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王健(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鄭崇選(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文化研究學者)
劉愛華(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藝術顧問,原副總經理、節目總監)
主持人:邢曉芳(文匯報高級記者)
在浦江東岸,一朵“蝴蝶蘭”迎來了第二十年的璀璨綻放。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東藝”)自2005年7月1日正式運營以來,不僅以其卓越的藝術追求和創新實踐,為亞洲演藝之都的建設繪就濃墨重彩的絢爛篇章;同時推動著中國劇院行業的現代化轉型與文化生態構建,為中國劇院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東藝方案”。
以國際視野打造交響樂藝術高地
記者:東藝是無數名家名團亮相上海舞臺的“起點”,也是與上海觀眾情感聯結的“起點”。舉例來說,2023年4月28日,大提琴演奏家王健歸國后的首場獨奏音樂會選在東藝舉行,門票兩小時售罄,加座再度秒光。音樂會結束前,王健特意轉身為后方觀眾加演《g小調奏鳴曲》,這一幕被樂迷稱為“最動人背影”瞬間,記錄在了東方藝術中心舞臺史冊,體現了怎樣的藝術理念與劇場情懷?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健(受訪者供圖)
王健:當時來說確實是期待已久真正意義上的“回家”,一方面2023年我正式回到上音任教,另一方面也是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回國演出,沒有想到音樂會門票這么迅速就售罄,確實非常令人振奮。東藝對我來說一直有非常特殊的情感,2004年12月31日東藝落成音樂會我就參與了,當時和余隆指揮、鋼琴家郎朗和小提琴家莎拉·張以及中國愛樂共同為東藝揭幕印象深刻。東藝是當時上海的第一座專業化的跟國際接軌的音樂廳,無論硬件還是音效都是完美的。但是就當時來說也完全沒想到如今東藝會成為一座真正的國際性的劇院。后來我在這里跟很多大團合作也好獨奏也好,來了不下十次,每次都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這么多年,東藝確確實實是培養了一批愛音樂、懂音樂的觀眾。對于音樂家來說,這是對一座劇院最好的評價,在這里,你的演奏能夠被聽懂。
任何一個行業要有所成就必須首先需要的就是正確的受眾。這是相輔相成的事。所以東藝用短短的二十年做到了國外音樂廳幾百年積累下來的傳統,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記者:上周末,彼得堡愛樂樂團第四次到訪東藝,為劇院20歲生日“慶生”。作為上海文化地標的重要象征,自2005年啟幕以來,東藝以“聽交響·到東方”為藝術宣言,如何以國際視野打造交響樂藝術高地,探索出一條劇院與城市文明共生共榮的創新發展路徑?
劉愛華:從柏林愛樂樂團的歷史性訪滬,到世界排名前三十樂團的矩陣式引進;從2016年與維也納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到2017年三大頂級樂團集中駐演。在中俄、中法、中巴、中葡等建交周年節點,策劃“大國外交”系列演出,逐步實現從“文化輸入”到“價值輸出”的轉型升級。通過“主題策劃+戰略聯盟+首演計劃”的創新組合,將上海嵌入全球文化治理的坐標系。
《戰爭與和平》劇照
東藝持續引進“世界首演、中國首演”項目,逐步成為上海“首演計劃”的主舞臺。倫敦交響樂團亞洲唯一站巡演、瓦赫坦戈夫劇院《戰爭與和平》的中國首演等“稀缺性資源”的獨家落地,不斷夯實上海作為“亞洲演藝之都”的內容底座。當“首演計劃”將全球文化潮流引入城市,當文旅融合激活夜間經濟,當藝術普惠提升市民審美素養,劇院便從靜態的“文化容器”蛻變為動態的“發展引擎”,這便是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密碼。
文化地標如何以“藝術引力場”激活城市發展基因
記者:作為上海文化規劃中“一軸”的東起點,東藝與周邊文化設施形成“一平方公里文化圈”,這朵“蝴蝶蘭”早已成為了城市文化的“藝術引力場”、文化新地標。
劉愛華:建筑美學上,其“蝴蝶蘭”造型與先進聲學設計構成的藝術殿堂,本身就是海派文化“中西合璧”的具象化;功能布局上,東藝開創觀演住宿套餐、夜間接駁專線等文旅融合模式,培育“為一部戲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費新業態;價值引領上,公益性普及型音樂會品牌“東方市民音樂會”,以藝術實踐詮釋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層價值,彰顯“人民城市”理念。
鄭崇選:劇院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和“會客廳”,“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劇院就可以了”。東藝20年發展歷程見證和參與了上海城市文化區域格局的重大變化,以鮮明的劇院藝術特質搭建了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深度交流碰撞的絕佳平臺,大大推動了浦東文化高地的建設進程。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劇院則是容器的基座。因為有了東藝這樣一個文化標識,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浦東在文化層面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從文化內涵的培育和養成的角度,東藝20年不平凡的探索與創新為浦東帶來的不僅僅是高品質文化內容和文化產品的持續供給,更為內在的文化賦能是為浦東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多種類型文化形態交流和碰撞的世界級樞紐,活躍的文明交流互鑒轉化面向世界高水平開放的巨大優勢,這個優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東藝作為城市文化容器所產生的巨大“藝術引力場”效應。
從文化碼頭到內容源頭的范式變革
記者:近年來,響應上海打造“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的戰略部署,以“東藝制造”品牌為載體,完成從“劇場”到“內容生產平臺”的華麗轉身。東藝的實踐為劇院推動原創文藝實踐提供了哪些有效做法和有效經驗?
鄭崇選:面對演藝產業不同時期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劇院發展的關鍵是要與城市的發展形成一個休戚相關的文化共同體,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城市演藝生態系統,為城市文化的繁榮發展不斷注入源頭活水,在不同藝術形態的交流碰撞中積聚起澎湃的原創活力,既要做世界文化交流的“碼頭”,更要做彰顯文化自信的“源頭”。東藝20年的探索與實踐,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劇院發展道路。
東藝的實踐一方面劇院在大量不同類型的舞臺藝術的展演中,積累了不同舞臺藝術豐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以為自身的原創實踐提供足夠的借鑒;另外一個方面,唯有劇院自身參與到具體的文藝創作實踐中,才真正能夠建立起一個具備現代理念的劇場形態,成為城市文明的聚合體。如果只是停留在“拿來”層面的展示演出,劇院則會永遠停留在文化展示的“物理空間”,而不會成為引發城市鄉愁的“精神空間”,東藝20年培育形成的復合型文化平臺已經遠遠超越了文化場所的物理屬性,轉化為讓每一個浦東人時刻留戀和懷念的精神空間。
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劇照
劉愛華:東藝這條“又紅又火”的原創之路,革命性在于——讓主旋律作品擁有青春脈搏,使地域敘事具備全球視野,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可感可知的藝術體驗。東藝的實踐證明,真正的文化高地必須兼具“碼頭”的吞吐量與“源頭”的創造力。原創話劇《金家花園》以石庫門的磚瓦壘砌海派精神的家園,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以舞臺語匯重述革命史詩,舞劇《雷雨》則用肢體解構文學經典。這些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實現了從“上海創作”到“中國表達”的價值躍升,為文化自信建設提供生動樣本。
王健:中國原創要走向世界,我跟很多觀點有一些不一樣,我覺得關鍵不在先追求“高質量”,而要先解決“量”的問題。你看西方古典音樂發展史,至少一半作品都被淘汰了,正是經過大量創作和自然篩選,才留下經典。我們現在最缺的是創作基數——需要大批作曲家持續嘗試,用中國豐富的文化素材進行各種實驗。中國音樂要真正成為世界藝術高地,必須經歷這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
深耕美育,擘畫與城市共同成長的生動圖景
記者:東藝近年構建“一體兩翼”格局,成立藝術教育部,打造童聲合唱團、國際青少年音樂劇大賽等美育項目。如何看待劇院從“演出場域”拓展為“美育平臺”的轉型?
王健:國外的劇院很早就開始做演出場域到美育平臺的轉型了,他們非常重視培養和普及,這一點很重要。要讓年輕人知道這門藝術,至少讓他們了解、感興趣,愿意接觸。國外樂團經常去大學演出,或者辦開放排練、小型音樂會,吸引沒進過音樂廳的人。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教育機構有軟件(音樂家、曲目)缺硬件(場地和觀眾),而且學校因為不是市場化機構,只能做公益演出,但這樣培養不出真正的聽眾。劇院能培養一批好觀眾,比如東藝“市民音樂會”品牌就做得很好。
說到教育,我在教學生時也會想:我們的孩子未來如果不走專業,至少得真正愛上音樂。光會拉琴不夠,得懂得欣賞。所以開放排練、講座這些形式很重要,得讓觀眾近距離感受音樂是怎么“活”過來的。
劉愛華:美育根脈的滋養,是藝術教育作為城市文明的基石。源于對城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洞察,東藝積極構建起“技藝并重+國際交流”的美育體系。我們與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共建的“大師營”、創立跨區域“東方美育聯盟”,搭建文明對話的教育平臺;我們通過校園版《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創新實踐,破解了高雅藝術受眾斷層難題,為城市發展培育兼具人文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未來力量。
鄭崇選:劇院是全民美育的有效載體。東藝發展20年之所以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劇院道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從“精英藝術殿堂”向“全民美育樞紐”的轉型,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為引領,將廣大市民群眾的共享參與作為劇院彰顯社會擔當的重要抓手,使不同形態的高雅藝術走入社區、走入校園、走入每一個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間。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東藝的全民美育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
劉愛華:從國際藝術交流的平臺搭建,到本土原創作品的培育孵化;從物理空間的功能拓展,到藝術教育的體系構建,東藝始終秉持開放包容、創新發展的理念。二十載弦歌不輟,站在新起點,相信東藝將持續深化“院團-政府-媒體-資本-觀眾”五位一體協作機制,擘畫文化治理新圖景——拓展藝術傳播渠道、激發作品創新活力、深化文化浸潤厚度。在城市發展的宏大畫卷中,以藝術為紐帶,書寫中國文化現代的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