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目光轉到明清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撫順之戰。撫順之戰,李永芳抵敵不過,最終被迫投降,和其一起投降的還有其中軍趙一鶴和大約600名明軍士兵,而到了薩爾滸之戰后,李永芳作為后金政權中的漢軍將領之首,收集了更多的無處可逃的明軍敗兵,大約有上萬人,這一批人成為了為后金政權效力的第一批漢軍,也就是后來八旗漢軍的前身。
乾隆時期的清軍騎兵。
按照滿文老檔的說法,當時努爾哈赤的安排是這樣的“俾自撫順城來降之千戶,未分其父子、兄弟,未離其夫婦。因戰事而失散之兄弟、父子、夫婦、親戚、家奴及一應器物,盡查還之。此外,再給以馬、牛、奴仆、衣服、被褥、糧食等。又給牛一千頭,以供食用。每戶分給大母豬二口、犬四條、鴨五只、雞十只,以供飼養,并給予器皿等一應物件。仍依明制,設大小官員,著交其原主游擊李永芳管轄”。
清軍騎兵。
這里的記載應該是沒錯的,當然了被交給李永芳按照明朝原制度管轄的遼東漢人居民,僅限于撫順投降的這1000戶,后來又有記錄“前往鎮江之汗婿烏爾古岱副將及撫順副將李永芳,招降該路,悉令薙髮,拒降者殺之,俘其妻孥千人,於二十五日攜歸。汗聞之,選出漢民三百,賜予都堂總兵官以下游擊以上各官。其六百俘虜,賜予隨行軍士。擢阿巴泰阿哥為一等都堂,湯古岱阿哥為三等總兵官”從這里就能看出后金對于俘虜的安排,這些俘虜大多數都會被分給參戰的后金軍,將領和士兵都有份。咱們在之前引用過一條皇太極時期的史料“七月初一日。汗命滿洲各戶有漢人男丁者,每十人授甲一副,共一千五百八十戶,交付漢軍額真馬總兵官、石總兵官,分補舊甲喇之缺額者”也可見這些遭到俘虜的遼東漢民或者明軍官兵的最終去向。
明甲明軍。
其實到皇太極時期這些問題依舊存在,就比如在崇德三年元月都察院承政祖可法、張存仁曾經上書皇太極,要求允許被俘虜者考試“今觀禮部諭令生儒應試,滿洲、蒙古、漢人家仆,皆不準考試。此拘于會典中禁止娼妓之子,演戲人奴仆之例耳。今各家奴仆,皆自四方俘獲之人,其中豈無真才耶?況金、元二代,俘獲儒生,咸令換出,后得其效,垂之史冊,傳為盛事?;噬锨翱迫∈?,有奴仆中試者,即行換出,令名遠揚。今更此制,皇上圣意,或恐多費一番更張耳。臣等竊恩,家奴準其與試,分定奴仆中額若干名,良家子弟中額若干名,奴仆中額取十名,若其十人果為真才,何惜以十人換出?若蒙圣汗恩準施行,則真才不致掩沒,國家亦得實用矣。愿圣汗思之”。
清軍騎兵。
皇太極的回復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看,首先祖、張二人要求“奴仆中額取十名,若其十人果為真才,何惜以十人換出”如果家奴有十人考中,那就要用十個人將其換出,皇太極批駁了這一點“其無罪之人,執而替人為奴,豈不可憐耶?”咱們在這表揚一下皇太極但也到此為止了。
明軍將領的盔甲。
實際上在這個問題上,兩方所講的重點都不一樣。先說張存仁、祖可法的實際想法,他們表面上說的是“滿洲、蒙古、漢人家仆,皆不準考試。此拘于會典中禁止娼妓之子,演戲人奴仆之例耳。今各家奴仆,皆自四方俘獲之人,其中豈無真才耶?”但是后面又說“況金、元二代,俘獲儒生,咸令換出,后得其效,垂之史冊,傳為盛事?;噬锨翱迫∈?,有奴仆中試者,即行換出,令名遠揚”實際是想為誰說幾句話,一目了然,而皇太極很明顯也看出了這兩個人的小心思“爾等唯知愛惜漢儒,而未知愛惜滿洲兵士,有功之人及替人為奴之人也”。
清代玉璧。
“前得遼東后,其地之民,當殺者誅戳二、三次,愿為奴者收之為奴。朕念良民,在平常人家為奴者甚多,顯貴之人,為庸俗之輩役使,殊為可憫。故命諸王府以下,及于民戶,有以良民為奴者,俱著察出,編為民戶。又 兩三次考試,將稍通文義者,借此拔為儒生。今在滿洲家者,非先時濫行占取者可比。”這是一段信息量比較大的話。首先,皇太極自稱曾經讓一些滿洲貴族家中的農奴成為民戶,又在其中考察人才;其二,皇太極講出了一句話“今在滿洲家者,非先時濫行占取者可比”先不論這句話的時間點,就是后金崇德三年,后金國內的實際情況怎么樣,但是皇太極至少承認了之前,滿洲貴族曾經有過“濫行占取”。
明軍騎兵。
后面的話就很難聽了“今在滿洲家者,非先時濫行占取者可比。皆系舍身攻城所獲,諒間有一二生員耳。其俘獲之人中,或有兵士死戰,以命換取者有之,或因陣亡而折賞者亦有之。又攻戰皮島時,滿洲官兵,效力死戰,而漢人官兵,猶如賓客,坐視不顧”這里實際上就是在說漢兵在戰斗中摸魚,如八旗通志所言“武英郡王阿濟格征明皮島,防領巴雅爾圖等統兵先入敵陣,礪與副將高鴻中所部水師停泊觀望,致前隊失利下法司議罪,應褫職論死籍沒,上以礪與鴻中并有歸順功命免死”漢軍在攻打皮島的戰斗中確實出現了摸魚現象。
金代玉器。
但是呢,有些問題咱還是得給出一些理論上的反例,比如一些明方的記錄,雖然說這不是皮島戰役中的例子,明方記錄后金軍攻打蔡家樓臺“又有披紅甲奴眾約四、五百騎,用刀背亂打前賊, 命其狠攻,以致垛口漸被擊倒。又見炮熱,隨用水洗,并盛藥布袋,亦即填入”這段摘自明代史料的話我覺得不用我過多解釋。
盔甲。
話扯遠了,咱們繼續說回皇太極這句話,皇太極的話大致意思就是:滿洲八旗兵拼死作戰,戰后分來的農奴,憑什么你張存仁、祖可法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你就給人家換出去了,而且被換進來的人你考慮過嗎?“又攻戰皮島時,滿洲官兵,效力死戰,而漢人官兵,猶如賓客,坐視不顧。此等所得之人,或陣亡而賞給,或死戰擒獲者。今無故奪之,朕一則念及陣亡有功之人,再則念及兵士之死戰所得。即以他人換出,則所補者獨非人平?其無罪之人,執而替人為奴,豈不可憐耶?爾等唯 知愛惜漢儒,而未知愛惜滿洲兵士,有功之人及替人為奴之人也”
省流版:皇太極不同意
在看努爾哈赤時代的一些記載“由八貝勒莊屯之漢人起凡入諸申家之人,皆執之,照例甄別之”。
盔甲。
“一莊編設男丁十三人,牛七頭。莊頭兄弟計入十三男丁之數內。將莊頭帶來沈陽,陪住於牛錄額真之家,二莊頭之家住於一處。有事,則令二莊頭輪番值班前往催辦,諸申勿管之。莊頭之名、莊內十二男丁之名及牛、驢毛色皆繕清單,交該屯章京,然後由前往之大臣造冊帶來”所以可知,后金政權內部存在兩種漢民,一種是在滿洲貴族所占土地之內為其耕作之人,另外一種則是所謂的“民戶”。
八旗漢軍。
民戶則有充當漢軍之義務,如佟養性在皇太極時期在談論后金軍火器的時候曾經說過“再思我國中各項漢人尚多,人人俱是皇上赤子,個個俱當出力報效。若果從公查出,照例編兵,派定火器,演成一股,有事出門,全拿火器,大張軍威,無事歸農,各安生理,一則不廢民業,一則又添兵勢。如此一行,敵國聲聞,自然膽落,無堅不破,無城不取也。伏乞上裁”這里,佟養性說得很明白了“有事出門,無事歸農”所以這就是什么?這就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所以再次強調:在這種制度之下,后金漢軍以及后來入關之前的八旗漢軍不存在所謂的軍餉。而這一部分所謂的民戶,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落入滿洲貴族的控制之下“(努爾哈赤說)倘漢人仍由漢官管束,則因其習而貪財誤國。今將河東漢人之男相數目全部點清,其分給諸申官員之人,可令諸申官員管之。凡不愿在漢官之下,而愿(意)來依附於諸申(指 女真人)者,聽任之”。
盔甲。
另外就是我在之前所說的“為滿洲貴族所占土地耕種之人”這部分其實也有可能成為后金軍隊的一部分,比如后金天聰七年“七月初一日,汗(指皇太極)命滿洲各戶有漢人男丁者,每十人授甲一副,共一千五百八十戶,交付漢軍額真馬總兵官、石總兵官,分補舊甲喇之缺額者”。
明軍騎兵。
但是無論哪一類漢軍部隊,其實都得不到滿洲貴族的信任,即使是最早投降的明游擊李永芳都是如此,努爾哈赤曾經怒斥李永芳“李永芳,昔於撫順之時,曾念爾乃一通達明白之人,故收之,妻以金之骨肉。蒙天眷佑,使我出兵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及明之四路,至於撫順、清河、開原、鐵嶺、沈陽、遼東、廣寧以及蒙古邊塞等處,亦皆承蒙天之眷佑也。對此,爾李永芳卻不相信。因爾之不信,故爾等以為明帝久長,而我則為一時耳。遼東漢人屢欲謀反,彼等密謀之書不斷傳來。我每欲查抄之,因爾心向明,競以欺瞞相諫。叛逃而往,爾心始快,一經發覺而誅之,則爾之心不適矣”這一大段話,就不多講了,因為明清的史料記載很多已經近似于白話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