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A,胃癌,2023年6月30日手術,當時醫院讓定期復查。結果到2025年4月8日,探查術發現廣泛種植性轉移,到底是腫瘤侵犯至漿膜外,脫落引起的轉移?還是手術刀口種植所致?難以分辨。到我院就診時,患者告訴我們:“當時讓定期復查,自己也不懂,現在非常后悔”。目前,患者剛在當地醫院化療結束,思想壓力大,不想吃飯。
患者B,惡性腦瘤,2021年3月份突然出現癲癇,2021年4月19日手術+放療;2023年9月份復發,遂2023年10月又到上海華山醫院二次手術,到2024年10月又接受質子治療。但是,到2025年初又查出復發,等到1月21日到武漢同濟醫院三次手術,術后開始化療,目前骨髓抑制,到我院求診。
袁希福院長常說:切勿坐等復查失良機
起初,我們也曾認為腫瘤復發源于消瘤不徹底;為此,醫療手段逐步升級,不斷改進手術方式,大范圍病灶切除 + 淋巴結清掃,聯合放化療,甚至 “器官移植”,但結果是:即便冒著過度治療風險,仍未有效降低復發率。經過不斷地試錯,逐步認識到:“癌癥是一類全身性疾病,腫塊不過是整體病變在局部的顯現。”
即便早期癌癥實現 “肉眼切除干凈” 或 “復查未見腫瘤”,仍屬 “相對性穩定”,不代表體內無癌細胞殘留。定期復查的本質,并非讓患者 “安心”,而是醫生為動態監控病情、防范復發的必要手段。
“坐等復查” 的思維誤區危害深重:醫患雙方易陷入麻痹狀態,患者誤以為 “沒事了”,醫生依賴檢查指標,最終導致復發時往往已至晚期。
袁希福院長提出:預防復發必須打破 “只復查、不治療” 的定式,需將復查與康復鞏固治療同步推進。這如同軍事防御:僅設防巡邏(單純復查)不足夠,需同步加固城墻、儲備糧草(系統康復治療),才能抵御腫瘤 “反撲”。以中醫藥調理為基礎,改善體內癌細胞生存的 “土壤環境”,才能防范于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