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個人,真是讓人捉摸不透。他說話做事有時候像春風拂面,有時候卻像霜刀雪劍,讓人驚得后背發涼。
就拿這件事來說,一位大臣請假六天,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可等到第七天大臣回來了,朱元璋二話不說就下令把人殺了。到底發生了什么,讓這位明朝的皇帝做出如此驚人的舉動?
事情得從頭說起。這位大臣叫周衡,是個文人出身,靠科舉考試一步步走上仕途。
明朝的科舉考試那時候叫一個嚴格,考場里連個喘氣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楚。周衡不光有才,還特別能吃苦,鄉試、會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殿試上寫了一篇文章,連朱元璋看了都拍案叫絕。
朱元璋是個愛才的皇帝,看到周衡這樣的年輕人,眼睛都亮了。他立刻把周衡召到宮里,親自跟他聊了一番,發現這人不光文采好,腦子也清楚,對國家大事還有自己的見解。
于是朱元璋破格提拔他當了諫議大夫,這可是個不小的官兒。消息傳出去,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們紛紛改了態度,原本對周衡愛答不理的,現在都爭著送禮結交。
周衡呢,倒是挺謙遜,沒人覺得他擺架子。這人干起活來也很有一套,寫的奏章條理清晰,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朱元璋看到他這么能干,心里很滿意。但說起周衡的悲劇,也正是因為這股子直率勁兒。
有一次,朱元璋決定給江南地區減稅。江南是明朝的富庶之地,賦稅是國家的一個大頭。
減稅的初衷是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減少負擔。這政策一出,江南的百姓那叫一個高興,茶館酒肆里全是夸皇帝仁政的聲音。
可沒多久,北方邊境突然傳來戰報,說蒙古騎兵大舉南下,情況危急。朱元璋一聽,心里犯了難:打仗得花錢,錢從哪兒來呢?
于是他召集朝臣商議,想辦法籌措軍費。
滿朝文武那時候都不敢吭聲。減稅是皇帝的決定,現在要收回,那不等于打皇帝的臉嗎?
就在大家都低頭不語的時候,周衡站出來了。他不慌不忙地建議,可以暫緩一些大型工程,或者向富商募捐,別把減稅政策給撤了,這樣會損害朝廷威信。
話是好話,可朱元璋聽著卻覺得刺耳。他心里想:一個年輕人,才當幾天官,就敢當眾質疑我的決定?
這簡直是目中無人。雖然當時壓住了火氣沒發作,但從那天起,他對周衡的看法就變了。
到了年底,周衡按慣例向朱元璋請假,說要回老家江南祭祖。朱元璋聽了,爽快地準了,還叮囑他早點回來。
周衡算了算路程,六天差不多夠了,于是請了六天假。
可誰能想到,天公不作美,周衡剛上路就遇上了暴雨。路上泥濘難行,他坐的船還擱淺了一天,硬是耽誤了歸程。
等他好不容易趕回京城,已經是第七天了。周衡想著,這次遲到是因為天氣原因,皇帝應該會理解吧。
可他低估了朱元璋的脾氣。朱元璋得知周衡遲到的消息,立刻召開廷議。
在朝堂上,他對著周衡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說他這是故意違抗圣命,是大不敬。周衡跪在地上解釋,可朱元璋根本聽不進去,越說越氣,最后下令當場處決周衡。
群臣那時候都愣住了,一個請假遲到的小事,竟然鬧到殺頭的地步。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事的背后另有隱情。
其實朱元璋一直對周衡當年在減稅政策上的直諫耿耿于懷。那次進諫,在朱元璋眼里是公然頂撞,是對皇權的冒犯。
現在周衡遲到,正好給了朱元璋一個借口。
周衡的悲劇,說到底是因為他太天真。他以為皇帝會聽道理,會理解他的苦衷,卻沒看透帝王心術的深淺。
在朱元璋眼里,臣子的忠誠不在于講了多少有價值的話,而在于是否絕對服從。周衡的堅持和正直,最終變成了他的致命弱點。
這件事不光讓人嘆息,也讓人深思。在那個專制的時代,皇帝的一句話就是天,一切道理在權力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周衡用生命換來的教訓,也讓后人看清了專制統治的冷酷本質。
信息來源:《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