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周口師范學院、天津美術館主辦,周口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文脈守望:書法作品巡展”在天津美術館舉辦。
部分嘉賓合影
張伯駒(1898—1982),字叢碧,河南項城人。,愛國民主人士,詩詞學家、收藏鑒賞家、京劇藝術家、書畫家。作為著名的書畫鑒定大師和收藏家,張伯駒被啟功譽為“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其藝術造詣與收藏成就對研習中國書畫的后輩影響深遠。在民族存亡之際,張伯駒以非凡的遠見搶救保護了大量珍貴書畫作品,使這些藝術瑰寶免于流散海外,為中華文化遺產的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是張伯駒一生的追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將畢生珍藏的絕大多數作品無償捐贈給國家,讓國之瑰寶回歸公眾視野,這種化私為公的崇高精神值得稱頌。
張伯駒不僅是收藏家,亦是書畫大家。在書法方面,張伯駒早期學王羲之《十七帖》,書風圓勁挺秀、古樸蒼勁。及至1941年獲蔡襄《自書詩帖》,張伯駒書風為之一變,晚年雖患眼疾仍筆耕不輟,所創“鳥羽體”如春蠶吐絲、飛鳥翔空,達到“人書俱老”之境。同時,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推動者,張伯駒早在1956年就發起成立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這一開創性工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1978年中國書法研究會成立時他任副會長,1980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正式成立時更被推舉為名譽理事。在繪畫方面,張伯駒多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題材,畫作風格簡潔淡逸,雅致高古,自具獨特風貌。他常與同時代書畫名家聯合創作,其中與夫人潘素形成“潘畫張題”的獨特創作模式。潘素青綠山水得真跡親授,畫風雄渾大氣,堪稱近代女畫家翹楚。張伯駒的夫人潘素,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潘素嫁給張伯駒后,在其指導下學習繪畫,得到了諸多名家的指點,加之她天資聰穎,且家中藏有眾多名家真跡可供臨摹,其繪畫風格雄渾大氣,并形成了獨特的仿古青綠山水面貌。
展覽現場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在前言中寫道,此次以“文脈守望”為題的展覽意義重大,“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既是對先生畢生志業的仰望,亦是對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莊嚴禮贊。今日之展,非獨懷舊,亦為啟新。當代書家以鐵腕銀鉤重繹先生詩魂詞心,這不僅是書法技藝的展示,更是一場連接古今的盛宴,讓今人在墨韻中感受先生的家國情懷,在詞句間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在畫家、文化學者榮宏君看來,本次展覽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它不僅展現了張伯駒、潘素伉儷的藝術成就,更生動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傳承關系本次展覽創新性地將張伯駒夫婦的書畫作品與中國書法家協會80余位書法家抄錄的張伯駒詩詞作品并置展示,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為觀眾特別是藝術院校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張伯駒與天津淵源頗深。20世紀初期,天津作為九河下梢的繁華商埠,既是開放的前沿都市,又是多元文化的交匯之地。張伯駒從小在天津長大并接受教育,后也常常回到天津,與津門詩詞界、書畫界、收藏界、戲曲界的朋友聚會談藝。潘素作為藝術家也與天津有著廣泛交集,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交往軼事。
展覽現場
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表示,此次展覽展出的文獻資料,不僅生動再現了兩位先生的藝術人生,更從獨特視角折射出20世紀初期天津的文化風貌。這些珍貴史料既彌補了天津近代文化研究中的細節缺失,也為城市歷史記憶提供了新的解讀維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由多個機構聯合舉辦,這種跨地域、跨機構的合作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期待通過這次展覽,讓公眾更全面地認識張伯駒、潘素的藝術成就,重溫天津往昔的文化榮光,同時為新時代天津文化建設注入新的靈感與活力。
張伯駒是河南項城人,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書畫鑒定大師,更是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為紀念這位文化大家,項城對其故居、文物做了進行保護,開辟建設了了“張伯駒公園”,并在其內修建了張伯駒紀念館。同時,周口師范學院專門設立“張伯駒研究中心”,以打造張伯駒研究平臺為己任,在學術研究、書畫收藏、宣傳普及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周口師范學院副院長劉奎立表示,作為扎根中原大地的高校,周口師范學院始終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包括伏羲文化、農耕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張伯駒的文化成就與河南本土息息相關,為弘揚他的愛國精神與文人風骨,周口師范學院希望以此次項目為契機,通過展覽、學術研究等形式,深入挖掘張伯駒在繪畫、書法、詩詞、戲劇等領域的深厚造詣,并以他為紐帶,激勵學院學術研究創新,推動中原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天津科技?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陳淵表示,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張伯駒、潘素夫婦捐獻的書畫作品、創作的書畫藝術以及當代書法名家書寫張伯駒詩詞作品,。此次展覽既讓觀眾得以重溫先賢風范,又通過體系化的展陳,全面呈現了張伯駒在書畫鑒藏領域的卓越見解與獨特藝術風格,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張氏藝術理論、書法思想的契機,更通過對過其收藏歷程的系統梳理,展現了文人收藏家守護文明薪火的文化擔當。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本次巡展以書法藝術為載體,構建起從故宮博物院典藏到院校研究的文化橋梁。展覽通過三個維度展現中華文脈的當代延續:一是以張伯駒“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典藏精神彰顯文化守護者的使命擔當;二是以當代80余位書法家重新詮釋的詩詞作品呈現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是以學術研討、公共教育等配套活動搭建藝術對話平臺。天津作為九河下梢的文化重鎮,其深厚的歷史積淀與創新活力為本次巡展提供了獨特場域,此次展覽不僅再現了張伯駒與津門的歷史淵源,更以傳統活化的創新實踐,為新時代文藝發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天津樣本。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4日。后續將在重慶、長春、上海、南京、西安和鄭州等地陸續開展。
部分參展作品欣賞
張伯駒 《臨王羲之閣帖》 紙本行書 104cm×x31cm 1930年
張伯駒 《紅梅》 紙本設色 67cm×x34cm
張伯駒 《戰鼓壽筳十二言聯》 紙本行書 138cm×x35cm×x2 1976年
張伯駒 《墨竹圖》 紙本墨筆 69cm×x41cm 1981年
張伯駒 《老干疏花》 紙本墨筆 67cm×x32.5cm 1981年
潘素 《云峰紅林》 絹本設色 40cm×x28.5cm
潘素 《青山紅松圖》 絹本設色 46.6cm×80.2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