未來將不再參與送貨。一個經銷商老板騰地站起來問:“不送貨的經銷商還是經銷商嗎?”
不要以為經銷商送貨是天然應該的。以前不送貨,現在送貨,未來可能又不送貨了。
正是深度分銷,讓經銷商擁有四大渠道職能,聚推廣、分銷、倉配、資金職能于一身。這是典型的小而全,在未來大而專的新型渠道商面前,沒有競爭力。
經銷商的時代使命,就是通過深度分銷,協助大型品牌商完成了全國化終端覆蓋,從而使中國多數快消品行業完成了集中化、寡頭化。
中國幅員廣闊,早期城鎮化率不高,缺乏大型渠道商和大型零售商,消費層級多元。深度分銷正是借助經銷商小型化(經銷商的規模比過去的批發商小得多),從而廠家能夠以“深度介入”的方式,完成對渠道的掌控。比如,鋪貨、壓貨等市場行為,在歐美等國家難以想象。
現在,經銷商的時代使命已經完成。
我們看看經銷商的一些標簽,小型化、小而全、“介入式”等,均非常態化的、能夠持久的商業行為。但在特定時代是有價值的,最大的價值就是廠家對渠道可控。
正因為經銷商的小型化,品牌商才能夠“深度介入式”地深入渠道全鏈,完成渠道掌控。這是有違廠商分工原理的,是畸形的渠道形態。
深度分銷在中國盛行20多年,影響太大,時間太長,以致不那么正常的渠道形態,大家反而認為正常不過了。
就像2024年開啟的胖東來調改一樣。20多年前,家樂福模式戰勝了沃爾瑪模式,把中國商超引入岐途,大家反而認為家樂福模式很正常。當下的商超困境,源于商超形態的畸形。胖東來調改,就是回歸商超的正常形態。現在才認識到家樂福的“賣貨架”模式不正常了。
其實,中國省會以上市場的經銷商已經“死了”。快消品行業龍頭企業,在省會以上城市,所謂的經銷商已經矮化為配送商,廠家訂單由公司業務員訪銷下單。隨著B2b的發展,城配職能也會交出去,剩下的只有拿錢進貨的融資職能,根本不參與渠道運營了。
經銷商職能被剝離
1998年之前的批發商,以省為單元,規模較大。現在的經銷商,以縣為基本單元,規模很小。只有少數是例外。
傳統經銷商的四大職能:推廣、訂單、配送、融資,集中在小型化經銷商身上。在任何時代,“小而全”的經濟上都不是好詞。但是,四大職能集成在小經銷商身上,管理協同反而比較方便,比如帶貨訪銷,目前在部分縣級城市仍然存在。
2014年開始的B2B熱潮,最初的目標就是“干掉經銷商”。但是,經銷商沒死,B2B反而死了。這給了部分經銷商錯誤的暗示,以為目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B2b不可怕。
B2B整盤端走沒干成,專職訂單和配送的區域B2b平臺這幾年反而很紅火,將成燎原之勢,極大地推動了經銷商職能的解體。
訂單、配送、融資,這些有規模效應的職能,正在從傳統經銷商剝離。
那么,四大職能,已經剝離三項,經銷商還能干什么?還能干多久呢?
B2b雖然是趨勢,但份額還只有10%左右。經銷商雖然未來堪憂,但至少幾年內沒有性命之憂。
經銷商崩盤的臨界點,就是B2b達到30%份額的時候。也許很短時間,經銷商面臨整體崩盤。所以,我說經銷商和崩盤與B2b的快速發展,正是同一個時間點。
經銷商之死,不是某一天,而是如同溫水煮青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等到經銷商無力自救時,會在某個時間段快速崩盤。
名正言順
經銷商替代了批發商,業務員替代了推銷員。那么,為什么不把經銷商稱為新型批發商,不把業務員稱為新型推銷員?
名稱的變化背后是職能變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
給一個新名字,承擔一個新職能。這是轉型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事。
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一個合適名字的出現,推動了一件事情的加快發展。
經銷商將死,正在出現四種新型渠道商。有些已經有公認的名稱,有些名稱待定。
第一,B2b平臺運營商
從B2B到B2b,經歷了10多年時間,大家已經接受了B2b的稱謂。B2b比B2B更準確。B2b平臺又分為訂單B2b、配送B2b。現在還有訂單配送一體化的B2b。未來配送B2b會成為規模更大的專業第三方服務商。
目前是B2b平臺運營商最難熬的時期。相信B2b是趨勢,但趨勢變現還有待時日。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供應商
在中國,這是商超調改后的新物種。在發達國家,這是傳統物種。
商超調改,將會產生三類供應鏈。
一是知名品牌商直供(F2b)。因為商超調改后,單一品牌的SKU大量縮減,但知名品牌仍然是商超的硬通貨,不可或缺。這是誕生國民大單品的絕好機會。
二是商超貼牌(b2M)。商超高性價比產品,將會從此產生。
三是大型供應商集中供貨(F2B2b)。歐美大型商超背后,都有5-10家供應商。中國商超調改后,也將誕生大型供應商。這是過去沒有的。
供應商這個名字是歐美國家通用,中國雖然是調改后才逐步誕生,大概率會用這個名字。
第三,品牌運營商
運營商承擔什么職能呢?主要是用戶運營、產品推廣。
推廣誰的產品?當然是品牌商的產品。所以,運營商特指品牌運營商。當然,也有品類運營商。這是同一品類集中運營的運營商,特別是長尾品類,在渠道擁有較低大的發言權。
從產品推廣角度講,不是新職能。但是,過去的推廣方法是有問題的,比如商超的導購,也可以認為是推廣。前幾年,我也用過推廣商這個概念,沒有引起大家的共鳴,我就放棄了。
品牌運營商,這是本文重點講的話題。廠家和經銷商,近幾年面臨比較大的問題,一是行業縮量,快消品行業整體縮量已經有10多年歷史了,仍然在縮量過程中;二是大家熟知的國際國內經營大環境問題;三是大家熟知的各類新零售侵蝕線下份額;四是商超調改將極大影響品牌商和經銷商的銷量。
前三方面已經是老問題,2025年商超調改速度加快,廠商一定要有增量應對之策。我認為應對之策應該包括兩方面:一是找到增量之源;二是找到增量動作。
增量之源,簡單又很難,就是推廣“三新一高”,即新品牌、新產品,新市場,高端產品。增量動作就是用戶運營,具體講就是bC一體化用戶運營。
以bC一體化運營動作,完成“三新一高”的推廣,這是繼深度分銷之后,更具中國特色的渠道模式。
無論是深入消費場景的用戶運營,還是借助終端的用戶運營,都要借助bC一體化模式。強調bC一體化,因為b端是觸達C端用戶的橋梁。運營用戶需要借助b端關系,而運營商恰恰有b端關系。
中國渠道的關系特征,一直是中國特色,也經常遭遇批判。正因為有這個特征,讓中國渠道擁有一個獨特的價值,用戶認知功能。
用戶運營,不是用戶銷售,而是用戶認知運營,或者說,認知、交易、關系三位一體的用戶運營。
正是中國渠道的用戶認知功能,使得中國渠道在深度分銷之后,還能夠有更重要的作用,即用戶運營。
用戶運營,就會誕生運營商。所以,運營商,將是繼經銷商之后,渠道最重要的角色。
有了用戶運營,就有了用戶認知;有了用戶認知,就有了用戶購買;有了用戶購買,才有零售商訂單;有了零售商訂單,才有產品配送;有了產品配送,才有融資需要。
從渠道職能的邏輯關系講:運營商→B2b訂單平臺→B2b配送平臺→融資平臺。
從重要性講,用戶運營是渠道的首要職能。
那么,誰在用戶運營上有優勢呢?當然是經銷商。深度分銷,建立了經銷商與終端的關系。而b端關系,正是bC一體化用戶運營的前提。
第四,托盤商
經銷商的融資功能,曾經是品牌商非常看重的。但是,現在有了專門的渠道鏈融資商。白酒行業近幾年壓庫嚴重。庫存壓力的形成和解決都是通過融資商。壓庫時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借助了融資商。現在為了緩解因為壓庫形成的價格倒掛壓力,還是通過融資商。省會以上城市的經銷商,廠家先拿回了訪銷職能,然后把配送交給B2b平臺,有的就是只有融資職能了。
上面講到,經銷商的職能被四大新型渠道商承擔了。B2b平臺商、供應商,這兩個詞匯已經被廣泛接受。托盤商(或融資商)是一個隱藏在背后的職能,曝光度不大。剩下一下渠道核心職能,運營商,如果得到廣泛承認,對推動經銷商轉型有很大好處。
學術命名與商業命名不同。學術命名需要精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準確。商業命名需要靈巧、形象,口語化。
個人感覺,B2b平臺運營商, 不一定符合口語化,現在叫B2b平臺,或者平臺商,就比較口語化。
品牌運營商,品類運營商,同樣不是口語化。我覺得品牌運營商,很可能簡化為運營商。至于品類運營商,只在專業分析體系里適用。
當然,商業概念的形成是一個互動過程。首先得符合商業趨勢,其次要有人提出,并且得到媒體的推動,最后是大眾接受。
經銷商已死
先給經銷商貼個標簽,畫個像。
經銷商就是通過完成深度分銷核心職能實現增量,并通過商品差價賺取利潤的渠道商。
這里,有三個核心概念:深度分銷、增量、差價。現在的經銷商還能做到嗎?
第一,先看看深度分銷。
一個完整的渠道鏈,包括廠家(F端),中間商(B端),零售商(b端),用戶(C端)。
批發商的商業邏輯是F2B。廠家對渠道的控制到B端為止。沒有分銷。
經銷商是深度分銷F2B2b。廠家對渠道的控制到b端為止。
自電商以來,渠道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
電商是借助平臺直銷F2P2C(廠家F-平臺P-用戶C)。不需要分銷。
商超直采是F2b。沒有分銷。
供應商是F2B2b。這是繞過經銷商的另一條分銷渠道。
B2b平臺商是F2P2b。這是與經銷商搶分銷飯碗的。
分銷角度看,無分銷的直達,或多渠道的分銷,份額越來越大。留給經銷商的分銷份額在減少。
第二,看增量。
早期,深度分銷就是增量。后期,買斷終端資源(如貨架、陳列)就是增量。
當上述兩種方法增量失效時,壓貨就變成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深度分銷已經沒有增量辦法了。
第三,看經銷商利潤。
2024年底和2025年初,看了部分一線市場,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部分知名大品牌竟然找不到經銷商。雖然我在多年前就預言過這個問題,但想不到竟然如此嚴重。過去,知名大品牌的經銷權是非常搶手的。
核心原因是,因為壓貨嚴重,價格倒掛,增量困難,經銷商通過商品價差賺取利潤已經非常困難。
經銷商過去也存在這種現象,但是,通過知名品牌帶動非知名品牌還是有綜合利潤可賺的,現在這種組合利潤模式很難行通了。
經銷商已死,是指經銷商這種渠道模式已經難以發揮早期曾經承擔的渠道職能,已經嚴重落后了,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時代呼喚品牌運營商
歷史的發展有其規律性,總是向前進的。
批發商把廠家的渠道觸點推進到B端,經銷商把廠家的渠道觸點推進到b端,那么,下一輪渠道的觸點應該在哪里?
觸達b端是分銷,觸達C端是動銷。
經銷商目前面臨的問題,恰恰就是分銷力量太大,動銷力量不足,形成終端壓庫。
這就如同上游開閘放水,下游阻隔不通,渠道堰塞湖,隨時有垮壩危險。
沒有增量的深度分銷,只能在相互競爭中加高競爭門檻,多敗俱傷。
解決方案就是觸達C端,用戶運營,即C端運營。
那么,誰來運營用戶?
廠家,經銷商,還是零售商?
廠家離用戶太遠,零售商自己當然在運營用戶(比如胖東來的自有品牌),但不是站在廠家角度運營用戶。以深度分銷為核心動作的經銷商愿意運營用戶嗎?
如果經銷商堅守深度分銷動作,就是面臨即將死亡的經銷商。
如果經銷商開始運營用戶,那么,他就不是經銷商,而是品牌運營商。
前面給經銷商的畫像是:經銷商就是通過完成深度分銷核心職能實現增量,并通過商品差價賺取利潤的渠道商。
那么,典型的品牌運營商畫像應該是:廠商一體(廠家和運營商一體),把bC兩端作為一體運營,通過推廣“三新一高”,獲得銷量增長,從廠家獲得用戶運營補貼。
目前是經銷商向運營商過渡階段,有些經銷商已經開始了用戶運營,并且獲得了增長。當然,推廣過程有廠家的費用支持。同時,作為經銷商也能夠賺取銷量差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