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離不開、帶不走的充電寶
充電寶“爆雷”的余波還在不斷擴大。最近,不少旅客曬出了成筐的充電寶在機場被攔下的照片,“人在外地,莫名其妙損失一個充電寶”。
林斐經常出差,有比較嚴重的“電量焦慮”,充電寶就是她手機的“續命神器”。
“現在手里兩個充電寶我都不敢用了,出門只能拿電腦反向給手機充電。一個是安克創新沒有3C認證的充電寶。另一個是小米帶3C標識的充電寶,但我這個批次小米的3C認證也剛被暫停了。”
6月26日,民航局發布通知,“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早在2023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曾發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對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移動電源實施3C認證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獲得3C認證證書和標注認證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我需要趕快買一個能帶上飛機的充電寶,但不知道現在哪個品牌才保險。”林斐說。
像林斐這樣提前看到民航通知的人已經是幸運兒。6月28日以來,許多乘客直到機場安檢時,才得知手中的充電寶無法上機,寄快遞也被拒收。
許多價格不菲的充電寶,因此只能被遺棄在機場。“我花1000塊買的充電寶,才一年就成了‘廢品’”,魏林十分遺憾地表示。
他的充電寶型號是奈特科爾的Summit20000,在戶外高寒地區也可使用。過去一年來,它陪著魏林爬過北海道最高峰、新西蘭的庫克山、阿爾卑斯深處的索爾登、可可托海3100米的山頂。“現在它哪兒也去不了了,只能靜靜躺在北京,慢慢老去。”
魏林的充電寶至少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點余熱,有小紅書博主發帖表示,他剛從國外回來,對新規并不知曉。6月29日在杭州蕭山機場乘機時,突然被安檢人員告知其手中的三星充電寶不能攜帶上機,“跟了我三年多,花了500元買的,直接被沒收了”。
許志的華為充電寶也沒能幸免于難。他買時花了400元,由于沒有3C認證標識,6月28日也在機場被攔下。許志立刻聯系了華為京東自營旗艦店的客服,希望對方能補發或者更換,但客服表示無法補償,“目前沒有收到相關方案的通知”“不建議帶到飛機上,只建議做日常使用”。
充電寶引發的麻煩還在擴大,且一度向全品類電池延展。
針對充電寶的認證,各個國家和地區標準不一,歐盟采用CE認證、美國采用FCC認證,這也導致了許多海外游客、留學生等,從海外帶來的充電寶卻帶不出去。
雖然深圳機場表示,海外生產的充電寶不用依照“3C和召回”要求查驗,可按原要求標準執行,但多數海外乘客攜帶的充電寶,都是“Made in China”。
還有果粉花費749元購入的MagSafe外接電池,也遇到了被安檢攔住的現象。蘋果另一款充電產品Smart Battery Case背夾電源,同樣被禁止帶上飛機。
微博大V“@Sunbelife”6月28日發布微博表示,自己的Apple Vision Pro外接電池被安檢人員攔下了。他解釋Apple Vision Pro與外接電池是一體的、無法拆卸,也無法給別的設備充電后,安檢人員拿去又過了一次安檢機放行了。但該博主表示,這也可能是充電寶3C新規當天才正式實施,且他乘坐的是當天最早的飛機。
另一位博主熊小默在微博上表示,其被機場安檢人員告知,沒有3C標識的相機原廠電池也不能帶上飛機,這一度引發了攝影工作者的爭論。隨后,上海機場回應禁令只針對充電寶,符合容量限制的電池可以正常放行。
02、羅馬仕跌倒,誰能吃飽?
充電寶集體“塌房”給消費者帶來了財產損失和不必要的麻煩,也讓整個行業損失慘重。
始作俑者是行業頭部電芯供應商安普瑞斯,其合作伙伴涵蓋了充電寶行業的知名品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電芯企業安普瑞斯此前持有的幾十個電池3C認證已全部被暫停。受牽連的品牌有羅馬仕、安克創新、小米、綠聯、倍思等知名公司。
其中受牽連最大的品牌無疑是羅馬仕和安克創新。目前在電商平臺的羅馬仕官方商店里,已經搜不到充電寶產品。有消費者感慨,“這個品牌已經完蛋了”。
安克創新則靠積極應對,在消費者端收獲了諒解。此次,安克創新召回了71.3萬臺充電寶,比羅馬仕的49萬臺還多。但事件發生后,公司迅速與安普瑞斯切割,表示在召回之前,就已經停止了與安普瑞斯的所有合作。
在消費者側,安克創新召回充電寶時也考慮到了被快遞拒收的可能,提前為用戶寄出了定制防火袋,并緊急聯動物流企業開發了專屬程序。通過該程序,用戶在寄出之時即可獲得退款,無需等到產品到貨。安克創新還推出了三重補償方案,支持用戶選擇全額退款、升級換新或領取安克商城代金券(原訂單金額+50元)。
更重要的是,安克創新果斷地選擇轉身與更靠譜的電芯供應商合作。
6月25日,安克創新在官網宣布已于6月18日與ATL(寧德新能源)達成電芯采購合作,“將ATL作為核心充電寶電芯供應商,從ATL鎖定采購首批 4500萬片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芯”。
據悉,由于ATL的電芯價格較高,此前常被用于華為、榮耀、OPPO等手機,在充電寶中使用ATL的電芯或將推高其制造成本,并非所有廠商都能承受。但為了挽回品牌聲譽,產品也更多覆蓋海外高端市場,安克創新或能更從容地覆蓋成本。
6月27日,安克創新股價上漲5.12%,收盤報110.22元。
小米此次也有2款充電寶型號的3C認證被暫停,但在羅馬仕、安克創新產品下架自查的同時,小米充電寶的搜索量卻一度出現逆勢上漲。
畢竟充電寶市場份額一度被分為“小米和其他”。在2025京東618戰報中,小米的33W充電寶曾位列“最受歡迎單品”榜首。去年雙11,小米10000毫安時的大功率充電寶也奪得過天貓平臺充電寶單品銷量第一。
這也讓市場上一度傳出了“羅馬仕跌倒,小米吃飽”的說法。但隨著風波擴大化,名單上被取消認證的型號增加,小米還是沒能做到獨善其身。
小紅書上,有用戶表示自己人在外地,手上有2個小米充電寶,一個2023年9月購入沒有3C認證,另一個2025年4月購入的有3C認證,也被列入了取消認證的型號。評論中有人表示,“只能丟了,下飛機再買一個。”也有人回懟,“一兩百的東西,你說丟就丟啊?”
更多涉事充電寶品牌選擇迅速反應,與涉事的安普瑞斯切割,并通過與國內一流電芯企業合作,加速重建消費者信任。例如,綠聯雖然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反應迅速,強調目前在售的充電寶電芯采用的是力神、長虹三杰、比克、億緯鋰能等一線廠商的安全電芯,并且所有電芯和充電寶均通過了3C認證。
也有品牌憑借過硬品質,反而在行業地震中掙出了一番名氣。在求問“現在能買哪個品牌的充電寶”的帖子下,酷態科成了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品牌。
由于該品牌認知度較低,一度被認作“雜牌”。但事實上,酷態科的前身是小米旗下3C配件品牌ZMI(紫米),曾獲小米、順為資本、紫米電子的投資。因紫米中文商標被搶注,原紫米核心團隊于2022年加入酷科公司。2023年,團隊推出了酷態科品牌,進軍移動電源、充電器、儲能等領域,也承接起了小米生態鏈的充電設備業務。
在定位角度,酷態科堅持用“中高端的思維”去造好產品,選擇的電池合作對象都是三星、LG、力神、億緯鋰能等行業頭部的消費類電池廠家。
成立兩年,酷態科就推出了電能閃充67W、CP13充電寶等銷量、口碑兼得的產品。在高性能充電配件市場,站住了腳跟。甚至不少數碼評測博主表示,論品質“充電寶只有酷態科和其他”。
也因此,酷態科的產品相比于同類型的充電寶要稍貴一些。電商平臺上,酷態科10000毫安時的充電寶價格多在70元以上,20000毫安時的充電寶價格在110元以上。其價格已與頭部充電寶品牌如小米、綠聯、倍思等相持平。
03、“三無”充電寶將退出市場
曾幾何時,只有安克創新、羅馬仕、綠聯、倍思、小米這樣的頭部品牌才能用得起安普瑞斯的電芯。充電寶市場上,充斥著更多“三無”產品,偷工減料、低質內卷是行業常態。
市場消息稱,此次充電寶塌房的始作俑者,是電芯供應商安普瑞斯將部分批次的電芯外包給了江西某代工廠生產。該外包工廠違規替換了電池陰極與陽極間隔膜的原材料,導致電池正負極隔膜存在失效風險。
但究其根源,充電寶行業大打價格戰,企業為了爭奪利潤空間,只能被動選擇成本壓縮。而在充電寶的硬件成本中,電芯又是其最主要的部分。特別是很多基礎款移動電源,電芯成本占比甚至高達50%以上。
內卷之下,許多品牌只好用“低價”占據消費者的心智。在電商平臺上,有些品牌10000毫安時的充電寶,價格甚至下探到了30元以內。
界面新聞援引充電寶供應鏈人士報道,目前移動電源常用的新電芯價格在10元~20元/塊,如果用更次的原材料,比如說回收報廢充電寶或新能源車的舊電池做電芯,成本甚至能大幅壓縮到一兩元。
相對而言,華為、OPPO、vivo等手機品牌,不靠充電寶帶銷量和利潤,更會不計成本,使用ATL、億緯鋰能、紫建等頭部鋰電廠商的電芯,它們的充電寶售價也要高于市面上的其他品牌。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1.7萬余家充電寶相關企業,涉及法律訴訟的充電寶相關企業約占9.2%,2.4%的相關企業曾被行政處罰。
此次“爆雷”的羅馬仕,早在2019年就曾因OM10型號充電寶自燃風險,召回了3792件產品。2020年,上海市監局對羅馬仕進行抽查,其充電寶不合格率就曾高達36.7%。
隨著充電寶的大規模召回與不合格產品“禁止上機”,行業洗牌時刻也隨之到來。國家已經開始“出手”,大力整頓充電寶行業。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面開展2025年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工作,將對164種產品開展國家監督抽查,在生產、流通、平臺廣泛抽取樣品,共計1.6萬余批次。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強調:“充電寶、電動自行車、燃氣用具等產品抽查批次數大幅提升。”
針對充電寶的新國標也已在路上,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開征集《移動電源安全技術規范》這一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
作為專為移動電源制定的強制性標準,《移動電源安全技術規范》更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該標準將取代此前的GB 31241-2022和GB 4943.1-2022兩項強制標準成為移動電源3C認證監管的新依據。
該標準將從多方面全面提升移動電源安全性——在原有兩項指標的基礎上新增或者加嚴過充電、針刺、擠壓、熱濫用等試驗要求;提出正負極材料等關鍵材料要求;對關鍵生產工藝提出要求,引入多次循環后的鋰枝晶析出等測試評估老化后的安全性;針對移動電源提出智能監測要求,增加對電池電壓、溫度等安全信息的監測功能;探討新增容量/電壓智能調節、設備間交互通信等功能。
在這場安全風波中,除了暴露出行業中的漏洞,也是對企業的一次大規模安全教育。在更嚴格的監管下,勢必將倒逼行業“良幣驅逐劣幣”,加速良性競爭。
(作者 |林小葵,編輯 |李不清,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