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歲的畢先生(化名),甲狀腺癌多次復發,在心臟搭橋術后、多臟器功能異常的高危狀況下,近日于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接受頸、胸聯合根治術。醫院頭頸外科與胸外科專家接力作戰,完整清除頸部及縱隔轉移淋巴結,實現患者零并發癥康復。
十年抗癌遇險關 多科會診破困局
“頸部、縱隔都發現了轉移灶。”2025年,當復查結果出來時,與癌癥抗爭了11年的畢先生心涼半截——這已是他第三次復發。更糟的是,他2022年心臟搭橋術后需長期服抗凝藥,肝腎功能也不理想。這意味著,如果手術,他可能面臨大出血、心肺衰竭等致命風險;如果不手術,癌癥將迅速進展惡化。
“不能放棄!”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頭頸外科主任王雁飛一邊安慰畢先生,一邊聯系院方組織多學科會診,很快,相關專家齊聚,共同商討手術方案。經過仔細討論,最終敲定了手術計劃:頭頸外科開放手術清掃頸部“雷區”,胸外科接力,利用胸腔鏡微創清掃縱隔病灶。
雙科接力闖禁區 毫米之間保安全
手術當天,王雁飛首先迎戰頸部“雷區”,首道難關是畢先生粘連嚴重的頸部。切口切開,只見瘢痕組織如蛛網纏繞,轉移淋巴結死死“咬住”頸總動脈和喉返神經,神經血管走向難以辨認。王雁飛屏息凝神,像拆彈專家一樣,在放大鏡下精細操作,既要徹底切除腫瘤,又不能傷及神經、氣管和血管。他手中的電刀精準地游離著被腫瘤包裹的頸總動脈,每一毫米的推進都關乎患者術后能否正常說話、呼吸。經過醫療團隊精細操作,頸部所有可疑淋巴結被徹底清除,神經血管零損傷。
緊接著,胸外科主任張瑞接過“接力棒”,在右胸開出僅3個1厘米的胸腔鏡微創切口。腔鏡下,2R區的轉移灶緊緊貼著上腔靜脈和胸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出血或氣胸。張瑞屏住呼吸,操控著腔鏡器械,在狹小的空間內“抽絲剝繭”。他小心翼翼地分離淋巴結,避開每一根重要血管,同時確保不損傷淋巴管,避免術后淋巴漏。最終成功清除了所有可疑病灶,未損傷淋巴管。
高危手術獲成功 多科協作創奇跡
術后,在頭頸外科病房,王雁飛帶領醫療團隊給予全程化的精心診療。隨后護理團隊全程護理,同步交出一張“零并發癥”成績單,畢先生術后72小時恢復進食,無聲音嘶啞、無淋巴漏、無氣胸等。術后第五天,畢先生摸著頸部敷料笑出聲:“現在呼吸順暢多了,整個人都一下子輕松了。”病理檢查報告確認,畢先生的頸部及縱隔轉移灶完整清除。
這場高難度手術的成功,充分展現了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在復雜甲狀腺癌診治方面的領先水平,多學科協作模式(MDT)確保治療方案最優;頭頸外科與胸外科的完美配合實現根治性切除;圍手術期精細管理保障高危患者安全。而對于畢先生來說,這不僅是抗癌路上的重要勝利,更是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療團隊精湛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最佳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