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三到,老輩人說這天有點“特別”。民間傳它是“楊公忌日”,還屬黃歷“收日”,有“兇日”說法。
但咱農民更該操心的,是這天天氣咋影響地里莊稼。農諺講“六月初三晴,山筱盡枯零”,大晴天可不是好兆頭。太陽毒得很,地里水分跑太快,玉米葉子要打蔫,大豆苗也扛不住。
持續干下去,土坷垃裂開縫,新種的紅薯苗得旱死,果樹掛的幼果要掉。要是初三傍晚落了雨,也別忙著高興,“晚下七十二暴到過年”。天天下雨不停歇,水稻田里要積水,根系泡爛苗發黃,麥穗還易生芽。
玉米地澇得慌,根部缺氧長不旺,蚜蟲、紅蜘蛛借著潮氣到處爬。
山區老鄉注意,連陰雨可能引發滑坡,地頭的排水溝得提前挖深。
平原種大棚的,趕緊檢查棚頂,別讓雨水壓塌架子,通風口要留好防悶苗。
湖區種蓮藕的,水位漲了要排澇,浮萍太多得打撈,別讓荷葉缺了陽光。老輩人看天有經驗,比如“早上烏云曬破頭,傍晚烏云水溜溜”,觀云識雨有一套。
但咱也得結合氣象預報,手機上多看看未來十天的降水趨勢。
晴天咋辦?
澆地要趁早晚,別在大日頭下灌,免得傷了莊稼根。噴灌滴灌省水又管用,沒設備的挑水澆,先保幼苗和掛果的作物。
雨天咋防?提前清溝渠,讓地里不積水,低洼地塊趕緊搭起排水泵。
玉米、大豆葉子上的病害,趁雨停趕緊噴藥,別等病菌蔓延開。
有人擔心“兇日”動土不吉利,其實咱干活看的是莊稼需求,別被老說法困住。該澆水施肥就動手,地里的活計耽誤不得,收成好了比啥都強。
不同縣鄉情況不一樣,山區防旱澇,平原防病害,湖區防水位,各有重點。比如咱隔壁縣,去年六月初三后干旱,提前打井抽水的農戶,玉米畝產多了兩三百斤。
這說明,老傳統里的天氣警示能參考,科學防災才是硬道理。
我個人覺得,老輩傳下來的農諺是經驗積累,咱得取其精華,結合現在的法子。接下來幾天,大家多留意天氣預報,該準備防曬網的準備,該檢修水泵的檢修。不管晴天雨天,提前把防災措施做到位,莊稼才能少受災,秋天多打糧。
現在該干啥?列個清單:明天先查自家地頭溝渠通不通,后天看看秧苗有沒有黃葉,有問題及時找村里的農技員。記住,咱種地靠的是雙手和腦子,把天氣影響降到最低,就是最好的“破忌”法子。
關注網易號,后續還有更多實時天氣農事提醒,幫咱田間管理少走彎路。莊稼跟著節氣走,日子跟著實誠過,提前防災保豐收,比啥忌諱都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