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下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舉辦了“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開幕式。通過“大眾篆刻與宮廷寶璽”的雙重視角,展覽以方寸印章為載體,生動詮釋這條縱貫古都七百余年的壯麗軸線所承載的歷史文脈與時代精神。
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故宮精選了20方院藏宮廷璽印展出,與200余枚大眾篆刻作品共聚一室,展開一場跨越數百年的文化對話。其中,故宮璽印包括清代二十五寶在內的政務用璽、帝后書畫鑒藏璽及個人閑章,這些藏品有近一半為2008年之后首次展出。
大眾篆刻作品則來自首都和全國各地專業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學師生、企事業單位職工。
以印為媒,從永定門至鐘鼓樓,串聯起中軸線上15處核心遺產點的壯麗圖卷。他們采用玻璃微珠、光敏樹脂、玻璃纖維等新型材料,結合AI設計、3D打印等現代技術,展現篆刻藝術的守正創新。
本次展覽展出了7.8米長的北京中軸線微縮景觀模型,濃縮了千年軸線神韻,盡顯古都脊梁巍峨。觀眾還可通過“數字中軸——北京中軸線時空艙”多媒體裝置,沉浸式感受中軸線的歷史演變與內涵。此次展覽還驚喜呈現了兩幅由幼兒園師生共創的沙畫。稚嫩小手以沙為墨,勾勒出“北京中軸線”的恢弘脈絡與“故宮太和殿”的飛檐斗拱。這些充滿靈感的輔助展品,不僅是孩子們對中華文明的純真禮贊,更讓篆刻藝術的厚重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鮮活碰撞出火花。
童心共繪印記中軸沙畫
在文華殿院內書店中,集中展示了《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集》《大眾篆刻十八講》等數本大眾篆刻新書,以及《探訪中軸》這本中英對照、漫游攻略的“中軸線小紅書”。
文華殿院內書店展示著《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集》
據了解,本次展覽時間為2025年7月27日至9月12日。展覽地點位于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預約。
渾天儀節氣鼓印章反映天文時令
“您看到這地面上的都城位置與天象中的北辰星象遙相對應了么?這種‘尊天道、順自然’的思想不僅體現在天文領域,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和規劃理念。”展覽講解員向觀眾介紹著眼前這枚以渾天儀為造型的印章。該印章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周佳倫設計制作,采用樹脂和金屬材質,3D打印制作而成,印面上“象天法地”四個字采用了星圖的形式進行創意,別具風格。
展柜里還有一枚大紅色的二十四節氣鼓3D印章惹人注目。這枚印章采用樹脂和木質印材,運用榫卯結構,激光刻制而成。北京鼓樓內的25面報時更鼓體現了古代時間計量和農耕社會對節律的重視。1面主鼓代表一年,象征時間的整體循環,24面群鼓則對應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節律的深刻理解和依賴。
午門高鐵造型印章富有科技感
北京青年報記者還注意到,展柜里有幾枚富有科技感的中軸線主題印章。其中一枚印章以故宮午門為造型,運用"模塊化+數字交互"的創意設計,突破了篆刻作品靜態呈現的傳統模式,實現既可鈐蓋又可動態展示的雙重功能。觀眾通過全息棱鏡裝置,能清晰觀賞"印記北京中軸線"展覽中的多件篆刻作品。在流光溢彩的映襯下,印章呈現懸浮在空中的沉浸式三維視覺效果。
另有一枚以復興號高鐵為造型的碳纖維印章,從故宮交泰殿懸掛的“無為”匾額里汲取創作靈感,在體現“無為而治”治國理念的同時,以無為之意創有為之舉。
萬寧橋、天橋印章里的人間煙火氣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現場另有一些煙火氣十足的北京中軸線主題印章,例如,有著“人間鵲橋”別稱的萬寧橋被3D打印成樹脂印章,上面鐫刻著一對身著古裝的情侶。據了解,萬寧橋北岸的火神廟始建于唐代,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皇家御用火神廟,廟內供奉火德真君、月下老人與狐仙娘娘,因牽系姻緣信仰,萬寧橋也被百姓稱為“人間鵲橋”。
此外,一枚水晶玻璃和木質印材的天橋造型同樣充滿了煙火氣。從清朝起,天橋地區就是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源地和聚集地,曲藝百戲、江湖藝人、店鋪商販在此聚集。這枚印章圖文并茂,將“天橋”二字和雜耍藝人形象巧妙結合,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天橋的市井風貌。
展柜里,還有一枚以“永定門”為題材創作的印章,由黃城根小學房山分校張博軒同學以亞克力為印材,機器刻制而成,表達了這位9歲小朋友對美好安定生活的誠摯祈愿,對人民祈福國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