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包攬把持”,為的是讓他(指曾國藩)“恢廓宏遠”的計劃能夠成功。他是湖北巡撫,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只是把湖北搞好,而是要平定東南,這就得有一個很大的計劃。
胡林翼在后來——過了兩年之后——跟曾國藩等人定下一個四路進軍之策,就是在長江的南北兩岸,各安排兩支部隊出擊。
先是長江沿岸南邊北邊各一支往東出發;然后南邊再派一支,從湖南經過江西進入皖南,再取江蘇、浙江,把太平天國的后方奪去;在長江北岸,再派一支沿著湖北、河南的交界往東邊進發,肅清皖北,然后再到達江蘇。
當然中間是長江水道,就是水師的活動地帶。
這就是四路進兵之策。
(太平軍與湘勇在湖北鏖戰的場景)
要實現這個戰略,先得消除途中的障礙,先是長江南岸,九江你要拿下,不拿下九江,一是江面不通暢,二是整個江西乃至皖南就總是有后顧之憂。
長江北岸最大的障礙是安慶,安慶也在江邊,江面的下游你不搞定,安慶長江水面也不通暢,安徽省大部分地區也會受到安慶的輻射。你不搞定安慶,甚至沒有辦法圍攻南京。
后來湘軍的計劃實施基本上就是按照這個四路進兵的戰略來執行的。九江也拿下了,安慶也拿下了,之后李鴻章到了江蘇,左宗棠到了浙江,李續宜、唐訓方等人在皖北取得了好的戰績,讓太平軍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小,最終圍攻南京,打敗了太平軍。
也就是說,后來的湘軍征戰史,基本上就是按照胡林翼的計劃展開的。但是你能定一個大的計劃,你也有監督執行的能力,還能籌到很多錢,你還需要有能夠給你具體實施每一次戰役的優秀將領。
我們講過很多次,塔齊布是名將,羅澤南是名將,但是這兩人在這個“恢廓宏遠”的計劃中還沒有來得及展現他們的能力,就過早地死了,塔齊布是病死的,羅澤南是戰死的。
在這兩人之后,湘軍有一個年輕的將領出來支撐了危局,實現了四路進兵途中的第一次大勝利,他攻克了九江。在攻克九江后沒多久,他又渡江向北到了安徽,在安徽先經過一段勢如破竹的進程之后,因為孤軍深入,過分輕敵,也因為后援支持不夠,全軍覆沒。他創造了湘軍的一個高潮,但是旋即又讓湘軍陷入了一個低谷,這個人就是李續賓。
胡林翼喜歡給人戴高帽子,在湖北的時候他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是李續賓,一個是多隆阿。他稱李續賓為“圣人”,稱多隆阿為“八旗圣人”。被他稱為圣人的就這么兩位,這是同一陣營的評價。
來自敵對陣營太平天國的名將英王陳玉成,曾經這樣講過,他說,我跟清軍交戰這么多年,真正讓我覺得勢均力敵,讓我可以佩服的人,也就這么三位,第一位是李續賓,第二位李孟群,第三位鮑超。
這三位呢,李續賓的軍隊被陳玉成攻潰,李續賓因此自殺;李孟群更慘,被活捉;只有鮑超挺到了最后,他看到了陳玉成的敗亡。
不論是同一陣營還是敵對陣營,對李續賓的評價都很高,但他又是湘軍一個巨大的悲劇主角,所以我們在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李續賓的生平、戰績、性情和他的結局。
李續賓是湘鄉人,他的家庭用我們今天的話講,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貢生,家里比較有錢,喜歡舞文弄墨,樂善好施。李續賓家里有五兄弟,他排行第四,他三位兄長基本上都從事商業,這可能就讓他的家更有錢。他和弟弟李續宜都是湘軍的將領。
李續賓還不滿周歲就能下地走路。后人給他寫傳記,就恭維他說,很早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出李將軍有龍行虎步的氣概。這是一頂高帽子??!李續賓雖然后來沒有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進士,但是,他入學比較早,五歲就在家塾里啟蒙。他家的家塾叫作“將就書屋”,將就,得過且過。
他讀書的成績雖然不算怎么好,但是他讀的是有用的書,他讀書有自己的方法,至少他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對于將來他的作戰是有很大幫助的。
十歲的李續賓,身高就跟成年人差不多,當然這個成年人是講晚清湘鄉那邊的成年人,個子不會特別高。他后來在湘軍將領里面,算身高比較高的,身形也比較魁梧,加上他這個戰績比較優秀,所以就有些傳言。
有一次,一個官員到北京,咸豐皇帝召見他,談完正事,就問他,說這個李續賓很厲害,現在戰事正緊,我還沒辦法讓他到北京來見我,聽說他身高九尺,是不是有這么一回事?
清代一尺相當于現在的三十二厘米,九尺那就太嚇人了,所以這肯定是傳言之誤。但是能夠傳成這樣,可見他的身形還是很高大的。他十一歲背東西,就能負重一百斤,那個時候一百斤呢,相當于今天的六十公斤,一百二十斤。
一個十一歲的小孩,能背一百二十斤,可見他確實天賦異稟,從小身體就特別好,是一個將才,至少體格上是一塊好材料。
他少年時代的興趣,都跟武學有關,十三歲就學騎馬。我們知道在湖南這種丘陵地區,不要說一般人,就是在軍隊里,騎馬騎得好的都少。第一個是馬比較少,第二個呢,南方本地這些馬,馬種也不太好,估計就像現在公園里那些馬,騎著就只能溜達,要真正用來上戰場,或者去打獵,都不太合適。
但是李續賓,因為他是中產階級家庭,所以家里養了馬,而且是好馬。他十三歲學騎馬,一直到四十歲,就這么一直騎下來,騎術很精湛。后來曾國藩、胡林翼營中只要有了好馬,都要請李續賓看一看,做一個鑒定,包括有時候自己的坐騎不太好,也會請李續賓選馬送過來。
十五歲時李續賓又學射箭,這是因為他的一個同學喜歡射箭,他覺得有興趣,也去學,很專注。人家用羽毛在他的眼前舞來舞去、拂來拂去,他眼皮都不眨一下。
到了二十一歲,他學著打獵,自此以后幾乎每年冬季都要出去打獵,據說總是所獲甚多。會射箭,會騎馬,去打獵的話,那自然比一般的人要強一點。
接下來二十幾歲時,他又學醫術。中國古代很多讀書人都會一點醫術,都喜歡看一些醫書,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為了父母。當父母年老之后,他們覺得身為人子要懂一點醫術,即便達不到給父母開藥的水平,至少一般的醫生來開藥,能稍微看懂一點,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這是中國古代讀書人讀醫書的一個傳統,李續賓也遵循這個傳統。
他讀了醫書,后來帶兵,八年中他的部隊從來沒有發生過瘟疫。在那個時候,作戰部隊里面發生瘟疫是很常見的,像湘軍巨頭曾國荃、鮑超的軍隊都發生過大規模的瘟疫,病死的人有的時候達到一支部隊的三分之一,幾乎讓那支部隊失去了戰斗力。
太平天國的部隊也發生過很嚴重的瘟疫。當然那時候發生瘟疫,主要是跟戰爭太慘烈有關,死的人太多,衛生條件也不夠好,流行病流行開來,就引發了瘟疫。
但是李續賓呢,醫術還可以,平時也很細心,注意調養士兵的身體,所以他的軍中沒有發生過瘟疫。
二十五歲那年,他又學習繪制地圖,畫了幾百幅。那個時候,他畫地圖,也沒有具體的目標,因為他真出來帶兵,也是幾年之后的事了,當時他也沒迫切需要,可能就是一種興趣愛好。
他畫的地圖很精準,曾國藩曾經看過他的地圖,說我手上這些官書,從紫禁城里面拿出來的地圖,都沒有你這個精準,沒有你這個方便??梢娝诘乩韺W上的造詣也比較高,這一點跟左宗棠有些像。
但是他做所有的這一切,并沒有想到是為將來去當兵去作戰而準備。他很多的時候還是希望能夠去考試,考出一個好成績,入一個學,中一個舉,再來一個進士就更好了。
但是他一直這么讀啊,讀到三十多歲,考試成績還是不夠好,就有點灰心。因為走仕途要讀書好,要考試好,仕途看來是無望了,他就盡力發展自己的個人興趣,射箭、騎馬、打獵、畫地圖,還買了四十畝地,帶著兩個兒子、三個用人耕種這些地。
同時呢,開了一個魚塘,另外還種植一些蔬菜、桑麻,他準備用這種方式來了此一生。
可是那個時代呢,不能讓他這么安閑。首先在湘鄉、邵陽交界的地方,各種性質的小股武裝很多,經常騷擾來往的行人,所以湘鄉本地就組織團練,這還是道光二十幾年。他家因為比較有錢,又有一定地位,這地方上要辦什么事情,他父親也熱心,所以肯定就參與到團練里面來了。
他父親出錢,李續賓一身好武藝,正好可以去磨煉一下,他就參與了團練,捕殺了不少所謂的“土匪”。
在太平軍興起之后,團練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湘鄉就更重要了。至于他和羅澤南、王錱怎么舉辦團練,之前已經講過了,在此就不多講。
我們看李續賓三十多歲,也就是他真正出來帶兵之前的人生,說他是一個書生不過分,說他出來之后是書生帶兵也說得通,但是,他不是湘軍里面比較常見的,像劉蓉、李元度那樣的書生,那些不僅僅是書生,還是很有學問的學者、文學家。湘軍里面這種書生,真正帶兵去近距離跟敵人作戰,幾乎都是失敗的。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是書生,他們也帶兵,但是他們更多的是統帥身份,具體作戰不是他們自己,他們作戰的成績也不好,經常為此鬧情緒自殺。
湘軍里面真正能夠支撐起這么一個龐大有力的軍事組織的,是李續賓、塔齊布這樣的將才。李續賓、羅澤南這些還讀過書,像塔齊布、鮑超那種就完全不認字,根本不能叫書生。
(描繪李續賓進攻三河的畫作)
但是李續賓是很底層,甚至成績很差的書生,因為書生也要有一個資格,他并沒有這個資格,他只是愛好讀書而已。我們看他三十歲以前練的都是武學,都是跟行兵作戰有關系的東西。如果說他三十年就是天天在家讀書,不進行體育鍛煉,不操練這些科目,一出山就能帶一支軍隊,就能經常打勝仗,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說湘軍是書生帶兵,也不要濫用這個詞,至少在基層,在一線,書生帶兵的成績是不怎么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