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午睡后翻閑書。窗簾的隙縫泄進微白的天光,室內仍浮蕩著未散的慵懶。枕邊恰攤開著《古詩指瑕》,信手翻至“矜情作態(tài)”一章,目光便似被施了定身法一般凝滯不動了。書中引述詩話,重提那場千載不絕的訟案:陶淵明《飲酒》其五中,“悠然見南山”一句,竟有過“悠然望南山”的異文流傳。這“見”與“望”一字之差,竟引得后世無數(shù)文心輾轉反側。
蘇軾一言九鼎,于此公案中揮筆裁決:用“望”,便是心有所期,刻意張望,乃“矜情作態(tài)”之態(tài);用“見”,則如無心偶遇,純乎天機,遂得“靜穆淡遠”之真味。從此蘇公之見,幾成定讞,“見”字也榮登煉字經典范例,被供奉在詩學殿堂中。
然而,每當我立于講臺,向學生復述這則典故時,心底深處總浮起一絲揮之不去的隔膜。仿佛隔著千年煙云去指點陶翁的心境詩境,終歸隔靴搔癢。直到某日驀然醒悟:陶淵明的詩,其所以“無達詁”,正源于他那人詩一體的品格——此乃陶淵明之所以為陶淵明,旁人縱然望穿秋水,亦學不來他神髓之一二。他宛如一座孤峰,世人只能遠遠仰觀其峻拔,至于其巔峰之景,連望見尚且不能,遑論攀登?
《古詩指瑕》的作者于此亦頗有微詞,他譏諷蘇子瞻雖作此高論,其自家詩作卻難脫“矜情作態(tài)”的窠臼。譬如那首《寄鄧道士》,“云溪夜逢喑虎伏,斗壇晝出銅龍獰”,意象奇崛固然不假,字里行間卻隱隱透出刻意雕琢的痕跡,終究失卻了渾然的真氣——東坡雖為陶詩定讞,自家詩筆卻未能盡脫那“矜情作態(tài)”的嫌疑。
近日偶然于網上瞥見一本新著,題為《悠然望南山》,赫然竟擇用了那被東坡判為“矜情”的“望”字。心中好奇,本欲購來一探究竟。然略翻其目錄,撲面而來的盡是些“文化視域”、“話語建構”、“接受美學”之類術語,沉甸甸的“學究氣”如濃霧彌漫,令人望而生畏。我自詡老中文科班出身,對此亦只能苦笑擱下——陶淵明那東籬下的菊香,豈能鎖入如此艱深而遙遠的框架之中?
于是思緒復又落回這“見”與“望”二字之上,反復咀嚼,愈覺“見”字之妙,正在其不期然而然的真淳。它如同老友重逢,不待尋覓,已在轉角處相視一笑,自然得如同呼吸。“望”呢?則似隔水相看,眼波雖在,心卻似隔著迢遞的山河。這“望”字里,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距離感與疏離感,仿佛精心安排的一場邂逅。
思及此,忽地啞然失笑。這不正像極了今人熱衷的“擺拍”么?預先設定好姿態(tài),調整好角度,只為在鏡頭前凝固一個“完美”瞬間。陶淵明采菊東籬,南山悠然入眼,絕非這般刻意為之的“望”。他若活在今日,面對長槍短炮,定會轉身走入更深的東籬之下,只留下一個決絕的背影——陶淵明拒絕擺拍!
他之拒絕,乃是靈魂深處對“真”的守護。那“真”字,在魏晉虛浮矯飾的塵氛中,如一道清冽溪流,沖決了名教與風流的偽飾。當名士們于華堂清談、服散行散,苦心經營著名士風流的人設時,陶淵明卻甘愿俯身于豆苗稀松的田畝之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躬耕的身影,是對整個時代精心“擺拍”風氣的最大嘲諷。他筆下的“見南山”,是生命與自然猝然相遇時靈魂的輕輕一顫,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剎那永恒,絕非預先架好機位、調好光圈的“望”。
這“見”字的神髓,深植于漢字本身如精靈般的生命力。“見”的古字,是人睜大雙目之形,強調目光的抵達與直接的觀照;“望”字則似人于土上極目遠眺之態(tài),那踮起的足尖,暗示著距離與企盼的張力。兩個精靈般的古字,已默默昭示了無心與有意、當下與遠求的天淵之別。文字學之精微,竟早已為這場千年詩案埋下了注腳。
陶淵明其人其詩,便如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山,后人只能仰望其氣象之超拔。那山巔的云靄,始終籠罩著不可言說的神秘——因那高度并非技藝可攀,而是生命境界的巍然矗立。后世多少詩人,學其沖淡,仿其自然,終落得形似神非。恰如《菜根譚》所言:“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陶淵明之不可學,正在于他全然活出了這本然。他的詩是生命本真的自然流淌,而非筆墨功夫的刻意經營。這份渾然的“恰好”,是靈魂深處拒絕擺拍的本能。
千載之下,我們仍能于“悠然見南山”的平淡字句中,感受到那份沛然的真意。它穿越時空,提醒著被無數(shù)濾鏡與姿態(tài)層層包裹的現(xiàn)代人:生命最動人的姿態(tài),或許并非精心設計的“望”,而是當心靈徹底松弛下來,萬物自然映入眼簾時,那一聲無心的“見”吧?
放下《古詩指瑕》,窗外日影已悄然西斜。陶淵明那悠然一“見”,如南山般亙古靜默,又似清泉,始終在漢字與心靈的山谷間,映照出我們靈魂深處對“真”的永恒渴念——那被無數(shù)擺拍遮蔽的,生命的本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