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副作用我們能不知道嗎?知道,但是就是沒辦法短期內完全擺脫,甚至還有一定的依賴性。如果不想擺脫,就不會在2020年還出重拳了。
但沒想到,誰也沒想到,接下來,內外交困,各種問題縈繞難以消散,致使到今天房地產仍然一蹶不振,所以,各種利好政策又紛至沓來。不說讓房地產怎樣吧,至少別再讓它拖后腿。
于是,止跌回穩的目標成了2025年的重要任務。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就不能重新找一個行業來代替房地產嗎?畢竟,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不可持續。相信有這樣想法的大有人在。
可是,替代房地產,談何容易?
6月23日,中國工業報發布《哪個產業能替代房地產》視頻,其中,中國房地產之父、北大教授孟曉蘇表示,有人說找個行業替代房地產不就行了嗎?作為支柱產業,哪那么容易出來?它是歷史形成的,是國情、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的綜合。
孟曉蘇稱,中國找到了房地產這樣的支柱產業是不容易的,你看房地產支柱產業向上發展的時候,整個經濟都在發展,房地產是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大訂單,有人統計,房地產一旦萎縮,180多個行業都會陸陸續續出問題,還怎么談消費呢?樓市有這么大規模,在國民經濟中占了這么大的體量,沒有哪個行業能補上這個窟窿,目前沒有產業能替代房地產。
對于孟曉蘇的話,大部分很贊同,肯定了房地產多年來對各個行業的正面影響,畢竟很多人的就業跟房地產直接間接關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且這些年房地產的下行調整,影響了無數人的就業和收入。當然,我要說沒有永遠的輝煌。
對此,上個月,也是北大教授,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姚洋就指出,房地產再怎么萎縮,其在我國GDP中的占比仍約達7%-8%,加之房地產產業鏈條綿長,涵蓋上下游眾多產業,綜合估算,估計其對中國GDP的貢獻率仍在12%-15%之間。
姚洋表示,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產業能夠替代房地產業,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到汽車產業發展壯大,最終實現對房地產業經濟支柱地位的接替。但在這之前不可能有任何一個行業替代房地產。
無論是孟曉蘇,還是姚洋,表達的觀點是一樣的,他們說得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大部分有道理,這也是很多老百姓買房猶豫徘徊的真實寫照,買吧,不敢,不買吧,又不甘心。猶猶豫豫、舉棋不定。沒錢買房不用說,還有相當一部分有錢也不知道投哪里去,存銀行更不用說了,其他可能風險更大。我特別能理解,原因在于渠道狹窄,不買房實在不知干什么。
這也是最大的擔憂和無奈,至今也找不到一個能夠對沖房地產的行業,可明知道房地產的問題很大,又離不開房地產。任誰能不糾結嗎?
我國房地產領域確實存在諸多現實問題,這是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而培育新的經濟支柱產業也已是勢在必行的共識。但需要明確的是,不同產業部門在經濟體系與社會運轉中承擔著獨特功能,各自對應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彼此間并不存在天然的替代關系。
以國際經驗為例:美日等發達國家科技產業領先,但是房地產在其GDP中的占比仍穩定保持在10%以上,所以,即便是存在結構性問題的產業,其經濟地位也難以被其他行業完全取代,且從現實看也無需強行替代。
產業發展中的問題猶如傷口,單純靠“尋找替代產業”的想象無法讓矛盾自行消解。若只是為了實現所謂 “替代”而對其他產業采取急功近利的扶持策略,不僅無法根治原有問題,還可能因資源錯配加劇經濟風險,甚至人為催生出下一個 “問題產業”。
我覺得就保持現有的基調就可以了,國家提出對房地產要“先立后破”,正是房地產是支柱產業,產業鏈條長、帶動性強、影響范圍大。新模式對舊模式的取代,需要平穩的經濟社會和預期環境。必須要堅持先立后破,實現新舊模式漸進過渡。
其次,之前,孟曉蘇也提到過,除了政策優化調整外,就是要在商品房開發下降的情況下,要及時加強保障房建設,不僅可以彌補下行損失,而且還可以進行房地產供給結構調整。這也是孟曉蘇一直呼吁的方向,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
我想,如果老百姓真的不再為住房發愁了,房地產的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房價高不高,也就跟大多數人沒有直接關系了。到那時,也不用刻意追求誰來代替房地產,該來的一定會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