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分時刻,多少家庭屏息凝神。而當河南鄭州一位女生屏幕上跳出288分的數字時,家人竟爆發出一片歡呼。母親那句“不管你考的分數好壞,媽媽現在還有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霎時間擊穿無數人心防。視頻被《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轉發,剎那間,這個家庭成了豁達開明、溫暖包容的象征,仿佛一道清流沖刷著唯分數論的焦慮塵埃。
然而,這看似純粹的感動背后,竟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盛宴。
當鏡頭關閉、熱搜高掛,這一家人當晚便坐進了直播間。細心的網友很快發現,母親的社交賬號早已是探店帶貨的營銷陣地,女孩本人更是活躍其中的常駐主播。高中三年,她上傳的數百條視頻里,充斥著網紅商品的推銷——那些精心剪輯的畫面,并非高考后的臨時起意,而是貫穿了整個本該埋頭苦讀的青春時光。
當她說出“這個分數是我高中三年努力來的結果,我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在真相面前成了刺耳的諷刺。
288分意味著什么?藝術生、體育生都難以企及的低度,映照出的是學習態度與投入程度的巨大偏差。當其他家庭在書桌前挑燈夜戰,她卻在鏡頭前熟練推銷;當同齡人為未來奮力一搏,她已嫻熟游走于流量變現的捷徑。
高考低分本不該被羞辱,但更不該成為營銷工具。當分數被包裝成噱頭,當親情被精心演繹成帶貨流量,這不僅是欺騙公眾感情的鬧劇,更是對踏實求學精神的嘲諷。
《人民日報》悄然刪去視頻的舉動,是主流價值觀無聲而堅定的態度回歸——當流量如潮水般涌向投機者,主流媒體必須成為守護堤岸的礁石。
這場鬧劇的可怕之處,在于它悄然傳遞的扭曲信號:讀書的艱辛不如流量的捷徑,成績的價值不如帶貨的利潤。當“做網紅賺快錢”成為一些年輕人眼中金光閃閃的“最優解”,當課堂與書本被直播間濾鏡所輕視,我們失去的何止是知識?
若社會的上升通道被“流量至上”的泡沫所阻塞,年輕一代的奮斗意義又將在何處安放?
喧囂落幕,我們更該清醒:分數非標尺,但態度是底線;職業無貴賤,但真誠不可欺。教育的光亮,應照亮那些在書桌前、在崗位上默默耕耘的身影,而非將投機取巧的捷徑鍍上金邊。
當社會默認流量與金錢成為唯一尺度,教育的根基與奮斗的尊嚴便岌岌可危。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會讓投機者永遠站在舞臺中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