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續)
121. 夏朝二里頭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宮城和青銅禮器群,證實夏文化存在。
122. 商朝人殉制度盛行,殷墟武官村大墓殉葬者達79人,反映奴隸制殘酷性。
123. 西周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級結構。
124. 春秋弭兵會盟(前546年)由宋國向戌促成,晉楚等14國參加,維持短暫和平。
125. 戰國胡服騎射(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軍事改革,建立中原首支騎兵部隊。
126. 秦朝三公九卿制中三公指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127. 漢代刺史制度(前106年)將全國分為13州部,刺史秩六百石卻可監察二千石郡守。
128. 三國九品中正制由陳群創立,初期按才能定品級,后演變為"上品無寒門"。
129. 北魏宗主督護制承認豪強對依附民的統治,孝文帝改革后廢除。
130.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一直沿襲至清末。
經濟與科技(續)
131. 商朝貝幣是中國最早貨幣,商王武丁時期已出現銅貝。
132. 漢代代田法由趙過推廣,實行壟溝輪耕,增產達一斛以上。
133. 唐朝曲轅犁將直轅改為曲轅,操作靈活,適合江南水田耕作。
134. 宋代占城稻自越南引入,具有早熟、耐旱特點,推動稻作雙季化。
135. 元朝黃道婆革新紡織技術,創制三錠紡車,松江布日產量提高數倍。
136. 《考工記》記載周代"六齊"配方,是世界最早的合金配比記錄。
137. 漢代地動儀由張衡發明,可檢測八方地震,精度達數百里。
138. 南朝祖沖之測算回歸年長度365.2428日,與現代值僅差46秒。
139. 北宋水運儀象臺集天文觀測、天象演示與報時于一體,使用擒縱裝置。
140. 明朝《徐霞客游記》記載巖溶地貌早于歐洲同類研究約200年。
軍事與戰爭(續)
141. 商周時期戰車每乘配甲士3人:左持弓、右持矛、中御馬。
142. 戰國魏武卒經吳起訓練,著三重甲,持十二石弩,日行百里。
143. 秦軍弩兵配備蹶張弩,射程達300步,兵馬俑出土弩機帶瞄準刻度。
144. 漢匈漠北之戰(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深入漠北,殲敵9萬余。
145. 唐怛羅斯之戰(751年)高仙芝軍與阿拉伯軍交戰,造紙術由此西傳。
146. 宋代床子弩射程達千步,澶淵之戰中射殺遼軍主帥蕭撻凜。
147. 岳家軍背嵬軍配備麻扎刀,專砍金軍"鐵浮圖"馬腿,大破拐子馬。
148. 元朝回回炮由西域工匠制造,襄陽之戰中拋射150斤石彈破城。
149. 明朝神機營為世界最早火器部隊,裝備火銃、霹靂炮等。
150. 清軍雅克薩之戰(1685年)使用"沖天炮",擊毀俄軍木堡。
思想與教育(續)
151. 孔子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學費為"束脩"(十條干肉)。
152. 稷下學宮(戰國)聚集孟子、荀子等學者,開百家爭鳴之盛。
153. 漢代太學(前124年)由董仲舒建議設立,博士弟子員額從50人增至3萬。
154. 朱熹白鹿洞書院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后世書院楷模。
155. 明代國子監實行"歷事制度",監生需到衙門實習三月方得授官。
156. 孟子性善論提出"四端":惻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等。
157. 荀子性惡論主張"化性起偽",強調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158. 董仲舒"天人感應"認為災異是上天警示,促成漢武帝獨尊儒術。
159. 范縝《神滅論》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批判佛教輪回說。
160. 顧炎武"天下興亡"區分王朝更替(亡國)與文明淪喪(亡天下)。
法律與制度(續)
161. 《呂刑》記載西周"五刑":墨、劓、刖、宮、大辟。
162. 秦律"連坐"制規定"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163. 漢代《九章律》在秦律六篇基礎上增加戶、興、廄三篇。
164. 《唐律疏議》規定"八議":議親、議故等八類人犯罪可減刑。
165. 明代《大明律》首創"六贓"罪名,嚴懲貪污受賄。
166. 周代"五聽"審案:辭聽(言語)、色聽(表情)、氣聽(呼吸)等。
167. 漢代"秋冬行刑"制度順應陰陽觀念,除謀反等重罪外不違時令。
168. 唐代"三司推事"由刑部、御史臺、大理寺會審重大案件。
169. 宋代"翻異別勘"允許犯人三次翻供后移交其他機構重審。
170. 明清"秋審"制度對死刑案件進行復核,分為情實、緩決等五類。
藝術與文學(續)
171. 甲骨文書法已具備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開書法藝術先河。
172. 西周金文《毛公鼎》497字,《散氏盤》357字,為青銅器銘文典范。
173. 秦代小篆《泰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筆畫圓勁均勻。
174. 漢代隸書《曹全碑》秀美靈動,《張遷碑》方正古拙。
175. 王羲之《蘭亭序》(353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真跡隨葬昭陵。
176. 《詩經》賦比興手法:"賦"直陳其事,"比"借物喻情,"興"托物起意。
177. 楚辭"香草美人"象征體系:以芷蘭喻高潔,以蕭艾斥奸佞。
178. 漢樂府"感于哀樂"《孔雀東南飛》長達1785字,為古代最長敘事詩。
179. 唐詩格律成熟于沈佺期、宋之問,確立平仄、對仗、押韻規范。
180. 宋詞詞牌《念奴嬌》源自唐天寶年間歌女念奴,《雨霖鈴》創自唐玄宗。
民族與外交(續)
181. 漢代和親政策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先后嫁烏孫,攜工匠傳授技術。
182. 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加速民族融合。
183. 唐代羈縻府州設安北、單于等都護府,冊封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
184. 茶馬互市始于唐宋,明朝設茶馬司,以茶葉換取吐蕃戰馬。
185. 土司制度元明時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清雍正改土歸流。
186. 張騫通西域(前138年)發現汗血寶馬,引進葡萄、苜蓿等物種。
187. 法顯取經(399-412年)陸路去海路歸,著《佛國記》記載30余國。
188. 日本遣唐使共19次,阿倍仲麻呂(晁衡)與李白、王維結為摯友。
189. 馬可·波羅游記詳細記載元朝驛站制度,全國設驛站1400余處。
190. 利瑪竇來華(1582年)繪制《坤輿萬國全圖》,首次向中國介紹五大洲。
建筑與工藝(續)
191. 半坡遺址圓形房屋直徑約5米,采用木骨泥墻構造。
192. 戰國銅編鐘曾侯乙墓出土65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可旋宮轉調。
193. 秦陵兵馬俑已發掘8000余件,士兵俑平均身高1.8米,面容各異。
194. 漢代長信宮燈采用鎏金工藝,燈罩可轉動調節光線,設計環保。
195. 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基址現存15米高,殿前龍尾道長75米。
196. 應縣木塔(1056年)高67.31米,使用54種斗栱,歷經大地震不倒。
197. 北宋《營造法式》規定"材分八等",實現建筑構件標準化。
198. 元代青花瓷使用蘇麻離青料,呈現鐵銹斑,以"至正型"為典型。
199. 明代景泰藍正式名"銅胎掐絲琺瑯",以宣德、景泰時期最精。
200. 清代"樣式雷"家族設計故宮、頤和園等建筑,留下圖檔2萬余件。
注:以上題目內容多個領域,知識點與1-120題無重復。如需繼續擴展其他專題,可告知具體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