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勤硯
圖畫書《桃花源后記》內頁,作者張姝鈺。
今天,我們該給孩子們創作什么樣的圖畫書?近期,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以美筑夢——2024新時代青年美術人才培養項目:兒童圖畫書創作100成果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展廳里,我曾看到一名男孩在《梨園新聲》前駐足良久。他認真閱讀的,是一本講述京劇傳承與爺孫親情的原創圖畫書。戲臺雖老,戲曲卻不會老,梨園新聲,薪火相傳。畫外的兒童通過線條和色彩讀懂了故事。這種視覺轉譯的魔力,正是原創圖畫書之于美育的價值所在——將抽象價值觀念,轉化為兒童可以本能感知的色彩語言與線條韻律,讓敦煌藻井的幾何美學、水墨留白的東方哲思等,統統化作蒲公英的柔軟冠毛,攜美的種子飄向萬千童眸,在無聲中完成審美啟蒙。
創作一本優秀的原創圖畫書,是一場需要觸及靈魂的艱難跋涉。首先便面臨“圖文轉譯”的困境:將文字意境之妙,轉化為視覺意象之真,每一步都需在文字的精魂與畫面的筋骨之間反復叩問,故事與畫面若不能如琴瑟相和,書頁便成了斷裂的橋。其次,文化基因的視覺化再生亦是險峰,這要求創作者深諳傳統且視野廣博。最后,原創圖畫書創作最艱難處,在于讓文化根脈生出當代枝葉:《達蘭臺與阿木爾》將牧區網課故事升華為生命教育詩篇;《修月亮的事》把“修月人”的奇幻設定轉化為心理療愈指南;《龍膽草》在民間傳說中植入草藥科學圖譜——當知識譜系與藝術想象完美嫁接,原創圖畫書便枝繁葉茂。
本次展覽是“兒童圖畫書創作100”項目第二期成果的集中呈現,分為童思、童趣、童心三大板塊,共展出100部中國原創圖畫書。這些作品凝結著青年創作者的匠心巧思與藝術熱情,并致力于深耕兩方沃土:向下扎根的大地精神與向上生長的美學革命。只有深入生活,親身感受大地的溫度,才能捕捉到兒童眼里的光亮。《尋找熊先生》用溫感油墨印制螢火蟲、《吃果圖》在松果圖案上壓印真實果殼肌理,這些材質創新讓閱讀成為多感官美學旅程。當書頁成為可觸摸的大地,美育便有了生命的律動。
為兒童的創作如何更貼合童心?首先,創作者須“蹲下來”,蹲到與孩子視野平齊的高度,重新感知這世界的驚奇與純粹。孩子的心,原比我們想象的更接近萬物之靈。這種靈光,恰是創作者最珍貴的北斗。其次,藝術性當為圖畫書不可或缺的標準。優秀作品的每一筆色彩,皆應飽含情感;每一處留白,皆應擁有呼吸。原創圖畫書自身便是一門完足的藝術。技法與材質亦需大膽拓疆,水彩之清透、版畫之樸拙、拼貼之奇趣……皆可成為獨特的言說方式。有時,讓顏料在畫布上自由奔跑,或許能意外撞開一扇通往童心的秘徑之門。
離開展廳時,《長不大的樹》那幅跨頁在我心中縈繞:風雨中的小樹始終未長高,樹冠卻漸漸延展成保護女孩的綠傘。這恰似中國原創圖畫書的現狀——雖未長成參天巨木,但百部作品的枝葉已交織成蔭。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9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