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曾國藩絕對想不到,他會成為一位超級勵志的人物。
想當年,曾國藩出生的時候,家人對他寄予厚望,覺得他定會光耀門楣。
可是,直到四歲,他都沒有任何天降奇才的征兆,反而特別遲鈍。
在他身上,唯一比較驚奇的,就是從未哭過,他也擁有超好的耐心和常人難以忍受的刻苦。
有一天夏天,天氣特別熱,一個小偷不知死活的鉆進了曾國藩的臥室,企圖行竊。
這時候,曾國藩夾著書本回來了。
小偷怕被發現,只能躲在床下。
當時天色已晚,小偷覺得, 曾國藩 這樣的孩子,回臥室肯定就是睡覺。
然而,曾國藩回來后,卻是挑燈讀書,一篇小短文,讀到大半夜,還是沒能背會。
床底下的小偷,又急又氣,最后忍無可忍,直接從床底下爬出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在曾國藩疑惑不解的眼神里,行云流水地將曾國藩背了一晚上也沒背會的文章背了出來。
曾國藩驚愕得張大嘴巴,小偷背完書,在曾國藩崇拜的眼神中悠然而去。
曾國藩繼續挑燈夜讀。
在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智商遠超他人的神童,而是普通人;
但曾國藩的故事卻告訴我們,只要足夠努力,普通人也能“出人頭地”。
天才畢竟是少數,天賦可以決定人能走多快,但努力和毅力,才能決定人能走多遠。
1811年,曾國藩出生。
他出生的時候,沒有天生異象,只不過跟普通嬰兒一樣,哭著來到這個世界。
但家里面的一個老人,卻固執地認為,曾國藩出生的前一天,他看到家里有龍,因此囑咐家人,一定要好好培養,這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可是, 曾國藩長到四五歲,也沒有任何能夠光宗耀祖的跡象,他沒有強大的記憶力,也沒有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相反,曾國藩很笨,是個如假包換的笨蛋。
曾國藩從小就很努力,勤奮得可怕。
自從認字啟蒙開始,他經常天還不亮就被叫起來讀書,文章一遍背不會,就背百遍,百遍不行,就千遍,直到會背為止。
因此,才有小偷入室行竊被曾國藩氣到忍無可忍的一幕。
曾國藩雖然很笨,但他討厭胸無大志的人。
因此很小的時候,就給自己立下了 遠大的志向。
16歲那年,曾國藩和父親一起,去參加科舉,考秀才。
曾國藩的老爹,也不是個聰明的,考個秀才,考了十幾次,還沒考上,這會兒跟著兒子一起考。
第一次,曾國藩落榜了。
父親安慰他,不要緊,這才是第一次。
第二次,曾國藩還是落榜。
父親給他打氣,不要緊,回去繼續努力。
第三次,曾國藩也沒能考上,父子兩人眼里都有些無奈,但父親還是安慰曾國藩,下次一定行。
第四次,還是落榜。
父親心中發苦,感覺兒子會步自己的后塵,可他還是鼓勵曾國藩,加倍努力。
第五次,曾國藩被選為“佾生”,意思是雖然未能入圍秀才,但成績尚可。
可是這對曾國藩來說,簡直就是恥辱,考了五次,半個秀才。
他決定,一定要考取秀才,可是除了更加努力讀書,他也沒有任何辦法。
第六次科考,曾國藩還是落榜了,父親已經不安慰他了。
他已經不知道怎么安慰曾國藩了,更要命的是,曾國藩的文章,還成了所有考生的反面教材,主考官指著曾國藩的文章說:
“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卻沒講通,大家要引以為戒。”
然后,大家相互傳閱。
這種恥辱,讓曾國藩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可他能怎么辦,這個腦袋不是他想要的,而是老天給他的。
我們這一生,都是帶著老天給我們的限制,去走我們自己的路。
聰明不聰明,人無法選擇,只能接受。
六次考試,六次落榜。
這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你想想,你考個高中,考了六年,還沒考上,而你的同窗,很多都早已金榜題名,名震一方。
這個時候,不沮喪估計都是騙自己的。
但曾國藩并不灰心,而是知恥后勇, 加倍努力。
以前,他總是悶著頭讀書,現在他開始去反省自己。
以人為鏡,他去找來那些優秀作文,用心揣摩,仔細拆文,看看別人是怎么寫的。
這一反省,曾國藩發現了問題,自己的文章總是抓細節,但毫無大局觀。
曾國藩是個誠實的人,對自己的錯誤,絕不掩飾。
此后,他對癥下藥,開始揣摩文章布局。
終于,1833年,曾國藩第七次考試,老天開眼,他以名列榜末的成績,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
曾國藩也更加堅信,笨點不要緊,只要足夠努力,就一樣能夠取得成績。
中了秀才之后,曾國藩仿佛開竅了一樣,第二年的鄉試中,他一舉成為舉人。
然而,舉人之后的進士考試,才是真正的全國大考,曾國藩也必須更加努力,才有機會。
他知道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努力。
為了專心備考,他一頭扎進岳麓書院,全心全意學習。
然而,他的刻苦,他自己覺得沒什么,可是在其他人眼里,那可是比苦修還苦的苦修。
和他住在一起的考生,早上起來的時候,曾國藩已經在讀書了;
晚上睡覺,曾國藩還在讀書,等到半夜醒來,曾國藩還在讀書,此人大聲訓斥:
“你怎么白天讀,晚上還讀,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曾國藩也覺得,自己這樣明目張膽的讀書不太好,于是,他壓低聲音,繼續讀書。
他知道自己不聰明, 所以要努力。
然而,考試的時候,曾國藩這個“憨憨”,在眾多聰明人中間,毫不起眼的落榜了。
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這人這么努力,還落榜了。
第二次,曾國藩以同樣的熱誠去考試,卻依然逃不過名落孫山的命運。
此時,他已經二十六歲了。
在他這個年紀,有些聰明人,早就功成名就了,可是曾國藩,依然一事無成。
從懂事起,他就在讀書,考試,落榜。
可是而今,讀了這么多年書,他也是真的喜歡書,第二次考試落榜,曾國藩打道回府,路上看到一套喜歡的書,他想買下來。
然而,囊中羞澀,他只能典當了自己身上唯一一件比較像樣的衣服,買了書,衣衫襤褸地回家。
父親問他,考個試,怎么跟被搶劫了一樣?
曾國藩實話實說。
父親也沒有責備曾國藩,更沒有說家里都這么困難了,你就不能爭點氣,而是對曾國藩說:
“你花了這么多錢而且還是借的錢買書,我不怕。
借的錢我可以拼命想法替你還,你只要能把買的書認真圈點一遍,就算對得住我了。”
曾國藩感動得不行,向父親保證:
“從今起,每日圈點十頁,風雨不改,雷打不動!”
他說到做到。
終其一生,曾國藩都保持了這個習慣。
他不求多,只求真正吃透這十頁。
生活是一個大染缸,有時候走著走著,我們就被染成了它的顏色。
在庸常的生活中,有一點超脫的理想,就是平凡生活的英雄主義。
1838年,曾國藩帶著家里四處借來的盤纏,北上考試。
這一路上,他有點沉重。
考個秀才,他考了七次,從十幾歲考到二十幾歲,想到自己的前輩張居正,12歲就拿下了秀才。
哎。
人和人,真是沒法比較。
好在這一次,他考上了,他從榜單往下看,終于在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這一年,曾國藩28歲。
他終于用無數汗水,沖開了仕途的大門。
可是,他這樣的成績,也只能到某個小地方,當個小縣令。
對于心懷大志的曾國藩來說,這不是他想要的。
但他這個笨人,其實也不笨,至少在這件事上,他挺聰明,沒有放不下面子。
為了能進入翰林院,曾國藩去找主考官穆彰阿。
當時,穆彰阿可是清廷紅人,只要得到他的認可,前途就會平坦很多。
于是,曾國藩絞盡腦汁,寫了一篇文章,托人交給穆彰阿。
可是,穆彰阿看了一眼,就放下了。
得知這個消息,曾國藩并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厚著臉皮,嘔心瀝血繼續寫。
寫完之后,厚著臉皮求人交給穆彰阿。
穆彰阿依然看了一眼就放下了。
曾國藩不打算放棄,連他的朋友都覺得,曾國藩太不識趣了,人家不說,就是看不上,非得別人撕破臉皮嗎?
但曾國藩別的沒有,就是有耐心和毅力, 他繼續寫。
終于,他的汗水感動了穆彰阿,穆彰阿見了曾國藩。
他問曾國藩:
知道我為何會見你?
曾國藩有些臉紅,不太自信地說:
想必是因為我的文章?
可是他還沒說完,穆彰阿就打斷了曾國藩:
你的詩文很一般,我見你,是因為你的毅力。
曾國藩聽明白了,他絞盡腦汁自以為立意不錯的詩文,其實啥都不是。
但他畢竟感動了穆彰阿,不管是因為什么,在穆彰阿的舉薦下,曾國藩進了翰林院。
曾家的祖墳,終于冒煙了,曾國藩也終于光宗耀祖了。
離開家的時候,父親告誡他:
“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你若不傲,就最好了。”
曾國藩一輩子,都記住了這句話。
成了翰林,曾國藩趕赴京城,走馬上任。
可是到了京城, 曾國藩自卑了。
在他身邊,天下英才匯聚,他這個走后門的,簡直沒有任何優勢。
首先,他說話不好聽,其他人都是一口正宗的官話,可是他卻操著一口地方口音的話,無論怎么講,都不好聽。
其次,他穿著不好看。
他身邊的那些人,都穿著時髦,可是他曾國藩,穿得土里土氣的。
但最打擊他的,是他發現跟別人一比,他簡直像個丑小鴨,視野狹窄,觀念庸俗,他是很努力讀書,可是都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知識面太狹窄。
曾國藩也意識到,他壓根就不知道怎么修身養性。
無論在什么時候,真誠都是必殺技。
曾國藩很真誠,他反省自己,發現自己一堆毛病,他大概總結了一下:
喜歡熱鬧:不能靜心獨處,愛串門,尤其喜歡去刑場看殺頭。
驕傲:人很笨,還很傲,不謙虛。
虛偽:好面子,不懂裝懂,愛顯擺。
好色:看到美女就流哈喇子,挪不開眼睛,就算是朋友妻,也會盯著看。
曾國藩很誠實。
他找到了自己的毛病,可是知道并不代表就能做到,曾國藩這么有毅力的人,也敵不過人性。
有一次,他升官了,他給家里寫信,毫不謙虛,很是驕傲。
父親看后,一頓數落,曾國藩痛下決心,好好修心,好好修身。
下定決心的曾國藩,給自己立了一個遠大目標:
不為圣人,便為禽獸;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一個人的選擇,很多時候,會決定一個人的走向。
人生很多努力,未必會有結果,但不努力的人,一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雖然立下了“圣人之志”,但曾國藩發現,人性是懶散的,沒有嚴格的約束,是不行的。
他給自己立下了嚴格的規定。
不僅要說,而且要去做,不管每次做多少;
發現問題,就要去改。
他將自己的要做的事情寫在紙上,但凡寫在紙上的,都必須去做。
每次的起心動念,他都嚴加審視,凡是不符合圣人行為的,全都記錄下來,然后再謀求一點點改變。
有時候起了一些邪念,他就給自己一巴掌。
曾國藩好美色,喜歡看美女,自從決定改過后,每次多看一眼美女,都給自己一巴掌,圣人不該好美色。
有時候和別人爭論,等他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對,也給自己一巴掌。
然后誠誠懇懇道歉。
一旦有人喊他去看殺頭,他忘了要修身,興高采烈跟著去看了。
看完之后,意識到這不好,又給自己一巴掌。
一個月后,曾國藩不知道臉打腫了沒有,反正他記錄了自己的一大堆缺點,他給朋友看,看了好幾個小時。
朋友驚訝:
原來你身上毛病這么多。
曾國藩喜歡抽煙,有煙癮。
他決定戒煙。
第一天,他忍了。
第二天,他忍得很難受。
第三天,他忍無可忍。
吸煙之后,宣布戒煙失敗,可是他發誓,一定要改掉這個毛病。
他果然是有毅力的人,這次,堅持了二十多天,終于戒煙成功。
人這一生,會遇到的很多問題,遠比戒煙更加困難。
但曾國藩并沒有知難而退,而是堅持不懈,他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
一段時間后,他在翰林院的同事發現,曾國藩變了,他變得謙虛謹慎,變得彬彬有禮了。
有時候做官跟做人一樣,做人做好了,做官也會越來越好。
1840年,曾國藩是七品小官。
1845年,他連升四級,還有了一個得意弟子,那就是李鴻章。
此后幾年,曾國藩官運亨通,幾乎每隔兩年,他都升官一次。
1847年,升任內閣學士。
1848年,升任禮部右侍郎。
十年七升,連升10級,這是曾國藩的傳奇,在同代之中,曾國藩笨鳥一只,可他從未放棄飛行,反而成了飛得最遠的一個人。
此時,清政府內憂外患,在內,腐敗盛行,在外,列強虎視眈眈。
曾國藩想為國做事,可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他舉步維艱,為了保全自己,他選擇 專心治學。
然而,曾國藩畢竟是有大志的人,新帝繼位,他終于找到機會,準備大展拳腳。
于是,曾國藩上書新帝,表明自己對國家的關心,對時事的理解。
他覺得,大清官場,人人都在推卸責任,大家都在搞形式主義,簡直烏煙瘴氣。
他也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要努力培養人才,人才才是最大的競爭力。
然而,新帝咸豐不思進取,曾國藩有些郁悶地說:
我現在在官場,已厭惡其繁俗而無補于國計民生。只是勢之所處,求退不能。
倘若家中有點閑錢,我就辭職回家,專心做學問。
可很多事情,還是縈繞在曾國藩心頭,他上了一道很尖銳的奏折,直接將咸豐罵了一頓。
這一下,曾國藩捅了馬蜂窩,皇帝不待見曾國藩,京城官員,更是沒人敢與他交往。
畢竟,一個罵過皇帝的人,誰也不愿意惹禍上身。
沒辦法,曾國藩直接申請外調,打算去地方發展,這樣,就能離開這種不愉快的環境。
人生本來就是一次次選擇之后的自我完成,從這一點來看,所有結果都是我們求來的。
離京后,曾國藩一邊打工,一邊治學。
彼時,太平天國運動越演越烈,曾國藩在家治學的時候,太平軍正在北上,朝廷危在旦夕。
這時候,年輕的皇帝又想到了曾國藩,想讓他協助地方,興辦團練,幫助朝廷練兵。
曾國藩本就有建功立業的想法,這個機會當然不愿錯過,他出山了。
他是實干家,一上任,就進行整頓改革,除暴安良,安定地方。
他還招募軍隊, 組成“湘軍”前身。
然而,曾國藩的做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于是,他們聯合起來抵制曾國藩,曾國藩被綠營軍狠揍一頓,差點丟了命。
然而,曾國藩忍著。
但他也決定,此地不宜久留,得換個地方練兵。
讓曾國藩難過的是,他以為自己是為民造福,可是他離開的時候,當地百姓都在慶祝。
可曾國藩畢竟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就調整好心態,招兵買馬。
一年后,湘軍建立起來了。
但此時的湘軍,還不是那個所向披靡的湘軍,而是一個戰斗力不足的渣渣。
曾國藩第一次率領湘軍出戰,就一敗涂地,他也成了朝廷的笑話。
曾國藩甚至想自殺,可是沒死成,而是成了朝廷的笑話。
但曾國藩很快就振作起來,率領湘軍,穩扎穩打,最終打出了湘軍的赫赫威名。
1854年,曾國藩遇見了他書生從軍最強勁的對手,那就是石達開。
曾國藩采用的戰術很笨,穩扎穩打,可是石達開完全克制了這種戰術,曾國藩進,他就守,曾國藩退,他就攻。
最終,曾國藩大敗,差點成了俘虜,好不容易逃出去了,人生也陷入低谷。
隨后,父親去世,曾國藩回家守喪。
然而,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請曾國藩出山,曾國藩趁機提出自己的要求,給他權力,不然絕不出山。
這話惹惱了皇帝,直接不管曾國藩了, 曾國藩被拋棄了。
這一年,他47歲。
陷入低谷,曾國藩沒有抱怨自己時運不濟,他開始反省。
人生所有的成長,都從學會反省開始。
反省過后,曾國藩覺得,自己之所以落到這個地步,都是因為自己內心破綻太多,自我修養不夠。
他發現,他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夠謙虛,不夠圓滑。
在做人做事上,他愛好虛名,喜歡論人是非,做事沒頭沒尾,待人接物很怠慢。
于是,曾國藩開始修身,開始自我成長。
人這一生,唯有走出過去的限制,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曾國藩這一次閉關修身,成果巨大。
等他出來的時候,完全變了一個人。
皇帝再次下旨,請他出山,曾國藩謙卑地答應了,皇恩浩蕩。
弟弟問他:
之前那些要求呢?
他回:
當初氣盛,非中庸之道也。氣盛時有我,中庸時無我,無我才能為圣人。
他變得圓滑了,會做人了。
他謙恭地給同僚寫信,親自登門拜訪,不論官職大小,他都一一拜訪。
人家說:
曾國藩懂事了。
就連皇帝也覺得,曾國藩懂事了,會做人了。
他依然堅持寫日記,將身上的缺點寫下來,然后慢慢改正。
在戰場上,他穩扎穩打,方式很笨,取得成功也很慢。
可是,他贏了。
1861年,曾國藩督辦四省,成了真正的封疆大吏。
幾年后,他覆滅了太平天國。
人生不怕笨,也不怕慢,就怕我們沒有在前進。
覆滅太平天國之后,曾國藩真正成了朝廷棟梁。
他位高權重,阿諛奉承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曾國藩收禮有自己的原則,能拒絕的,他一概拒絕,實在拒絕不了,就拿一個最不值錢的東西。
他還要求身邊的人:
第一,不能欺凌地方官員;
第二、不能以權謀私給親友安排工作。
朝廷覺得,太平天國沒了,憂患就沒了,但曾國藩卻看到了洋人的危害。
如今的朝廷,還是缺乏人才,對西方國家也不了解,他上書皇帝,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
他興建工廠,開啟了洋務運動。
可是,受限于時代,受限于認知,他的這些舉措,都是治標不治本。
1870年,曾國藩病重,右眼已經失明,左眼也不好。
可是,朝廷還是派他去處理天津教案。
曾國藩知道,這個案子不好處理,一不小心就會釀成大禍。
他想過自己會死,留下了自己的遺書:
死是很容易的,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一切責任都不必承擔;
從這點而言,我希望現在就死。活著,就要負責,為自己負責,為朝廷負責。
本著負責的態度,他兢兢業業做事,可是,沒有人理解他,全國一片罵聲。
曾國藩不得不選擇離開,他已經看透了,這樣的朝廷,無可救藥,臨終前,他叫來自己的弟子李鴻章,對他說:
數十年辦事之難,難在人心不正,世風不淳,而要正人心,淳世風,需要依賴一二英雄人物開天辟地,后來者應和。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去世。
曾國藩不是完人,但他一直在改變,知道自己不好,就改。
他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他一直是個很努力的人。
事實上,人這一生,在哪里努力,就在哪里成長。
而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求快的時代。
對于人生,很多人都想要找到成功的捷徑。
可是,人生沒有捷徑,任何一條路,都有一條路的代價,那些看似捷徑的路,可能恰恰是通往深淵的路。
曾國藩的故事告訴我們:
真正的聰明人,其實都是在下笨功夫。
笨功夫雖然笨點,慢點,可是它會融入我們的生命中,真正成為我們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根。
走得快的,可能都是沒根的。
作者 | 不有趣靈魂,來源:至書(ID:Gosoul421)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