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淵
在物質豐饒的數字時代,一種悖論式消費現象正在蔓延:當智能手機攝像頭邁入8K超清時代,成像模糊、品控不穩且售價高達300元一張的“撕拉片”攝影卻在年輕人中悄然走紅;當國際動漫IP席卷全球,本土原創的“卡皮巴拉”水豚形象卻憑其呆萌神態成為千萬青年的精神圖騰。這種看似矛盾的消費選擇,正是“情緒經濟”爆發的鮮活注腳——人們不再只為產品功能買單,更渴求消費行為背后的情緒共鳴與心靈治愈。2025年“618”大促數據印證了這股浪潮:潮玩手辦成交額翻倍增長,虛擬商品銷售火爆,寵物經濟持續擴張。本文將從社會文化肌理切入,解構情緒經濟興起的深層動因、運行邏輯及其孕育的文化啟示。
資料圖
一、文化根源:現代性困境中的情感自救
1.1 高壓社會的情緒代償機制
統計顯示,97.8%的職場人士深陷內卷壓力,健康焦慮、職業迷茫、社交孤獨等情緒癥候群持續蔓延。當理性規訓擠壓情感表達空間,消費行為異化為釋放閥——撕拉片的復古模糊感提供了對算法精準性的溫柔反抗,Tufting毛線手工的觸覺體驗重建了被屏幕消解的實體聯結。這種“情緒代償”實則是原子化個體對抗現代性孤獨的本能反應。
1.2 Z世代的亞文化宣言
作為情緒經濟主力軍,Z世代通過消費建構身份認同。他們拒絕傳統品牌敘事,將“卡皮巴拉”這類本土IP推為精神圖騰:其佛系神態精準隱喻了“反內卷”的人生態度,而二次創作衍生的多元宇宙(如職場擺爛版、考試祈福版水豚)更成為青年亞文化的視覺符號。情緒消費由此升格為群體歸屬的密碼。
1.3 意義匱乏時代的價值重構
當物質滿足達到閾值,消費動機向馬斯洛需求頂層躍遷。年輕人購買300元撕拉片,實則是為“不確定性”溢價——等待顯影的期待感、不可復制的瑕疵美,重構了被數字化復制消解的本真性體驗。情緒經濟本質是意義消費,如社會學家鮑曼所言:“消費者真正渴望的不是商品,而是存在的充實感。”
資料圖
二、運行機制:情緒價值的三大實現維度
2.1 產品設計的符號轉譯
情緒載體需完成從情感到物質的創造性轉譯:
萌系美學治愈:毛絨玩具的柔軟觸感激活嬰幼兒期安全感LABUBU玩偶拍賣價達108萬,印證萌寵經濟的情感溢價
反諷敘事解壓:搞怪文創用品戲謔職場文化,“摸魚手冊”“帶薪難過證”將壓抑情緒轉化為集體幽默
儀式感構建意義:電子木魚的敲擊聲、寺廟游的手串開光,用儀式程序為焦慮提供結構化出口
2.2 場景營造的沉浸體驗
情緒消費依賴場景的劇場化構建:
空間療愈場域:獨立書店的紙墨香、咖啡館的白噪音,打造都市人的“第三空間”
游戲化交互設計:盲盒經濟的核心并非商品本身,而是拆封瞬間的多巴胺激增
元宇宙情緒鏡像:虛擬偶像直播、AI戀人服務,為現實中情感缺失提供數字替代品
2.3 社交貨幣的循環增值
情緒價值通過社交網絡指數級放大:
打卡經濟的可見性:網紅店拍照區實為情緒展演舞臺,小紅書筆記成現代版“情感公開日記”
社群共鳴放大器:演唱會萬人合唱、游戲公會集體副本,提供儀式化的情感共振容器
創生態的價值裂變:卡皮巴拉從單一形象發展為表情包、梗圖、短視頻的開放IP宇宙,用戶共創賦予其持續生命力
資料圖
三、暗涌與挑戰:情緒經濟的異化風險
3.1 情感資本主義的價值收割
當情緒被標價出售,資本邏輯開始侵蝕其本真性:
虛假治愈陷阱:部分虛擬陪聊服務收費高昂卻回應機械,淪為“賽博安慰劑”
情懷透支危機:某些聯名IP產品品質低劣,消耗消費者情感信任(如部分動漫主題餐廳菜品敷衍)
焦慮商業化悖論:冥想App用推送提醒制造“正念焦慮”,解壓產品反成壓力源
3.2 數字身份的情感過載
線上情感勞動引發新異化:
人設維護倦怠:為維持社交媒體的“精致生活”人設,年輕人陷入表演性消費循環
情緒商品化困境:朋友圈文案、小紅書擺拍需精心設計“自然感”,真實情感讓位于可展示性
數字斷連焦慮:逃離算法的嘗試本身被轉化為商機(如戒網癮營收費高達萬元)
3.3 監管滯后的市場亂象
新興業態拷問治理智慧:
虛擬資產權益模糊:數字藏品版權糾紛頻發,情感價值難獲法律量化
心理學營銷邊界:利用多巴胺機制誘導盲盒復購是否構成成癮性消費?
隱私情感剝削:情緒識別技術分析購物者微表情,引發“讀心術”倫理爭議
資料圖
四、范式重構:走向可持續的情緒經濟生態
4.1 產品哲學的升維:從迎合需求到價值共創
領先企業正重構設計邏輯:
開放性敘事架構:效仿“卡皮巴拉宇宙”,預留用戶二創空間
脆弱性設計理念:日本Glass濕紙巾包裝袋可撕成插花容器,用產品生命周期傳遞環保治愈
負情緒轉化實驗:冰島樂隊“傷心唱片”用淚水腐蝕黑膠音軌,將悲傷具象為藝術品
4.2 監管科技的創新應用
構建情感市場新基建:
區塊鏈確權機制:為數字藏品創作者保障持續收益
情感AI倫理指南:歐盟擬立法禁止利用情緒識別技術誘導消費
第三方療愈認證:建立心理協會背書的“真實減壓產品”標準體系
4.3 城市公共空間的情感化再造
讓情緒經濟回歸社會價值:
治愈型城市家具:首爾“傾訴電話亭”連接陌生人互訴煩惱
社區情緒驛站:上海老舊小區改造中嵌入共享解壓艙
公共藝術療愈計劃:倫敦地鐵站用詩歌投影緩解通勤焦慮
資料圖
五、情緒經濟如何影響消費趨勢
消費人群需求特征變化
情感驅動與社交連接增強
在情緒經濟的影響下,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情感需求顯著提升。社交電商的崛起使得情感連接成為新的消費方式,消費者希望通過分享和互動來增強購買體驗。例如,人們會因為產品能帶來的社交話題性或在社交圈中的認同感而選擇購買。
年輕一代主導消費市場
Z世代和千禧一代在2024年繼續主導市場,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與品牌在社會責任、可持續性以及社區互動等方面的表現密切相關。他們拒絕內卷、關注個人體驗和感受,希望在消費中獲得治愈自己的能量,更傾向于為符合自己價值觀和能帶來情感共鳴的品牌買單。
個性化與定制化需求凸顯
隨著消費者對自我表達的追求加劇,他們希望產品和服務能夠反映個人的獨特性。2024年,個性化和定制化成為消費領域的重要趨勢,企業需要通過數據分析深入了解消費者的情緒和需求,以提供更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消費動機轉變
從功能需求到情緒價值追求
隨著社會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商品的情緒價值和情感鏈接變得與功能同樣重要。消費者的購物動機從滿足功能需要轉向取悅自己、彰顯個性等情緒價值的追求。像Tufting、多巴胺穿搭、禁止蕉綠等新興消費現象,都是情緒消費的體現。
為心靈慰藉而消費
在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內卷和焦慮現象下,人們通過消費來尋求慰藉和情感滿足。購物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實用需求,更多是為了尋找能夠觸動心靈的情緒價值,各種新奇的消費方式層出不窮,構成了情緒經濟的龐大版圖。
消費品類和市場類型變化
多領域消費市場爆發
情緒經濟在游戲、演唱會、養寵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例如2023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13.95%,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演唱會、養寵等市場也十分火爆。
形成特定消費類型
情緒經濟形成了黏性消費(如數碼產品、衣服鞋子)、社交型消費和悅己型消費三大類型。男性在數碼產品、衣服鞋子、飲食品類的消費,女性在美妝護膚品等方面的消費,很多都是基于情緒需求而產生的。
品牌營銷策略調整
情感營銷成為關鍵
成功的品牌能夠發現消費者情緒的細微變化,并借此制定有效的市場策略。比如星巴克通過營造溫馨的店內環境、個性化的服務和定期的社區活動,營造歸屬感和社區氛圍,贏得了大量忠實顧客;Nike的廣告聚焦個人奮斗和挑戰自我的精神,激勵消費者不斷追求自我突破。
數據驅動與快速響應
品牌需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消費者的情緒變化,快速適應消費者情緒的變化,通過數據分析和市場調研及時做出反應。同時,隨著消費者對品牌透明度和社會責任的關注增加,品牌在情感營銷方面需要保持真誠。
資料圖
六、文化啟示:后物質時代的文明轉向
情緒經濟的勃興映射著深刻的文明轉型:當算法效率碾壓人性溫度,撕拉片的偶然性美學成為對抗技術理性的詩意武器;當標準化生產抹殺個體差異,丑萌IP的流行宣告了完美主義美學的式微。這不僅是消費行為變遷,更是一場集體文化自救運動——通過消費行動重建被現代性割裂的情感聯結。
“卡皮巴拉宇宙”的創作者們或許未曾預料,他們設計的佛系水豚會成為數字游民的圖騰。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揭示的:真正的文化符號永遠在創作者意圖之外生長。當300萬年輕人在深夜滑動著水豚表情包,他們實際在參與一場靜默的情感儀式——用呆滯的眼神消解績效暴政,以躺平的姿態完成溫柔抵抗。
情緒經濟的終極啟示在于:人類從未停止對意義的追尋,只是在新文明形態下,這種追尋正通過前所未有的符號系統展開。未來的商業文明,必將是情感價值與實用價值共振的生態——在那里,購買一張撕拉片不僅是消費行為,更是對不確定性的美學臣服;收藏一只LABUBU不只是占有商品,而是與千萬人共享的情感密碼。當物質豐裕抵達邊界,唯有情感創造力才是永不枯竭的新大陸。
(本文作者:羅淵系中國品牌全球聯銷薈負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