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這個名字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是個響當當?shù)拇嬖凇?/p>
她是孫中山的妻子,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備受尊敬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一提起她,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她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但很少有人會把她和“錢”聯(lián)系起來。
其實,宋慶齡這一生跟金錢的關(guān)系還真有點意思——她小時候壓根兒不用為錢發(fā)愁,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可到了晚年,卻頭一回為錢操起了心。
小時候:家里有錢,啥都不愁
1893年宋慶齡出生在上海,家里條件那叫一個好。她的老爸宋耀如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既是傳教士又是企業(yè)家,在那個年代算得上上海灘的“成功人士”。
宋耀如早年在美國讀書,后來回國做生意,搞印刷、賣圣經(jīng),還涉足其他買賣,賺了不少錢。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也不是普通人,出身上海的名門望族,家里底子厚實。所以,宋家在當時絕對是上海有頭有臉的富戶。
宋慶齡打小就沒缺過啥。家里住的是大宅子,有仆人伺候著,吃穿用度都是頂好的。她7歲就進了上海中西女塾,這學校在當時可是貴族小姐的首選,學費高得嚇人,但對宋家來說根本不算事兒。
家里經(jīng)濟寬裕,宋慶齡和兄弟姐妹們從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她姐姐宋靄齡后來嫁給了孔祥熙,弟弟宋子文成了國民政府的財政大員,這些都離不開宋家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到了1907年,14歲的宋慶齡被送去美國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的一所私立學校學外語,后來考進了佐治亞州的衛(wèi)斯理安學院,讀的是文學系。
這留學可不是隨便誰都能去的,學費、生活費加起來一年得好幾百美元,那時候的美元值錢得很。宋家硬是供得起,宋慶齡在美國過得一點兒不差。
她在那兒讀書、交朋友、參加活動,生活無憂無慮,完全不用操心錢從哪兒來。1913年,她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回國的時候才20歲,年輕又有文化,家里條件還好,妥妥的人生贏家。
嫁給孫中山:錢不重要,革命第一
1915年,宋慶齡22歲,在日本東京跟孫中山結(jié)了婚。這段婚姻在當時挺轟動的,畢竟孫中山比她大27歲,還是個有家室的人。但宋慶齡看中的不是錢,而是孫中山的革命理想。她從小受父親影響,對國家大事有自己的想法,嫁給孫中山是奔著共同奮斗去的。
孫中山是個革命家,日子過得可不像宋家那么安穩(wěn)。他常年東奔西跑,經(jīng)費靠捐款和支持者湊,經(jīng)濟狀況時好時壞。宋慶齡嫁過去之后,生活一下子從富家小姐的舒適圈變成了顛沛流離。
她跟著孫中山到處跑,今天在廣州,明天在上海,后天可能又去了日本,住的地方經(jīng)常是臨時湊合的。但宋慶齡從沒抱怨過錢少。她把心思全放在了革命上,幫孫中山寫文件、傳信件、籌資金,忙得不亦樂乎。
比如1922年,陳炯明叛變,炮轟廣州總統(tǒng)府,孫中山差點兒沒命。宋慶齡冒著槍林彈雨保護丈夫,自己差點兒受了傷。這樣的日子,錢多錢少對她來說壓根兒不重要。
她心里裝的是大事,物質(zhì)生活反倒成了次要的。結(jié)婚這些年,她從沒為錢發(fā)過愁,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她壓根兒沒把錢當回事兒。
孫中山去世后:經(jīng)濟拮據(jù)但不屈服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宋慶齡才32歲。從那以后,她成了“孫夫人”,扛起了孫中山的革命旗幟,繼續(xù)為中國的事業(yè)奔走。她拒絕了國民黨的特權(quán)和資助,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這也意味著她的經(jīng)濟來源變得不穩(wěn)定。
那時候,宋慶齡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的工作和一些朋友的捐助。她在上海租房子住,日子過得挺簡樸。1930年代,她積極投身抗日運動,1938年在香港創(chuàng)立了“保衛(wèi)中國同盟”,專門為抗戰(zhàn)籌錢籌物資。她自己沒啥收入,卻把精力都花在給國家找錢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她當上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還擔任過全國婦聯(lián)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wù)。但這些職位聽起來威風,實際上工資不高,生活開銷全靠自己撐著。
宋慶齡的經(jīng)濟狀況不算好,但她從沒向誰伸手要過錢。她性格倔強,不愿意靠別人,哪怕日子緊巴巴的,也硬是咬牙挺著。她把孫中山留下的精神財富看得比什么都重,金錢在她眼里從來不是衡量價值的標準。
晚年:頭一回為錢發(fā)愁
到了1970年代,宋慶齡已經(jīng)80多歲了,身體也不如以前。她的經(jīng)濟狀況變得更艱難,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為錢操心。上海的房子需要修繕,醫(yī)療費一年比一年高,她還收養(yǎng)了兩個女孩,供她們上學、生活,這些開銷加起來可不是小數(shù)目。
宋慶齡晚年住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寓所,這房子是1948年她從國民黨手里收回來的,算是她和孫中山的舊居。但房子年久失修,修起來得花不少錢。
她身邊有工作人員和仆人,工資得她自己掏。加上她年紀大了,病多,醫(yī)藥費也是一大筆開銷。據(jù)說她有時候得靠賣點兒個人物品來補貼家用,比如舊衣服、皮包什么的。
她晚年想起50年前在美國留學時,曾經(jīng)在國際銀行存了500美元。這錢擱現(xiàn)在不算啥,但在1970年代還是有點分量的。
她托人去查能不能取出來應(yīng)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時間太久,證明文件早沒了,銀行不認賬,這事兒也就黃了。這500美元沒取到,她只能另想辦法。
宋慶齡的經(jīng)濟困境后來傳到了中央領(lǐng)導(dǎo)耳朵里。葉劍英聽說后特別不高興,覺得這么一位為國奉獻一輩子的老人不該為錢發(fā)愁。他親自批示,從國庫撥了4萬元給她。
這筆錢在當時可不算少,差不多能讓她后半輩子過得寬裕點兒。有了這筆撥款,宋慶齡晚年的日子才算穩(wěn)定下來。
回過頭來看,宋慶齡這一生跟錢的關(guān)系挺有意思。她小時候家里有錢,從沒缺過啥;嫁給孫中山后,錢少但她不在乎;孫中山去世后,她經(jīng)濟拮據(jù)但硬挺著;到了晚年,才頭一回為錢操心。
她不是沒見過錢,也不是不會用錢,而是壓根兒沒把錢看得太重。她的心思都在革命和國家大事上,物質(zhì)生活對她來說只是個工具。
但現(xiàn)實就是現(xiàn)實,人活在世上總得吃飯、看病、住房子。宋慶齡晚年的經(jīng)濟壓力,其實也反映出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一面。她不是神,她也會為柴米油鹽發(fā)愁。
只是跟別人不同的是,她操心的同時,依然保持著那份淡泊和尊嚴。她沒向誰低過頭,也沒因為缺錢就放棄原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