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港股創新藥市場再掀波瀾——繼核藥龍頭先通醫藥遞交上市申請后,專注于多肽領域的CRDMO企業泰德醫藥于6月20日正式開啟招股,預計6月30日登陸港交所主板。
這家全球第三大多肽CRDMO企業的IPO進程,不僅標志著中國醫藥外包產業在細分領域的突破,更折射出多肽藥物黃金賽道的資本熱度。
全球第三的商業版圖
2001年成立于杭州的中肽生化,如今已蛻變成為泰德醫藥的核心業務載體。這家總部位于中國、國際總部設在美國的CRDMO企業,用二十余年時間構建起覆蓋藥物發現到商業化生產的全周期服務能力。截至2024年底,其項目管線中包含1217個進行中的CRO項目及332個CDMO項目,其中13個已進入商業生產階段,展現出從實驗室研發到規模化生產的完整轉化能力。
從市場地位來看,按2023年源于多肽的收入計算,泰德醫藥以0.48億美元營收占據全球1.5%市場份額,位列專注于多肽的CRDMO企業第三。盡管與瑞士兩大龍頭企業Lonza(龍沙)和Bachem(巴亨)存在差距,但其增速卻展現出后來者的潛力——2024年上半年來自美國的收入同比大增166.03%,達1.22億元,中國內地收入也實現45.53%的增長至5662.4萬元。這種“雙主場”增長態勢,印證了其國際化布局的初步成效。
在技術平臺建設上,泰德醫藥構建起兩大特色技術體系:PeptiConjuX平臺專注于多肽偶聯藥物(PDC)的開發,而PeptiNuclide LinkTech平臺則聚焦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的合成。截至2023年底,這兩大平臺已成功合成約1900種多肽前體分子,為創新藥研發提供了豐富的“分子積木”。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在GLP-1藥物領域的布局——9個在研項目覆蓋從早期發現到臨床前研究的不同階段,而GLP-1類藥物正是當前多肽市場最炙手可熱的細分領域。
財務表現呈現出穩健增長的特征。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為3.5億元、3.3億元及4.4億元,毛利對應2.0億元、1.8億元及2.5億元,毛利率穩定在53.5%~57.3%的區間,顯示出CRDMO模式的高附加值特性。同期純利分別為5398萬元、4890萬元及5917萬元,盡管凈利率略有下滑(從15.4%降至13.4%),但在創新藥投融資整體趨緩的背景下,這樣的盈利表現已屬難得。
此次IPO引入的基石投資者預計認購約1000萬美元,而募集的4.11億港元凈額中,76.4%將用于中美兩地新生產設施建設。其中美國基地的落地不僅能貼近北美客戶群,更有望突破歐美市場的技術壁壘——這與瑞士龍頭企業通過地緣優勢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的路徑頗為相似,顯示出泰德醫藥的全球化野心。
千億賽道的黃金驅動力
泰德醫藥所處的多肽CRDMO賽道,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全球多肽類藥物市場規模已從2018年的607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895億美元,預計2032年將攀升至261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14.3%。而這一增長的核心引擎,正是當下席卷全球的GLP-1類藥物熱潮。
2024年全球GLP-1市場規模突破500億美元,其中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單藥銷售額達293億美元,其減重適應癥版本更以84.5億美元銷售額同比激增86%。這種“現象級”藥物的爆發,不僅帶動了整個多肽藥物市場的擴容,更讓CRDMO企業迎來量價齊升的機遇——2023年GLP-1藥品已占全球多肽市場43.5%份額,預計2032年這一比例將升至49.7%,對應的CRDMO需求也水漲船高。
多肽藥物的獨特優勢正在重塑藥物研發格局。與小分子化藥相比,多肽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選擇性;相較于蛋白類藥物,其又具備穩定性好、生產成本低的特點。這種“中間態”分子特性,使其在代謝疾病、腫瘤治療等領域展現出獨特價值。
在診療一體化趨勢下,多肽偶聯藥物(PDC)和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等創新形態正在崛起。PDC通過將細胞毒性載荷與多肽靶向載體結合,實現對腫瘤細胞的精準打擊;RDC則借助放射性核素的靶向輻射能力,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診療中開辟新路徑。泰德醫藥的PeptiConjuX和PeptiNuclide LinkTech平臺,正是瞄準這兩大前沿領域——前者已應用于多個腫瘤治療項目,后者則與核藥企業合作開發診斷-治療一體化方案,這種前瞻性布局讓其在多肽創新劑型浪潮中占據先機。
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尤為可觀。2019—2023年,中國多肽藥物市場規模從540億元增至596億元,看似低于全球水平,但2032年預計將達到251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飆升至17.3%。這種“前緩后急”的增長曲線,反映出中國多肽產業正從仿制藥主導轉向創新驅動——隨著恒瑞醫藥、科倫藥業等企業在多肽創新藥領域的突破,本土CRDMO企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機遇。
全球化競爭的突圍路徑
在瑞士兩大巨頭Lonza和Bachem占據全球23.8%市場份額的格局下,泰德醫藥作為中國企業要實現突圍,必須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其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看,三條清晰的發展路徑正在形成:
技術平臺的縱深突破是首要策略。公司在GLP-1類藥物開發上已積累9個項目,覆蓋從氨基酸序列優化到制劑開發的全流程。在PDC領域,PeptiConjuX平臺已實現多輪迭代,最新一代技術可將多肽與細胞毒載荷的偶聯位點控制在特定位置,顯著提高藥物的靶向性和安全性。
產能布局的全球化是突破地緣壁壘的關鍵。此次IPO募集資金的76.4%將用于中美兩地新生產基地建設,其中美國工廠選址波士頓生物醫藥園區,旨在貼近輝瑞、禮來等跨國藥企的研發中心,縮短溝通半徑并滿足歐美客戶對本地化生產的偏好。而中國新增產能則聚焦高難度多肽的規模化生產——無錫基地已建成12條符合FDA和EMA標準的生產線,其中一條500升規模的多肽合成線為亞洲最大,可滿足商業化生產階段的大規模需求。這種“雙主場”布局,既降低了國際物流成本,又能靈活應對不同地區的法規要求。
在競爭策略上,泰德醫藥采取了“細分領域聚焦+前沿技術卡位”的戰術。與瑞士龍頭全面布局不同,其專注于多肽及寡核苷酸(TIDES)領域,并在GLP-1、PDC、RDC等細分賽道集中資源。這種專業化策略使其在某些特定技術上實現超越——如在tau蛋白PET示蹤劑的多肽合成環節,其純度達到99.5%以上,超過行業普遍的98%標準。
結語
當諾華的Lutathera在核藥領域創造銷售奇跡時,當司美格魯肽重新定義代謝疾病治療時,多肽藥物正在開啟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泰德醫藥的IPO,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資本journey,更是中國多肽CRDMO產業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引領”轉型的縮影。
在全球多肽市場向2600億美元規模邁進的征程中,在GLP-1、PDC、RDC等創新劑型層出不窮的浪潮里,這家來自杭州的企業能否突破瑞士雙雄的壟斷,能否在千億賽道中構建起屬于中國的CRDMO品牌,或許要取決于其能否回答三個問題:技術平臺的迭代速度能否跟上創新藥研發節奏?全球化產能布局能否真正贏得國際客戶信任?中國工程師紅利與創新藥生態的結合能否產生化學反應?
6月30日的港交所鐘聲,將是答案的第一個注腳。而更長遠的故事,將寫在多肽藥物改變人類健康的歷史進程中——這既是泰德醫藥的機遇,也是中國醫藥外包產業的使命。
參考資料:
1.泰德醫藥港交所聆訊文件,2025年6月
2.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多肽類藥物市場報告》,2024年
3.中信建投證券《多肽CDMO行業深度研究》,2023年
聲明:本內容僅用作醫藥行業信息傳播,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藥智網立場。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