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元豐二年的一個春日,蘇軾心情郁悶,決定去金山寺閱讀佛經,疏解心中的愁緒。
踏入寺門之時,他看見有幾個僧人正在院中清掃落葉,突然大聲喊道:“禿驢何在?”
話音剛落,有一位小和尚從禪房中走了出來,開口說了四個字,一度令蘇軾連連稱奇……
金山寺之緣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了黃州。在黃州那段日子,簡直就是蘇軾人生的至暗時刻。
他壯志難酬,仕途的坎坷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為了能夠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漸漸開始潛心研究佛經,試圖從禪理中尋覓心靈的慰藉。
而金山寺,就成了他經常去的地方。
有一天,蘇軾和往常一樣來到金山寺。剛踏入寺門的時候,他就聽到一陣爽朗的笑聲從后院傳過來。
他好奇地循聲走去,看見一位老僧人正與幾個小沙彌嬉戲玩耍。
這位僧人身材魁梧,面容和善,眼神中透露著一種超越世俗的豁達。蘇軾心中一動,不由得駐足觀望。
與此同時,那僧人似乎已經察覺到了有人前來,便迅速轉過身來。只見他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了蘇軾。
隨即,他大笑著迎了上來,并說道:“閣下可是蘇學士?”
蘇軾拱手回答道:“正是在下,不知師傅如何稱呼?”
這位僧人說:“貧僧佛印,久仰蘇學士大名,今日得以相見,實乃三生有幸。”
蘇軾覺得這位佛印禪師談吐不凡,舉止自由灑脫,頓時產生了好感。
佛印邀請蘇軾進入了禪房,之后兩人相談甚歡,從人間百態談到了佛法禪機。
蘇軾認為,這佛印禪師雖然身為僧人,卻對世間萬物有著獨特的見解。
不僅如此,佛印禪師的幽默話語,常令蘇軾捧腹大笑。
而佛印禪師也對蘇軾的才華與胸襟,感到欽佩不已。這兩人越聊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在這之后,蘇軾經常來金山寺,拜訪佛印禪師。
只要一有空閑,他就會與佛印禪師談詩論道,品茶下棋。
在佛印禪師的影響下,蘇軾對佛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心境也逐漸變得平和起來。
他不再像之前那樣怨天尤人,而是學會了在困境中,探索生活的樂趣,以一種積極豁達的心態面對種種難題。
某一次,蘇軾與佛印禪師在寺中散步。
走到一處池塘邊,他們看見池中荷花盛開,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動。
蘇軾頓時詩興大發,隨口吟道:“清風拂柳綠,碧水映荷紅。魚戲蓮葉間,悠然自得中。”
佛印禪師聽后,接著吟道:“山高云自繞,水深月自明。心靜無塵擾,禪意伴吾行。”
兩人相視一笑,彼此都明白,在這喧囂的世間,能找到一方心靈的凈土,實屬難得。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軾與佛印禪師的友誼日益深厚。
“禿驢何在”
他們不僅在精神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中也彼此關照。
蘇軾經常會帶一些美食來與佛印禪師分享,而佛印禪師也會用寺中的素齋招待蘇軾。
蘇軾與佛印禪師相處久了,彼此之間越發熟悉,也越發隨意。他們時常會互相調侃,以幽默詼諧的方式進行交流。
某一日,蘇軾興致勃勃地來到了金山寺,想與佛印探討佛理。
可到了寺中,他卻撲了個空,佛印正好外出。
當時,給他開門的是寺中一個小沙彌。這個小沙彌古靈精怪,很有靈氣。
蘇軾見狀,就想“戲弄”一下這位小師傅。蘇軾故意大聲喊道:“禿驢何在?”
這“禿驢”原本是蘇軾對佛印的一種戲稱,平日里兩人玩笑慣了,并沒有什么惡意。
可在小沙彌心中,這可是大不敬的話語 。
這個小沙彌心中有些不悅,但臉上并未表現出來,只是靜靜地站在那里,思考著如何回應。
蘇軾見小沙彌沒有反應,心中暗自慶幸,以為自己真的把小沙彌給難住了。
就在這時,小沙彌不慌不忙地抬起頭,指著東邊的山坡說:“東坡吃草。”
小沙彌這四個字一語雙關,既成功回答了蘇軾的問題,又巧妙地把蘇軾比作了禿驢。
蘇軾頓時啞口無言,沒想到這小沙彌年紀輕輕,竟然如此機智。
過了片刻,蘇軾對小沙彌說道:“好一個機靈的小師傅,不愧是佛印的徒弟。”
小沙彌見蘇軾沒有生氣,也松了一口氣。事后,蘇軾將這件事告訴了佛印。
佛印聽后,不禁夸贊小沙彌頭腦靈活,回應機智。
蘇軾對佛印說:“你這徒弟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還有一次,蘇軾與佛印禪師一起游湖。兩人坐在船中,一邊欣賞著湖中美景,一邊談天說地。
突然,蘇軾看到一條狗正趴在岸邊啃著骨頭。他便調侃道:“狗和和尚,都在啃骨頭呢。”
佛印一聽,就知道他話里有話。佛印心想:蘇軾這番話,可是在影射自己。
他眼珠一轉,想到了如何反擊。只見他二話不說,竟然把蘇軾珍愛的寶扇扔進了湖里。
蘇軾大驚失色,急忙喊道:“你為什么要扔我的扇子?”佛印說道:“水流東坡尸。”
這扇子上有蘇軾的題字,扇子順著水流而下,就如同“東坡尸”一般。
佛印同樣是即興的妙語,對蘇軾進行了絕妙的回擊。
蘇軾說:“我本以為能占上風,沒想到還是被你反將一軍……”
逆境悟道
除了斗嘴之外,蘇軾與佛印禪師還經常在一起作詩。有一次,他們一起泛舟湖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
佛印想起了唐代詩人溫庭筠的一首詩:“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
蘇軾聽罷,接了下句:“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在這唱和中,蘇軾和佛印惺惺相惜,此外,他們也在山水美景中,參悟人生。
他們明白,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就能在這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快樂。
在與佛印禪師的交往中,蘇軾不僅收獲了友誼,更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次的升華。
他學會了在困境中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被名利得失所困擾。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貶謫。
但他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反而在逆境中找了生活的樂趣,創作出了許多經典佳作。
在黃州的時候,他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首詩氣勢磅礴,意境深遠。
蘇軾通過對赤壁之戰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他在以一種超脫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的得失。
他認為,人生的榮辱成敗如同過眼云煙,沒有必要太在意。而佛印禪師,也一直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蘇軾。
他雖然身為僧人,卻沒有拘泥于佛門的戒律清規,以一種灑脫的方式生活著。
他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樂趣,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消除煩惱。
他的這種生活態度,讓蘇軾受益匪淺,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豁達超脫的人生信念。
后來,蘇軾再度被棄用,境況好了很多。但他早已看淡了功名利祿,不再熱衷于“官位升遷”。
他深知,功名利祿不過是身外之物。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發現生活的種種樂趣。
蘇軾被貶后,依舊心情豁達,選擇結交益友,在淡泊中尋覓生命的真諦。正是這份曠達,讓蘇軾成為了“宋代第一名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