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賀強 通訊員 馬學賢/文圖
七月下旬的柘城,暑氣正酣,柘城縣人民醫院八旬退休醫生王念夫的畫室里卻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案頭鋪開的畫卷上,一位身著軍裝的將領目光如炬,手握大刀的戰士正俯身向前——這是他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創作的系列畫作,主角是兩位柘城籍抗日英雄:鄭廷珍與李金田。
“從醫一輩子,見過太多生離死別,更明白和平有多金貴。”7月27日,王念夫的指尖輕撫過畫中人物的輪廓,皺紋里藏著感慨,“抗戰勝利80年了,這些為家國流血的人不能被忘了。我沒什么大本事,就想拿畫筆把他們的故事刻下來,讓娃娃們知道,今天的日子是怎么來的。”
鄭廷珍:忻口熱血鑄忠魂
畫卷左側,鄭廷珍的肖像格外醒目。畫中的他軍裝筆挺,胸前勛章熠熠,眼神里既有軍人的剛毅,又藏著對故土的眷戀。王念夫特意在背景里添了幾株柘城的泡桐——那是英雄家鄉的樹。
“這是咱柘城牛城鄉鄭樓村的硬漢子。”王念夫指著畫像,語氣不自覺地鄭重起來。1917年,20歲的鄭廷珍懷揣著“保家衛國”的信念,加入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從排長到獨立第5旅旅長,他在戰火里摸爬滾打二十載,練就了一身硬骨頭。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打響,日軍重兵壓境,忻口成為保衛太原的最后一道屏障。時任獨立第5旅旅長的鄭廷珍主動請戰:“我部將士愿與陣地共存亡!”戰斗中,他親臨前線指揮,子彈擦過耳畔不躲,炮彈落在附近不避。10月16日,日軍發起猛攻,鄭廷珍率部沖鋒時,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年僅40歲。
“他犧牲后,部下發現他口袋里還揣著一封沒寄出的家信,說‘待驅逐倭寇,必歸鄉掃墳’。”王念夫的聲音輕了些,“后來國民政府追贈他陸軍中將,1983年咱民政部認他為革命烈士,2014年還列入了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這不是虛名,是用命換來的榮光。”
李金田:大刀劈出民族氣
畫室另一側,一幅《夜襲羅文峪》的畫作正待收尾。月光下,手持大刀的戰士們如獵豹般潛行,領頭者正是李金田。他弓著身子,刀刃在月光下閃著寒光,身后是綿延的長城——這是1933年長城抗戰中,改變戰局的關鍵一夜。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歌咱都熟,但很多人不知道,這背后就有咱柘城張橋鄉李本寺村的李金田。”王念夫哼起熟悉的旋律,手指在畫中的大刀上頓了頓。
1933年,長城羅文峪戰役打響,日軍憑借精良武器占據上風。時任29軍暫編第2師第1旅旅長的李金田主動請纓,率“大刀隊”夜襲日軍軍營。那夜,他帶著戰士們踩著積雪摸進敵營,大刀揮舞間,殺得日軍措手不及,不僅奪回陣地,還繳獲大批武器。這一戰,是“九一八”后中國軍隊的首次大捷,“大刀隊”的威名傳遍全國,《大刀進行曲》的創作也深受這場勝利的鼓舞。
“李金田可不是只打了這一仗。”王念夫補充道,從反對帝制到北伐戰爭,從盧溝橋事變到長沙會戰,這位農民的兒子一輩子都在戰場。他帶領的119師,是西北軍大刀精神的最后見證者,人送“戰神”稱號。“畫他的時候,我總想起老家老人說的‘拼命三郎’,他那股子狠勁,是對鬼子的,更是對侵略者的恨。”
筆墨寄情 傳承不息
為了畫好這兩位英雄,王念夫花了半年時間。他翻遍縣志、走訪英雄后人,甚至特意去了忻口會戰遺址和長城羅文峪戰場。“站在當年的陣地上,風一吹,好像能聽見槍炮聲。”他說,畫鄭廷珍時,總忍不住掉眼淚;畫李金田的大刀,手腕都在使勁,“就想讓看畫的人知道,他們不是書本上的名字,是真真切切為咱拼過命的柘城人。”
今年82歲高齡的王念夫原是柘城縣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消化內科主任,2005年退休,退休后又被該醫院返聘工作。他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愛好廣泛,業余時間發表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100余篇,出版長篇小說3部,而且在國內外參展了上百幅書畫作品,其中,他的國畫作品《財滿金籮》,在第三屆香港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暨第三屆大灣區書畫巡回邀請展香港《拍賣會》上拍賣成功。如今,王念夫的紀念抗戰勝利80年畫作已完成多幅,不少鄰里、學生專程來看。“有個初中生看完說,‘原來咱柘城出過這么厲害的英雄’,我聽了就覺得值。”他笑著說,下一步想把畫送到學校、社區展出,“抗日戰爭勝利80年了,英雄的故事得一代代講下去,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畫室窗外,陽光穿過泡桐葉灑在畫上,鄭廷珍的目光望向遠方,李金田的大刀仿佛仍在月光下閃耀。筆墨無言,卻在訴說著一個樸素的道理:銘記英雄,才能守護好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