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Maguy Marin)的里程碑之作《也許貝克特》(MAY B)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舉行上海首演。
這部創作于1981年的舞蹈劇場作品44年來在世界各地持續上演,成為現代舞領域的經典之作。演出讓上海的觀眾也有機會現場領略這部“荒誕詩篇”的獨特魅力。
《也許貝克特》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荒誕派戲劇大師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作品。瑪姬·瑪漢以獨特的舞蹈劇場語言,將貝克特作品中的荒誕、孤獨與對生命的思考,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呈現于舞臺之上。
這部作品摒棄了傳統敘事的連貫性,以狂想曲般的韻律,展現出人類漂泊不定的生存狀態。
演出開場,舞臺上呈現出一片荒蕪的景象,10位舞者身著素色服裝,臉上涂抹著灰色粉末,如同從時光深處走來的幽靈。
他們的動作時而緩慢、沉重,時而激烈、扭曲,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掙扎與無奈。在沒有臺詞的演繹中,舞者們通過極具張力的肢體動作,將貝克特作品中的荒誕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在舞臺上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眼神,都傳遞出深刻的情感與思考。
《也許貝克特》的舞臺設計簡潔而富有深意。燈光的運用也恰到好處,通過明暗對比,營造出壓抑而神秘的氛圍,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荒誕感。
值得一提的是,《也許貝克特》的舞者們年齡跨度較大,從二十多歲到六十多歲不等。他們用各自獨特的身體語言,共同詮釋著這部作品對生命的理解。尤其是60歲的舞者Isa,她在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與智慧,展現出歲月沉淀后的從容與淡定,讓觀眾深刻感受到舞蹈藝術跨越年齡的魅力。
排練中,60歲的舞者既是參與者,也是經驗的分享者。
演出結束后,現場觀眾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許多觀眾表示,《也許貝克特》是一部極具震撼力的作品,它讓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不禁對生命、對存在進行反思。
《也許貝克特》將于7月5日繼續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演出。錯過昨晚首演的觀眾還有機會在本周末走進劇場,感受這部現代舞經典的獨特魅力。
原標題:《演界 | 44年長演不衰,法國現代舞名作《也許貝克特》上海首演》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