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年前,中國大巴被安排在車站地下室的屈辱嗎?如今它們卻在全球市場上大殺四方,連歐美老牌車企都被打得措手不及。
地下室的屈辱
2008年的國際車展,所有參展的中國車企都被安排在了地下室。那種被人輕視的感覺,就像是告訴全世界:你們的產品配不上主展廳的位置。
當時的中國大巴確實沒什么技術含量,基本就是"能跑就行"的水平,在歐美人眼里就是廉價低質的代表。
更讓人窩火的是2013年比亞迪在美國的遭遇。好不容易拿下了長灘10輛大巴的訂單,結果卻引發(fā)了軒然大波。
"中國大巴滾出加州"的口號滿天飛,什么"勞工法爭議"、"中國威脅論"一股腦地都冒出來了。最后這個訂單還是泡湯了,比亞迪灰溜溜地敗走美國。
還有2018年宇通在丹麥的經歷。參加純電大巴招標時,標書直接被人扔了出來,招標方還當眾警告:"中國企業(yè),這里沒有你們的路。"這種明晃晃的歧視,簡直就是在說中國制造根本不配和歐美企業(yè)同臺競技。
那時候的歐美市場對中國制造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我們只會山寨,只能做低端產品。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種政策性排斥讓中國大巴企業(yè)在海外舉步維艱。但正是這些屈辱和挫折,激發(fā)了中國企業(yè)破釜沉舟的決心。
打破歐美偏見
被人瞧不起的滋味不好受,但中國大巴企業(yè)沒有選擇抱怨,而是悶頭搞技術。這些年來,從電池技術到整車制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拼命追趕甚至超越。
最關鍵的突破在動力電池上。咱們自主研發(fā)的磷酸鐵鋰電池,續(xù)航里程超過了600公里,比歐美主流的三元鋰電池方案還要出色。
不僅續(xù)航更長,安全性也更好,成本還能控制得更低。這就是技術實力的體現,不是靠偷靠抄,而是實打實的創(chuàng)新。
電機電控系統也是一樣,從零開始研發(fā),掌握了核心技術。現在國內企業(yè)不僅能自己生產,還能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進行定制化改造。
在埃及,我們配備化油器發(fā)動機和磁帶播放機,讓大巴完美融入當地環(huán)境;在巴基斯坦,針對男女分開乘坐的習俗改造內部結構;在沙特,專門應對極端高溫干燥的沙漠氣候。
最讓人解氣的是宇通在丹麥的翻身仗。被扔標書后,宇通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提出讓對方免費試用一年。
結果怎么樣?一年測試下來,丹麥人徹底服了,直接給了宇通當地50%的純電大巴份額。用數據說話,用實際表現證明,這比任何口號都有說服力。
比亞迪在美國也是如此,通過了層層嚴格的技術測試,最終讓美國人不得不承認中國大巴的技術實力。從被趕出去到重新被接受,靠的就是過硬的技術和可靠的品質。
中巴全球爆單
技術有了,品質過關了,訂單自然就來了。2023年開始,中國大巴在全球市場上的表現可以用"爆發(fā)"來形容。
宇通去年上半年出口客車4921輛,同比大增64.2%。希臘、智利、西班牙等國紛紛下大單,創(chuàng)下了出口歐洲和拉美的紀錄。這些曾經看不起中國制造的發(fā)達國家,現在主動來找我們買車,這種反轉真的很爽。
比亞迪更是在美國站穩(wěn)了腳跟,不僅占據了美國純電客車市場80%的份額,還在當地建起了工廠。門口的馬路都被命名為"比亞迪路",這種待遇在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從被抵制到被歡迎,這個轉變太戲劇化了。
今年的訂單更是一個接一個:中通向沙特出口1022輛,新加坡120輛;比亞迪向比利時出口500輛;金旅向越南出口270輛;金龍向巴基斯坦出口160輛。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大巴制造業(yè)實力的全面爆發(fā)。
目前我們已經出口的各類電動大巴超過了30000輛,預計到2027年這個數字將增長到70000輛以上。從幾乎零起步到現在的規(guī)模,這個增長速度連我們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更重要的是,這些訂單不再是低價傾銷,而是憑借技術優(yōu)勢和品質保證獲得的正當競爭結果。歐美客戶選擇中國大巴,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好用、耐用、省錢。
為什么歐美車企追不上了
中國大巴能夠在全球市場上橫掃,背后有著強大的產業(yè)鏈支撐。這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整個制造業(yè)體系的集體發(fā)力。
先說動力電池,全球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yè)中,中國就占了六席。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名字,現在在國際上都是響當當的品牌。掌握了電池技術,就等于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宇通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已經降到了50%,而歐美企業(yè)還在70%左右掙扎。這個差距不是一兩天能追上的,需要整個產業(yè)鏈的協同優(yōu)化。從原料采購到零部件制造,從整車組裝到售后服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成本控制都做到了極致。
海外本土化生產也是一招妙棋。比亞迪在美國蘭卡斯特和匈牙利建廠,不僅降低了關稅和物流成本,還能及時提供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這種本土化策略,讓中國企業(yè)在當地站穩(wěn)了腳跟,不再是簡單的出口貿易關系。
歐美車企現在面臨的困境是,他們的傳統優(yōu)勢正在快速消失。在燃油車時代積累的技術和品牌優(yōu)勢,在新能源時代變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中國企業(yè)恰恰在新能源領域起步更早,投入更大,現在形成的產業(yè)鏈優(yōu)勢讓歐美企業(yè)很難追趕。
這種優(yōu)勢不是靠補貼堆出來的,而是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chuàng)新獲得的。當歐美企業(yè)還在猶豫要不要轉型新能源的時候,中國企業(yè)已經在這條路上跑了十幾年了。現在想追,時間窗口已經很小了。
面對貿易壁壘的挑戰(zhàn),中國大巴企業(yè)正在通過技術升級、市場多元化和本地化合作來應對。美國加征100%關稅,歐盟反補貼關稅增加20-30%成本,這些都是現實的挑戰(zhàn)。但經歷過更大風浪的中國企業(yè),早就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和發(fā)展。
從地下室到全球領導者,中國大巴用了不到二十年時間。只要技術過硬、品質可靠,任何偏見和壁壘都是可以打破的。現在的問題不是中國大巴能不能在全球市場上成功,而是歐美車企還能不能跟上這個節(jié)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